讀完《李鴻章傳》,理解了他的悲哀

說起晚清的風雲人物,李鴻章絕對算得上一個。
從古至今,人們對他的評價呈兩極分化。
有人說他是英雄,憑一己之力為大清續命;
也有人說他是“賣國賊”,只會割地求和。
李鴻章去世後不久,為了紀念這個影響了中國近代史40年的名人,梁啟超為其寫下傳記——《李鴻章傳》
作為李鴻章的公敵,梁啟超在書中沒有刻意誇大其成就,更沒有為其鳴冤。
他以客觀公正的視角,向我們講述了李鴻章的一生。
讀完這本書,我們會發現,李鴻章這個人,實則無法一言以蔽之。
“天下惟庸人無咎無譽。故譽滿天下,未必不為鄉愿;謗滿天下,未必不為偉人。”
“譽謗滿天下”,是對李鴻章一生最貼切的評價。
他的前半生,為中國創下無數豐功。
1823年,李鴻章出生於安徽廬州府,這一年,歐洲各國開始把勢力侵入東方。
那時的中國,百姓生活於水深火熱之中。
1850年,李鴻章進入翰林院,之後不久,太平天國運動爆發,洪秀全帶領的太平軍佔領了大半個中國。
李鴻章的老師曾國藩被任命為兩江總督,那時的李鴻章正在安徽巡撫手下做幕僚,聽聞曾國藩抵達建昌,立刻投入恩師麾下。
憑藉曾國藩的信任,李鴻章很快成為了他的左右手。
1861年,太平軍將領李秀成率50萬大軍東征,杭州、寧波等城市紛紛被攻破,作為經濟命脈的上海危在旦夕。
當時的八旗兵已毫無戰鬥力,只得向曾國藩求助,曾國藩決定讓李鴻章帶兵前往支援。
這是李鴻章建立功名的開端。
他回到老家募兵,三個月的時間募集到6000人,立名“淮軍”。(後來淮軍成了清末最重要的軍事力量之一)
這支隊伍,在李鴻章的帶領下所向披靡,與太平軍的幾次交戰都大獲全勝,僅用兩年時間,就掃平了太平天國10餘萬大軍。
立下赫赫戰功的李鴻章,維繫了清政府的穩定,被封為一等肅毅伯。
這麼來看,李鴻章這個人極具軍事才華,一上沙場就所向披靡,能臣也!
但梁啟超對李鴻章這段經歷卻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說:李鴻章是時勢造就的英雄。
李鴻章的勝利,當然離不開他精巧的用兵之道,但更重要的,是他趕上了一個機遇滿滿的時代。
那個時候,歐美各國剛和中國通商,不希望中國處於戰亂,面對清政府和太平天國,他們打算支援一方打壓一方。
起初他們把希望寄託在提出“平等博愛”的太平天國上,不料太平天國內部常常自相殘殺。他們知道這些人難成大業,於是轉而幫助清政府。
李鴻章到達上海後,一支由洋人軍官領導的僱傭軍立刻被納入李鴻章的指揮,他們還向李鴻章提供了先進的洋槍洋炮。
依託上海殷實的財政,李鴻章一年時間擴軍近7萬,加上洋人軍官的訓練,淮軍成為了一支實力極強的隊伍,這才為他後面的戰爭打下了基礎。
所以若以天縱奇才來論斷他,顯得偏頗;
但說他是空殼竹筍一無所是,那更是錯誤。
應該說,李鴻章抓住了時代的機遇,發揮了自身的才能,於是一飛沖天。
他憑藉著不俗的才能,在時代的浪潮中找到了一席之地。
對於李鴻章的洋務運動,梁啟超是這樣評價的:
李鴻章所以為一世俗儒所唾罵者以洋務,其所以為一世鄙夫所趨重者亦以洋務。
“洋務”二字,概括了李鴻章三十多年的事業。
在上海的日子裡,見識了西方船艦武器的李鴻章深知清政府的落後。
他提出要向西方學習,大力發展軍工業與貿易。
而後開鐵路、建招商局、織布局,大力發展實業,再用賺到的銀子造船造械,籌建海陸兩軍。
但就是這兩支他花十年練就的兵力,卻在甲午戰爭的時候被敵人打得潰不成軍。
洋務運動就此走向了失敗的終點。
同樣是將近三十年的改革運動,日本的明治維新讓一個落後的小國變成一個現代化國家。
李鴻章看到了他們在教育、軍事、交通上的舉措,卻沒有看到明治維新是全國上下一條心,從技術到社會的全面變革。
中國的洋務運動,既不是國策,也沒有被全民接納,身為領導人的李鴻章甚至都沒有決策權。
1888年,李鴻章奏遣朝廷修京通鐵路,摺子送到朝廷時,守舊派的大臣們炸開了鍋。
有人說會動了龍脈,有的說會衝撞了祖上,導致這事一直沒有進展。
李鴻章見狀,和當時的親王商議,找個機會讓慈禧太后體驗一下火車,沒準太后一高興就同意了。
於是慈禧來到頤和園體驗火車。
當火車開動時,看著這麼一個龐然大物,在沒有人拉動的情況下還能又快又穩,慈谿很是驚訝。
親王一看有戲,剛想跟慈禧提修鐵路的事情,沒想到這時慈禧說,前面這個冒著黑煙,發出嗚嗚聲音的東西不好,能不能拿掉。
當時的法國工程師在一旁解釋,說這個是火車頭,如果把它拿掉,車廂就走不了。
沒想到慈禧卻說:“怎麼走不了,讓奴才們拉著走不就行了?人少了拉不動,就多派些人好了。”
這就是李鴻章面臨的局面——
推動一切事情,還要精心策劃,最終也不一定奏效。
洋務運動的結果,或許從一開始就已經註定。
李鴻章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都揹負著賣國的罵名。
他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被人們視為“當世秦檜”。
但梁啟超認為,中國的衰敗,李鴻章固然有責,但即便李鴻章沒有犯錯,當時的中國也很難逃脫被侵略的命運。
李鴻章的轉折之路,起於甲午戰爭,他享譽整個時代的好名聲在這期間被完全埋沒。
甲午戰爭的失敗,李鴻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1872年,日本和朝鮮發生爭執,他任憑朝鮮自行交涉,最終給了日本出兵的藉口。
而在日本已經擺好作戰態勢時,李鴻章沒有第一時間想好應對策略,而是求助俄國和英國進行調停。
兩國都假稱一定盡力,卻在暗地裡拖延,等著坐收漁翁之利,最終讓日本搶佔了戰爭的先機。
可以說,這是一場沒有開始就已經定勝負的戰爭。
李鴻章這種“聯合制衡”的外交策略,最終也成為了列強瓜分中國的理由。
在《馬關條約》簽訂後,歐美各國紛紛以抵禦別國的理由,逼迫中國租借土地。
1898年,剛剛親政的光緒皇帝,痛恨李鴻章誤國行為,下令解除了李鴻章的各項職務。
從結果來看,李鴻章是一個失敗的外交官,但並不代表所有的罪責都應該由他承擔。
在甲午戰爭時期,整個朝廷都充盈著一股驕橫的氣焰,面對危機,他們不但不出手相助,反而處處掣肘。
甲午海戰開打時,他們坐山觀虎鬥。
劉公島戰役,艦隊在投降以後,竟有當事者給日軍寫信,讓他們返還“廣丙號”,聲稱這艘船隸屬於廣東水師,而這場戰役“跟廣東省無關”。
於是有西方評論家說道:
“日本與中國的戰爭,實際上是與李鴻章一人的戰爭。”
梁啟超說:“吾敬李鴻章之才,吾惜李鴻章之識,吾悲李鴻章之遇。”
李鴻章擁有才華和遠見,也抱著一顆強國之夢,他在位高權重時做了很多努力,卻也沒有衝破腐朽的枷鎖。
最終成了一個徹底的悲劇人物。
這句話,表達了梁啟超對李鴻章命運的感慨,但又何嘗不是抒發自己的心聲?
在寫《李鴻章傳》時,梁啟超剛剛經歷維新變法的失敗而流亡國外,他為李鴻章沒有人支援而感到悲涼,就像在朝廷中的自己一樣。
在那個動盪不安、充滿黑暗的年代,沒有人該承擔責任,也沒有人不該承擔責任。
只是李鴻章作為位高權重之人,錯誤被無限放大,成為揹負一切的千古罪人。
因此在我們批判李鴻章時,或許也要回看自身:
國民之責任,自古來人皆有之,賢者能無喪耳。
這個國家,這片土地,實則與我們每一個人都息息相關。
興亡之責,在吾肩臂。
無論何時,我們都要奮力託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