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丨懶熊體育(ID:lanxiongsports)
作者丨彭錦
圖源丨Midjourney
凱爾特人球迷可能不會想到,球隊奪冠後,迎來的第一個重磅訊息是老闆格羅斯貝克想要賣掉球隊。
為什麼奪冠即賣隊?是為了高位套現,是難以承受越來越高的球隊投入,還是球隊官方宣告中所說的出於家族規劃考慮?不管外界如何分析背後動機,一個不可忽視的趨勢是,NBA球隊越來越值錢,球隊特許經營權也成了搶手的投資物件。
2023年,在福布斯和Sportico各自的NBA球隊估值榜單裡,凱爾特人都排在聯盟第四位,前者給出47億美元估值,後者為51.2億美元。這表示一旦交易成型,格羅斯貝克都將在這筆長達22年的投資裡,獲得十倍以上的收益,因為2002年,他收購綠軍只花了3.6億美元。
NBA球隊的價值什麼時候漲到這麼高了?

根據福布斯歷年資料,至少在2010年,聯盟估值最高的球隊紐約尼克斯尚且“只”值6.5億美元,而2023年,這個數字翻了整整十倍,達到66億美元。在尼克斯之上,勇士隊的估值更是高達77億美元。近兩年,這種上漲勢頭尤其強。去年,NBA球隊的平均估值為38.5億美元,比2022年增長了 35%,比2019年增長了75%。
首先需要明確的是,這些估值真不是虛有其表的數字。過去兩三年裡,透過轉讓NBA球隊股份大賺特賺的,大有人在。目前,NBA球隊賣出的最高價是菲尼克斯太陽,2022年,馬特·伊什比亞(Mat Ishbia)入主球隊花了整整40億美元。此外,黃蜂隊老闆喬丹和獨行俠隊老闆庫班,一個或許是最知名的老闆,一個則號稱最愛球隊的老闆,在2023年分別以30億美元和35億美元估值出售了自己的球隊股份。
球隊估值飛漲之後,甚至有賣隊賣到一半開始扯皮的。2021年,明尼蘇達森林狼老闆泰勒與收購者羅德里格斯和洛爾達成協議,雙方約定分三次購買泰勒手中的森林狼股權,但直到現在,本該於2023年12月進行的第三筆交易並沒有完成。對於僵持的交易,雙方各執一詞,但鑑於這筆交易最初成交金額僅15億美元,而森林狼隊現在估值接近30億美元,許多人覺得,泰勒賣虧了,所以反悔了。

▲Sportico 2023年NBA球隊估值榜中,森林狼以29.4億美元排在聯盟第28位。圖為泰勒夫婦和洛爾。
應當說,高價接手球隊的交易接連出現,既證明NBA球隊的價值實實在在能轉化為經濟利益,又反過來助推了球隊估值進一步上揚。福布斯的報道便認為,太陽、黃蜂和雄鹿(哈斯拉姆體育集團以32億美元估值收購了球隊25%的股份)的股權交易,推動了球隊的價值飆升。
NBA自身也在配合這樣的趨勢,嘗試降低球隊股份交易的門檻。2021年開始,NBA放開了對私募基金投資球隊的限制,允許甚至鼓勵私募集團在一定條件下參與收購球隊。
在太陽隊轉讓交易達成的一年半以前,私募基金Dyal Capital Partners收購了球隊5%的股份。購入股權時,太陽隊的估值才15.5億美元,短短18個月時間內,球隊估值飛昇到40億美元。因此,Dyal Capital Partners毫不猶豫在馬特·伊什比亞收購球隊期間,出售了這些股份。
據PitchBook截至5月底的資料,由於MLB在2019年、MLS在2020年、NBA和NHL在2021年相繼放開私募股權投資,當下,有63支北美職業球隊與私募資金產生關聯,其中包括三分之二的NBA球隊。球隊股權的充分流動,代表有更多投資者在交易中獲益,自然也會吸引其它投資人入局,繼而帶動球隊估值持續提升。

▲2012-2022年,NBA球隊轉讓情況。
那投資者又是如何看待NBA球隊錢景的呢?NBA首筆私募資金收購案的主角、Arctos Sports Partners創始人伊恩·查爾斯(Ian Charles)曾如此形容職業球隊的價值所在,他說:“北美職業體育聯賽是在美國合法實現壟斷的方式之一。在美國只有教育、醫療保健和體育這三個行業的收入能實現連續25年每年至少增長6%,並且擁有壟斷定價權。”
這句話也點出了NBA球隊價值上揚的另一個重要原因,那就是穩定且高效的營收能力。Statista的統計資料顯示,2009-10賽季,NBA營收約為38億美元,根據福布斯預計,其2023-24賽季的營收將突破130億美元。也就是說,NBA有可能在明年實現15年增收100億美元的壯舉。
這其中,轉播合約價格飆升,是NBA營收暴漲的重要一環。2014年,NBA簽下一份9年240億美元的轉播合同,這使得聯盟的全國轉播收入從原先每年9億美元,飛漲至每年26.7億美元。值得一提的是,正是在2014年,史蒂夫·鮑爾默以20億美元估值收購快船,這是NBA歷史上第一次有球隊出售價格超過10億美元。
北京時間7月11日,據多家媒體確認,NBA已經完成了一份11 年760 億美元天價轉播新合同的簽訂。如果成功,十年前年度營收翻幾番的戲碼將再次上演,每支球隊單賽季的分成將增加1.4億美元左右。毫無疑問,新轉播協議所帶來的可能性,將為投資者提供更強力的信心支撐,也是近一年多來球隊股份交易次數激增的原因之一。未來一兩年內,會不會有第二個鮑爾默出現,讓球隊收購的價格再次被大幅重新整理?未必不可能。
除了轉播合約帶來的增勢,過去這十來年裡,聯盟的門票收入、廣告贊助收入、周邊收入等等都水漲船高。以票價為例,2009-10賽季,聯盟的平均票價是48.9美元,據Sportskeeda統計,上賽季,平均票價最低的步行者隊是138美元,最高的勇士隊平均票價達到611美元。與此同時,附加賽、季中錦標賽等全新賽制的提出,體現了NBA在創新和吸引年輕球迷方面的努力,也拉高了贊助收入。從達成100億美元營收,到增加100億美元營收,方方面面的精耕細作,為NBA高速航行帶來了源源不斷的“錢進動力”。
而與此同時,球隊估值上漲的速度,甚至要遠遠超過聯盟和球隊營收水平節節攀升的速度。
2010年,喬丹收購夏洛特山貓(現在的黃蜂隊)的估值是2.75億美元,當時,這支球隊在2009-10賽季營收為9800萬美元。球隊估值是營收的2.8倍。而2022-23賽季,黃蜂隊營收達到2.69億美元,營收翻了2.7倍;球隊估值30億美元,估值翻了10.9倍,與此同時,球隊估值是營收的11.15倍。球隊估值的漲幅,遠遠超過營收漲幅。
這背後的原因,與經歷新冠疫情的負面影響後,NBA快速擺脫頹勢有關。疫情後的兩年,NBA整體營收從2018-19賽季的88億美元連續下跌到64億美元,但隨著疫情緩和,NBA在2021-22賽季一舉突破百億美元營收大關,成為全球唯三實現年度營收破百億美元的職業聯賽。
聯盟證明了自己強大的抗風險能力,這足以成為其被投資人廣為看好的潛在支撐。從2022年至今短短一年半的時間裡,NBA連續誕生了三筆超過30億美元的交易,在此之前,NBA也僅有3筆估值20億美元區間的球隊轉讓交易,分別是2014年鮑爾默20億美元收購快船、2017年蒂爾曼·費爾蒂塔(Tilman Fertitta)22億美元收購火箭、以及2019年蔡崇信23億美元估值收購籃網(這實際是一筆33億美元的交易,其中包括9.5億美元收購巴克萊中心)。

▲2015年和2023年,都是新轉播合約簽訂、球隊高價轉讓(快船和太陽)的重要節點,聯盟平均估值陡增。
NBA這種穩定的營收預期,不僅源自伊恩·查爾斯所說的壟斷,更源於NBA基於商業優先原則所設立的財務分配、競賽規則等一系列底層設計。
今年2月份舉行的首屆大灣區國際體育商業峰會上,籃網隊老闆蔡崇信曾對NBA的經營能力提供過自己的看法。他認為有兩個特點讓NBA變得獨特和成功,其一是勞資協議協定的系統,讓球員、球星以及隊伍和老闆能獲得應有的利益;其二是球隊之間的體系,使得NBA沒有貧窮的球隊,在30支球隊之間實現了公平分配。
簡單來說,在競賽層面,NBA的勞資協議限定了球隊支出的上限和下限,隊伍之間的競爭不會由於富有球隊一擲千金,造成實力失衡;同時,相比擁有升降級的歐洲五大聯賽,球隊不需要砸重金去吸引和簽約球員,不會由於金元競賽而拖垮俱樂部財政,只需要在窮人線和奢侈稅之間平衡陣容,透過等價交易提升競爭力。
而在分配層面,NBA所有球隊可以共享聯盟層面的部分營收,比如轉播和贊助收入,且營收偏低的俱樂部可以拿走更多分成。福布斯的報道提到,2022-23賽季結束後,聯盟最掙錢的勇士隊和尼克斯隊的總收入分別增加約 15% 和 23%,而最不掙錢的孟菲斯灰熊隊和明尼蘇達森林狼隊,反而能增收約40%,這是因為後者從前者的營收增速中獲得了直接收益。
加上蕭華一直在嘗試擴軍,據福布斯預測,擴軍可能為聯盟帶來兩隻新球隊的同時,也將由於40億-50億美元左右的加盟費,給每支球隊額外創造2.67億美元的收入。
由此看來,NBA的財務分配方式,既保障了聯賽競爭的長期平衡、俱樂部經營的穩定性,也保障了從球員到球隊都能享受聯盟收益上漲的福利,而不是贏家通吃,竭澤而漁。這也是為什麼常年擺爛的紐約尼克斯可以穩坐NBA營收榜前列的原因之一——它不僅受益於紐約這座城市,更受益於其它29支球隊。
收益共享,虧損共擔,無異於把運營單隻球隊的風險轉移到了聯賽層面,大大削減了投資的不確定性。而且,聯賽的封閉性,也規避了球隊一旦遭遇降級,球隊價值就垂直落體的可能,讓投資者少了一份擔憂。換言之,NBA包括北美其它職業聯賽的球隊,並不是簡單由競賽成績驅動收入提高,聯賽整體的品牌價值和營收能力更為重要。與此同時,各支球隊將有充分的時間和獨家權利開發各自地盤內的商業價值。
“我認為NBA 在實現平衡方面堪稱典範。”蔡崇信說。有趣的是,蔡崇信本人也試圖拋售手中籃網隊的部分股權。據《紐約時報》表示,他將把籃網15%的股權出售給朱莉亞·科赫(Julia Koch)及其家族。而這一交易中,籃網的估值高達60億美元,這將創造NBA新的交易估值記錄。
實際上,並不只有NBA一家的球隊估值狂飆突進。北美幾大職業聯盟,包括NFL、MLB和NHL等在內的整體估值,都以10%-25%左右的年均增長上揚。他們的聯賽制度和運營方式與NBA十分類似,他們的增長原因,自然也和NBA十分類似。
最後,稀缺性也是球隊升值的保障。不管NBA還是NFL,不管籃球還是橄欖球,頂級職業賽事的席位本就有限,長期處於供不應求的賣方市場。體育賽事的曝光度也有著天然優勢,即便不為成績和盈利,擁有球隊本身就是一種巨大成就,在場內場外可以獲得許多隱形福利。
陷入森林狼轉讓糾紛的棒球巨星“A-Rod”羅德里格斯便是很好的例子。退役後,他一心想成為一支職業球隊的老闆,參與過MLB紐約大都會股權的競購,失敗後又加入了森林狼的收購事宜中。儘管和泰勒的交易十分不順利,還曾被合作伙伴洛爾提出增資要求,他還是堅持了下來,今年季後賽期間也仍舊出現在場邊觀賽。
近些年,NFL和MLB的球隊被擺上貨架的時候並不算多,但只要有球隊出售,往往能售出高價。2022年,丹佛野馬隊轉讓時的估值是46.5億美元,2023年,華盛頓指揮官隊更是以60.5億美元估值轉手,創下了北美職業球隊轉賣的價格記錄。按照目前的發展趨勢,這一紀錄很可能將被某支NBA球隊打破。
當然,世界上沒有絕對0風險的投資。在一些人看來,體育資產的高漲,就像是擊鼓傳花,總會有鼓聲消停的一刻。
比如轉播合約的多年期限,可以保障聯賽在一段時間內的收入穩定,但這也不是絕對的。庫班就曾公開質疑NBA能否在新轉播協議結束後,拿到足夠分量的下一份合約。這也能一定程度上解釋他為何要拋售獨行俠。
而在另外的層面,本質上,包括NBA在內的四大聯盟和MLS都是利益導向的商業賽事,一切都向錢看,這固然無可厚非。但過於商業化後,體育的競技色彩是否會被營利需求所幹涉,甚至影響比賽的公平性,還都有待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