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毒映象場解禁Vol.4——柯尼卡Konica57mmF1.4onGFX

CHH ID:彥彬Trent

Konica Hexanon AR 57mm F1.4是在Konica轉向AR卡口後不久推出的,做為52mm F1.8的另一個可選標頭。在F卡口時期,Konica也出過光圈F1.4的標頭,52mm F1.4,但沒有繼承到AR卡口中來。57mm F1.4的所有版本都有自動光圈功能的版本(早期不支援TTL測光)。和當時的Konica單反機身類似,由於Konica在海外採取代理商的銷售方式,受制於不同國家的法規限制,有的版本在鏡頭銘文上有區別。除了前組銘文之外,在對焦距離刻度、白圈款式、57數字是否與光圈值刻度相連等方面也存在差異。

57mm F1.4的鏡組結構是6片5組,最小光圈F16,最近對焦距離0.45m,濾鏡口徑55mm,鏡身長度42mm,重量280g,光圈葉片6枚。在4433中畫幅上,等效規格約46mm F1.1

由於當時沒有AR卡口轉接GFX的轉接環只能透過轉徠卡M再轉GFX的辦法,不過這個鏡頭相場足夠照亮4433中畫幅即便是二次轉接也沒有造成遮擋,但我個人不建議這麼轉接,因為有可能造成更大的暗角甚至直接遮擋像場尤其是F1.2之類的超大光圈鏡頭的轉接,一定要使用直接轉接的方式,例如賓得A50/1.2就是一個直轉能覆蓋中轉就遮擋的案例

這個鏡頭的生產年份算是比較久遠的,根據可查到的資料顯示其上市生產年份貫穿1960年代末至1970年代中,並且已知的版本高達16種甚至更多在Autoreflex T3推出後不久,57mm F1.4就被更好的50mm F1.4替代,並且停止生產。所以所有版本的57mm F1.4都帶有金屬對焦環,這顆鏡頭也沒有變更過鏡組結構,所以理論上所有版本的成像效果都是一樣的。

成像質量

作為一枚半個多世紀前的全畫幅鏡頭,其成像質量也相當符合那個年代的光學水平,
並且它非常具有代表性的符合我在首篇毒映象場解禁中提到的全畫幅鏡頭在4433中畫幅上的成像特徵

由於鍍膜技術比較一般,鏡頭在逆光場景極其吃光,照片的反差會顯著降低,需要佩戴遮光罩或用手遮擋
鏡頭的像差在整個對焦範圍內是不一致的,對焦越是靠近最近對焦距離或無限遠,它的全開銳度就不太理想
1-4米內的拍攝,它的全開銳度表現尚可,典型的人像鏡頭;畢竟來源於膠片時代,色散就不用我多描述了
樣片

全開光圈中遠攝,畫質的紮實度就會稍欠,但其實這種接近無限遠的拍攝本來就應該收一些光圈的
玩兒慣了高畫質鏡頭養成了不收光圈的壞習慣,可惜要玩得轉老鏡,必須還是要適時收光圈

焦外成像挺有辨識度的,也是它風味的一種,魚鱗泡泡焦

以上這張應該是F2.8拍的遠攝,中心和次中心畫質就比較紮實了,但在畫面的95%處邊角成像開始轉起來了,
這裡已經超過了全畫幅像場,但嚴格來說不算是有效像場,如果收到F4-5.6能進一步改善這種情況,
下面這張就是全開拍的,能看見邊角轉起來的範圍大了點;

用來拍攝靜物小品感覺還不錯,稍微收一點F2,畫質銳利了,也看不到邊角轉起來

上面這張的對焦距離大約是1.5米,全開拍攝,這個距離木桶細節就表現還可以

這張斑馬線我記得是F4光圈拍攝,可以看到即使是F4,畫面的極邊角還是會轉起來,這基本上是這支鏡頭的有效像場極限了

哈哈,不收光圈遠景四角轉的厲害,暗角也相對明顯,不過可以通過後期矯正,但整個對焦範圍是沒有死黑角的

這個鏡頭與我的福倫達58/1.4 SL II焦段較為重複,所以留在我手裡的時間不長
且經過我的對比,福倫達58的有效像場比它大得多,邊角沒有可見的轉起來的現象
當然了,兩個鏡頭價格差了4倍,雖然都不是什麼很貴的東西
不過柯尼卡在海鮮市場平均700大洋的報價,我對它也沒什麼抱怨
雖然這個鏡頭還比較常見,但是太老所以品相完美的幾乎找不到,不過全金屬鏡身還是很扛造的
體會一下老鏡魚鱗泡泡焦風味,也許全畫幅依舊是它較好的歸宿
柯尼卡單反鏡頭的法蘭距只有40.5mm,使得Konica 傑出的鏡頭很難用在其他單反機身上,大大影響了其銷路,其價值也被低估,
柯尼卡後期又因為一系列市場戰略的失誤,早早地退出了歷史舞臺。所幸微單的誕生改變了這種局面
更好的當然是它的老大哥Konica 57mm F1.2了,成像質量更佳,但是價格已炒得超過了其本身的使用價值,多少屬於信仰充值了
未完待續,佳能FD 85mm F1.2L on GFX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