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H ID:彥彬Trent
135mm定焦鏡頭一直是我又愛又恨的焦段
愛它足夠強勁的空氣切割感,
作為入門空氣切割器,體積重量相比220、328友好的多
恨它較窄的視角較遠的工作距離,
通用性不如85/1.4、70-200來得靈活,
所以我通常不在這個出勤率不高的焦段上投入過多;
隨著4433平臺的普及,0787的焦距轉換系數也讓135/1.8這個規格拓展為等效105/1.4
中畫幅上的105/1.4…是不是很有意思;

關於索蔡135/1.8ZA這支鏡頭我已經在先前的篇幅詳細介紹過了
未曾輝煌過的鏡皇——索尼A口50ZA 85ZA 135ZA本篇幅我們就先簡單瞭解下135mm鏡頭的歷史,以下內容部分來源於無忌作者fruitbear 以及chan's blog135mm 鏡頭自 35mm 片幅相機誕生以來就幾乎是標準長焦配置。結構也由簡到復不斷發展,光圈也隨之增大。到了三十年代 Sonnar 結構出現之後,f2.8 開始普及。隨著鍍膜技術的不斷發展,到上世紀 1970 年代單反的黃金時期,鏡頭廠家開始把這個焦段的鏡頭光圈開到了 f1.8 甚至更大。

開創大光圈先河的是美國的 Vivitar,於上世紀 60 年代中期給美國 NASA 航天總屬配套的 T 口 f1.5 鏡頭。這個可能是史上進入實用階段的最大光圈鏡頭了,但它卻是個重達四磅的巨無霸。在 1967 年 8-9 月的 Camera 35 雜誌評測顯示只有在 f16 的時候解析度才到最佳的 64/48 線。全開光圈只有 24/17 。用今天的標準來看,真的無法和牛頭聯絡到一起,產量極少;


第一批的 f1.8 鏡頭於 60 年代後期出現,當然 Vivitar 還是首當其衝。到 1975年,Soligor 和 Spiratone 已經先後有兩個版本的 f1.8 問世。Sigma,Samigon 和 Rokunar 也各出了一版。到了 1976 年,Sigma XQ 版本問世,使用了多層鍍膜技術,就此進入多層鍍膜階段。1977 年,Soligor 和 Spriatone 又出了第三版多層鍍膜版本的 f1.8;

Sigma 本家品牌用了 Planar 結構。所以這些鏡頭只有 Sigma 的在二手市場上最貴。這是 Sigma XQ 的結構圖

70年代的Soligor秀麗135/1.8


巨大的內部鏡組


秀麗Soligor這個牌子估計很多人沒聽說過,但在那個年代副廠的品牌其實有很多

德國的Weltblick 135mm F1.8


Spiratone 135mm f1.8

早期的大光圈135mm定焦鏡頭其實畫質都較為差強人意,而中焦方面後來發展起來的 Planar 結構的 85mm f1.4 更加實用,畫質也更好。所以 135mm f1.8 的發展到了 70 年代末就終止了,大家把精力轉移到了小一點的 f2 上,這個光圈後來被廣泛採用。


1984 年,Pentax 卻破天荒的又推出了頂級 Pentax-A* SMC 135/1.8。它借鑑適馬XQ也使用了 Planar 結構,不過是 7 片。而且為了改良焦外和近攝像質,採用了 FREE 設計。加上傲人的 SMC 鍍膜,畫質比起十年前的鏡頭來大有改觀。
當然,這個鏡頭產量低海鮮市場存量很小,價格卻遠超畫質吊打它的135GM,信仰成分高,只有手裡有米的賓得死忠粉才有可能去入手收藏了!

2006 年 Zeiss 再續輝煌,推出自動對焦的 Sonnar ZA T* 135/1.8 並配以內對焦設計和兩片 ED 鏡片,近攝能力更達到了當時空前的 0.25 倍放大率,0.72米的最近對焦距離;

實拍.
使用英澤君5207&5019預設進行數碼仿膠片




































總的來說轉這麼個大秤砣還是有點沉重的,機身鏡頭加起來超過2KG,且只能手動對焦
雖然是06年的鏡頭,不過135ZA的成像已經是現代鏡頭水準
如果一定要糾結自動對焦的話,佳能135L依然是集AF、老鏡風味、價效比最佳的選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