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工智慧正在重塑我們的世界,而這場變革的速度遠超許多人的想象。被譽為"AI教父"的Geoffrey Hinton教授最近發出了令人深思的警告:我們習以為常的工作方式即將迎來翻天覆地的變化。
這位多倫多大學榮譽教授在近期一次訪談中坦言,那些重複性、程式化的腦力勞動崗位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從客服到律師助理,這些曾經被認為是"鐵飯碗"的職業,如今正站在技術變革的風口浪尖。Hinton教授甚至為此辭去了在谷歌的高薪職位,只為能夠不受約束地表達他對人工智慧潛在風險的憂慮。


當我們還在討論AI是否會取代人類工作時,現實已經給出了答案。就在上個月的NBA總決賽期間,一則完全由AI製作的電視廣告引發了行業震動。更令人驚訝的是,這則廣告的製作成本僅為2000美元,耗時不到三天,完全跳過了傳統制作流程中必需的拍攝團隊和演員。這個案例生動地告訴我們:那些曾經被認為"無法自動化"的領域,正在被AI技術快速滲透。
商業巨頭們顯然已經察覺到了這一趨勢。亞馬遜CEO安迪·賈西最近在內部備忘錄中直言,隨著AI工具的廣泛應用,公司某些職能部門的人員規模將會縮減。他將AI稱為"一生僅有一次的革命性技術",這種評價足以說明問題的嚴重性。
AI企業Anthropic的CEO達里奧·阿莫代則給出了更為具體的預測:未來五年內,約半數初級白領崗位可能面臨被AI取代的風險。按照這個速度發展,失業率或將攀升至20%的高位。這些數字背後,是無數家庭可能面臨的經濟困境。

當然,也有專家持相對樂觀的態度。西安大略大學首席AI官馬克·戴利認為,雖然所有白領工作都存在風險,但這更多意味著工作內容的轉變而非徹底消失。然而,就連他也不得不承認,這次的技術革命與以往任何一次都不同——我們面對的是真正能夠"思考"的機器。
Hinton教授對此有著更為深刻的見解。他直言不諱地指出:"如果AI能夠勝任所有常規腦力勞動,那麼留給人類的新崗位還能剩下什麼?"這個問題直指當代年輕人面臨的核心困境。事實上,即便是計算機專業的畢業生,現在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就業壓力,部分原因正是僱主們在觀望哪些崗位可能會被AI取代。
那麼,在AI浪潮中,哪些領域還能保持相對安全?專家們普遍認為,需要高度人際互動的職業,如醫療護理和表演藝術,短期內仍難以被AI完全替代。戴利教授說得很形象:"我們永遠都想看人類表演,因為我們自己就是人類。"而Hinton教授則給出了更接地氣的建議:學習水管工這樣的手藝活,因為AI要掌握複雜的物理操作還需要很長時間。

這場變革帶來的不僅是就業市場的震盪,更是對人類價值認知的深刻挑戰。當機器能夠完成越來越多曾經專屬人類的智力工作時,我們不得不重新思考:什麼才是人類不可替代的獨特價值?全民基本收入或許能解決經濟問題,但正如Hinton教授所言,工作帶給人的成就感和自我價值感,是金錢難以完全替代的。
面對這樣的未來,我們既不能盲目樂觀,也不該過度悲觀。歷史告訴我們,每次技術革命最終都創造了新的可能性。但這次的不同之處在於,我們可能真的需要重新定義"工作"本身。也許,未來的職場將不再是人與機器的競爭,而是人機協作的新模式。在這個過程中,持續學習、適應變化的能力,或許會成為每個人最重要的生存技能。
當我們站在這個歷史轉折點上,唯一可以確定的是:改變已經來臨,而我們每個人都必須做好準備。無論是選擇擁抱變化,還是尋找AI難以觸及的領域,都需要我們以更開放的心態和更靈活的思維來應對這場前所未有的職場革命。畢竟,在這場人與技術的對話中,最終的贏家不是機器,而是那些能夠善用技術、同時保持人性光輝的智慧生命。
來源:
https://www.ctvnews.ca/sci-tech/article/godfather-of-ai-says-intellectually-mundane-jobs-will-disappea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