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單踏板模式迎來國家標準多年安全爭議畫上句號

來源|中國經營報
記者|尹麗梅 張碩
汽車制動新國標終於靴子落地。
近日,工業和資訊化部(以下簡稱“工信部”)官網披露的資訊顯示,工信部組織制定的強制性國家標準《乘用車制動系統技術要求及試驗方法》(GB21670-2025)(以下簡稱“新國標”),已由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批准釋出,將於2026年1月1日起開始實施。這是自2008年以來,我國乘用車制動系統國家標準首次迎來重大更新。
新國標對汽車單踏板模式進行了規範,明確了在預設工作狀態下,僅通過鬆開加速踏板實現的制動作用不應使車輛減速至停車。這意味著,按照新國標的規定,在預設模式下駕駛員必須踩住剎車踏板,才能徹底剎停車輛。
新國標對於單踏板模式的規範,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和討論。有觀點認為新國標落地後單踏板模式將被禁止,以後單踏板模式將退出歷史舞臺,也有觀點認為在新國標下單踏板模式仍然是一項可以繼續使用的實用功能。
我們究竟應如何理解新國標?一位資深汽車產業從業人士告訴《中國經營報》記者,新國標並未停用單踏板模式,而是規定車輛的出廠預設設定不能為單踏板模式,在非預設狀態下,使用者可以自行手動切換,選擇啟用單踏板模式。
“新國標的釋出和實施是為產業的創新再上一道‘安全閥’,是透過設立標準來引導單踏板模式的安全使用,引導創新技術在合理、安全的範圍內應用,這有助於規範行業的發展。”上述業內人士說道。
新國標還對單踏板模式的使用作了進一步的細化。新國標要求,若電力再生式制動系統具有一種以上的工作狀態,每次上電後應重新進入預設工作狀態或按特定駕駛人要求設定的工作狀態,其中預設工作狀態下的制動減速度不應超過3m/s²(即車速降幅不超過3米/秒);車輛製造商應透過使用者手冊或電子資料記錄等方式告知工作狀態的設定方法;若電力再生制動系統處於預設工作狀態以外的其他狀態,應採用光學訊號給駕駛人持續提示,該提示資訊即使在白天也應清晰可見。這些要求與“在預設工作狀態下,僅通過鬆開加速踏板實現的制動作用不應使車輛減速至停車”的規定,均將在2027年1月1日起實施。
新國標還要求,當車輛自動控制制動或電力再生式制動帶來的減速度超過1.3m/s²時,系統應發出制動訊號,即點亮剎車燈。制動訊號發出後,只要減速需求持續存在,該訊號就應持續發出。
之所以大眾對新國標的釋出頗為關注,是因為這些年來單踏板模式一直存在爭議。在傳統燃油車中,駕駛員駕駛汽車時需要控制兩個踏板——油門踏板加速,剎車踏板減速。而單踏板模式是指駕駛員只需使用一個踏板(通常是加速踏板)就可以完成加速和減速兩種操作的駕駛模式。當駕駛員踩下加速踏板時,車輛就會加速,而當駕駛員抬起加速踏板時,車輛會出現明顯的減速,這一過程的效果,相當於踩下了制動踏板,有些車型甚至可以依靠單踏板模式實現完全剎停。
不少人認為,單踏板模式下,駕駛員在緊急情況中容易憑藉在燃油車時代形成的慣性,在需要減速或停車的時候,於慌亂之中把加速踏板/油門當成剎車踏板踩了下去,造成安全事故的發生,危及駕乘人員安全。實際上,這種擔憂也的確在過去幾年時有發生。
單踏板模式設計的初衷是為了提高車輛續航。當駕駛員將腳抬離加速踏板,車輛就會將前進的動能轉化為電池中的電能,從而提高續航。與此同時,在城市擁堵路況下,單踏板模式可以減少頻繁切換踏板操作,提升駕駛舒適度。此外,它還可以延長機械剎車部件壽命。
從目前來看,雖然多數車企已為單踏板模式提供了動能回收強度的多擋調節功能,但在具體實現上仍存在明顯差異:包括動能回收的介入力度是否足以實現車輛剎停、該模式是否預設啟用,以及是否允許使用者手動關閉等方面。
鑑於這一技術的不一致性可能影響駕駛安全與使用者體驗,新國標對單踏板模式的功能邊界、啟用條件及使用者提示要求作出統一規範,以推動行業標準化,保障消費者知情權和道路行車安全。
“單踏板模式最大的安全隱患在於,它可能會干擾駕駛員原有的條件反射機制,從而增加誤將油門當作剎車的風險。”一位在整車企業有著多年從業經驗的汽車工程師告訴記者,在單踏板模式下,如果駕駛者誤以為只要鬆開加速踏板就能剎停,或者遲疑是否還要再踩剎車,可能會延誤最佳制動時機。這對使用者教育和車企建立冗餘安全體系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與此同時,他提到,單踏板模式本質上是將原本分屬兩個踏板的功能——加速和減速——整合到了一個踏板上,也就是由一個控制單元同時承擔兩項關鍵控制任務。從電子架構上來看,這套系統是由多個電控板和元器件整合而成,所有指令都透過一個“中樞神經”來排程執行。系統整合度更高了,也意味著對軟體邏輯的要求也會相應更高,系統容錯、故障自檢、安全冗餘都要做得更嚴謹。因此,需要監管機構制定統一的標準來規範。
“從車企的角度來看,國家對單踏板模式出臺統一標準,短期內確實有利於規範產品定義,提升使用者安全預期。但這也會帶來一些新的連鎖反應。”上述汽車工程師告訴記者,在統一的國家標準之下,相關零部件供應商可能會面臨更高的成本壓力。若整車企業繼續向相關零部件企業壓價,相關零部件供應商圍繞關鍵零部件的技術能力、合規成本、利潤空間之間的博弈會更激烈,行業淘汰賽會加速。
*本文不代表鳳凰網財經觀點,轉載已獲授權。

 👇【 熱門影片推薦 】👇

點選在看 持續關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