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作家韓江的10個關鍵詞,「諾貝爾」只是其中之一

瑞典時間2024年10月10日13時,諾貝爾獎官網正式對外公佈第十八屆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由韓國女作家韓江摘得。這是韓國乃至整個亞洲首位獲獎的女性作家。瑞典文學院給她的頒獎詞是:用強烈的詩意散文直面歷史創傷,揭露人類生命的脆弱。
韓江這個名字很多讀者會感到陌生,博彩公司的賠率榜上也鮮見其名,因此不少媒體用“爆冷”來形容此屆諾獎。韓江是誰?寫過什麼作品?為什麼她能得獎?大眾對她不熟悉,但在更“高冷”的文學圈內,她已經名聲斐然了——
2005年,年僅25歲的韓江就憑藉短篇小說《蒙古斑》一舉拿下韓國文學最高獎項的李箱文學獎;
2016年,她憑藉中篇小說《素食者》(英譯版)獲得被譽為“當代英語小說界最高獎項”的世界三大文學獎之一布克獎,與她同臺競技的就有不少諾獎得主;
2017年,憑藉《少年來了》(意譯版)她獲得了有“義大利諾貝爾文學獎”之稱的馬拉帕蒂文學獎;
2018年,她帶著散文小說集《白》(英譯版)再次入圍布克獎,《少年來了》(英譯版)也同期入圍了都柏林文學獎。
毫無疑問,這位善於描繪人類孤獨與悲傷、感情細膩的女作家韓江高舉著韓國文學的大旗終於走出了東亞。
關於韓江和她的作品,我們嘗試用下面十個關鍵詞來做個梳理,並在文章底部抽三本書送給讀者。
韓江1970年出生於韓國西南部的全羅道省光州市,9歲時隨家人遷入首都漢城。
父親韓勝源是上世紀70年代韓國文壇的重要代表人物,有《火的女兒》、《浦口》、《海日》等作品,曾獲得過韓國文學最高獎項的李箱文學獎;韓江的哥哥韓東林、弟弟韓江仁也都是小說家;丈夫洪榮熙是大學教授兼文學評論家,兩人的一雙兒女現在也都從事文學寫作相關工作,完全的書香門第、文學世家。 
她曾在採訪時表示:託父親的福,我在書籍的海洋中長大成人,作為作家這是莫大的幸運。
從小耳聞目染,喜歡上文學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她14歲時便清楚地為自己定下了寫作為一生的宏願。

1993年,韓江從韓國三大高等學校“SKY”之一的延世大學韓語文學系畢業,相當於中國的北大中文系,有天然的寫作基因。她隨後開始創作詩歌、散文、小說,順理成章走上了文學道路並一直活躍至今。

諾獎瑞典文學院評委會從不以單一作品考量作家是否能獲獎,但毫無疑問,《素食者》(出版於2007年)是韓江最重要的代表作,且可能是她拿到該獎的最大考量。
這本書很短,

只有7.5萬字,兩個小時就能讀完。

講的是一個普通且平凡的妻子英惠,因為做了一個奇怪的夢第二天早上醒來決定再也不吃肉。她扔掉冰箱裡所有的肉製品,不戴胸罩、不再化妝、不穿皮鞋,甚至不願意和老公做愛,“因為他身上都是肉味”。

她的怪異舉動引來丈夫的不滿,丈夫聯合岳父一家人開始在家庭聚會上對她不再吃肉的行為大加批判,為了逼迫女兒吃肉,參加過越戰、在家庭擁有絕對權威的父親甚至透過暴力逼迫她張嘴,沒想到英惠竟然操起水果刀割腕自殺。 
隨後,她的不吃肉逐漸演變成不吃飯只喝水,赤身裸體出去享受陽光,不睡覺,她渴望變成一棵樹,她的行為舉止也越來越像一顆樹。沒錯,在外人看來英惠已經精神失常,成了瘋女人。
沒有波瀾起伏的故事情節,作者對日常生活的描述就已經足夠精準。隨著情節的推進,我們知道英惠更多的過往,童年時因為狗咬了她一口,那條狗被父親騎摩托車拖死隨後給全家人吃掉;她還“被這樣的父親打小腿肚一直打到了十八歲”;瘋了之後丈夫和她離婚,姐夫將她誘姦,姐姐把她送進精神病院,直至生命奄奄一息,英惠終於擺脫了令人窒息的婚姻和自己備受操控和折磨的命運。
文中的痛真實而習以為常,常常讓人忽略,以至於很多人開始讀時不能帶入她的行為,甚至理解家人的選擇,直至慢慢品味其間的真實。
比如丈夫視角里他們為何結婚:
“我之所以會跟這樣的女人結婚,是因為她沒有什麼特別的魅力,同時也找不出什麼特別的缺點。在她平凡的性格里,根本看不到令人眼前一亮、善於察言觀色和成熟穩重的一面。正因為這樣,我才覺得舒坦。如此一來,我就沒有必要為了博取她的芳心而假裝博學多才,也無須為約會遲到而手忙腳亂,更不用自討沒趣地拿自己跟時尚雜誌裡的男人做比較了。我那二十五歲之後隆起的小腹,和再怎麼努力也長不出肌肉的纖瘦四肢,以及總是令我感到自卑的短小陰莖,這些對她來講都是無關緊要的事。正因為這樣,跟世上最平凡的女子結婚便成了我順理成章的選擇。”
“她可是我在這世上挑了又挑的、再平凡不過的女子了。” 
比如一開始當英惠不再吃肉,連同丈夫的生活受到影響,他還不想離婚,甚至可以一邊強姦她一邊厭惡她:
“我偶爾會想,像這樣跟奇怪的女人生活也沒有什麼不好。權當她是個外人,不,看成為我洗衣煮飯、打掃房間的姐姐,或是保姆也不錯。”
“對於一個年輕氣盛,雖然覺得日子過得沉悶,但還是想維持婚姻的男人而言,長期禁慾是難以忍受的一件事。”“當我按住她拼命反抗的胳膊,扒下她的褲子時,竟然感受到了一種莫名的快感。此時的妻子面無表情地躺在黑暗中凝視著天花板。她那副像是歷經過千難萬險、飽經風霜的表情,簡直令我厭惡不已。” 
隨著英惠入院,他需要承擔丈夫責任時他內心感言,“這漫長的星期天就要結束了,我即將迎來嶄新的星期一,這表示我再也不用守著這個女人了。”最終,他還是選擇了離婚,且和瘋女人離婚佔據了道德上的優勢。
文中英惠是失語的,但很多英惠原生家庭的對白,能看出她的生存處境,這樣的童年和婚姻一步步把她逼向了非人的生活。 
正如網友書評:“也不過是想做一棵站著的樹和會飛的鳥,但是做不到。這是個壓抑的民族,活得更為壓抑堅忍的女性卻只能用自殘和拒絕來自我賦權並抗議,支撐著人沒有走向瘋狂的是責任和重壓,禁錮住人的卻也同樣是這些東西。”
相比於名氣很大的《素食者》,這部姐妹篇其實創作更早(出版於2002年),它也更短小精幹。
講得是一個丈夫有一天回到家中,發現妻子跪在陽臺上成了一顆植物——

“妻子面向陽臺的鐵欄杆跪著,雙臂高高向上舉起。她的身體呈現出深深的草綠色。臉龐變得像常青闊葉樹的葉子一樣光滑。像乾白菜一樣的頭髮上流淌著青翠野草莖幹的光澤。變成草綠色的臉龐上有一雙眼睛隱隱閃爍。看著往後退的我,妻子想站起身。但她只是腿部顫動了一下,看來是站不起來也走不動了。妻子痛苦地、顫巍巍地左右搖擺著腰。深綠的嘴唇之間,已退化的舌頭像水草一樣晃動著。牙齒已不知去向,毫無蹤影。” 

作者的描繪充滿了詩意與荒誕,丈夫對妻子如《變形記》般的改變不感興趣,反而是內心充滿厭惡:“妻子到底是怎麼了?我無法理解什麼樣的苦痛能引發心理障礙。這女人怎能這樣令我孤單?她有什麼權利令我孤單呢?每當我想到這些問題時,茫然的厭惡感像多年的灰塵一樣層層堆積。”
隨著情節的推進,讀者又能看到這也是一個被困在婚姻生活、對城市千篇一律陳列感到絕望的女人。畢業之後,本來妻子攢了一筆備用金打算周遊世界、在不同的地方生活,但這個節骨眼上“我”向她求婚了。為了履行妻子的責任,她承諾了那句“怎麼也離不開你”並一直踐行,她把去世界盡頭的錢用來繳房租和押金,抵結婚的花費;她過去三年勤勤懇懇成為家庭主婦,為丈夫準備安頓好一切。
作者沒有描述妻子在四年的婚姻生活裡經歷了什麼,但從丈夫視角看一切是那麼平和甜蜜,“過去三年對我而言是最溫馨、最安穩的一段時間。既不太累也不太難的工作,沒有提高租金的房東,快到期的房屋認購金,沒有特別的撒嬌但對我很忠實的妻子,一切都像熱得恰到好處的浴缸裡的水一樣撫摩著我疲勞的身體。”直至有一天妻子無法回頭得變成了一顆植物。
故事也沒有完整的結局,似乎只是生活中的一個片段。韓江以此為藍本,續而創作了後來更完整的《素食者》。
兩篇故事中的女性都有同樣的孤獨,同樣被隔離在社會運轉之外,同樣忍受著婚姻中父權制的霸凌,但相比於《出走的決心》裡能勇敢剝離家庭選擇出走的蘇敏,韓國社會文化更強調女性的隱忍。忍到最後選擇傷害自己,主動脫離人類來逃避苦難。
在《少年來了》(出版於2014年)這本書中,身為光州人的韓江終於不可避免的寫回了光州。此故事以真實歷史“光州518事件”為創作背景。相比於家庭中看不見的暴力,這本書講述的是社會、國家機器對個體的暴力。
1980年,韓國社會民主化浪潮襲來,各地進行了抵制時任總統全斗煥的示威遊行,15歲的初中生東浩和朋友一起上街,結果遇到了軍隊冷血鎮壓遊行者,朋友和許多少年為此喪命。從此接觸過這場事故的人們都懷著愧疚活著、失去孩子的母親孤獨的活著。那句

“我沒有為你舉辦葬禮,從此我的一生成了葬禮”

寫盡了韓江內心的情義。

序言介紹都說,這是一本無法歸類的書籍。書中寫了雪、襁褓、門、奶水、嬰兒服等66種事物不同形式的白,每一個白的介紹都是一篇短小優美的散文詩。韓江說,在韓文裡白有兩種含義,一種是純粹定義顏色的、猶如棉花糖一樣的白,另一種是淒涼的滲透生死的白。而這本《白》正屬於後者(出版於2016年)。
真實生活中,韓江有個出生兩小時就夭折的姐姐,在《白》的很多篇章中都有對這一事件的場景描述,有母親的悲傷、姐姐的純真,這些不僅是對姐姐的緬懷,也是對生命脆弱惋惜的詩意表達。

在韓江的小說中,有很多關於夢境的描述。她的夢黑暗、血腥、殘暴,釋放著主現實生活中壓抑的情緒,比如《素食者》中英惠的夢:“我在夢裡用刀砍斷某人的脖子,由於沒有一刀砍斷,所以不得不抓著他的頭髮切下連在一起的部分。每當我把滑溜溜的眼球放在手上時,就會從夢中醒來。”或者“正在殺人。我用刀子剖開那個人的腹部,掏出又長又彎曲的內臟,像處理活魚一樣只留下骨頭,把軟乎乎的肉都剔了下來。但我殺的人是誰,卻在醒來的那一刻忘記了。”這一極致的暴力描述與生活中英惠平凡、普通、寡言、愛看書的形象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凸顯出了被生活高壓逐漸扭曲的人格。
電影《素食主義者》劇照
在《青山》中她也用夢來表達女主的處境,

“徘徊在密密麻麻地坐落著許多低矮石板瓦房的山腳下。她想去的地方是一座青色的山峰,那座山峰被灰青色的雨雲繚繞,高聳而陡峭。這還不算什麼,問題是,再怎麼徘徊也找不出通往那邊的路。”

《童佛》中,生活的秘密成長的痛苦,沒有像丈夫一樣與人傾訴,而是寄託在夢中,夢裡她總是置身遙遠的國度,尋找童佛的身影,渴望透過此來緩解逃離精神上桎梏,“我好像置身於某個遙遠的東南亞國家,國名卻不得而知。為了一睹該國以美麗而著稱的童佛,我正坐著巴士去往某個地方。到站下車後,看見廣闊的田野上開滿了從未見過的不知名的紫紅色花朵,遠處的山丘上黃褐色的雲彩正嫋嫋升起,畫出了螺旋狀的花紋。”
鳥代表著自由、渴望更廣闊的天空,也象徵著生機。在韓江的作品中,也多見鳥作為意象。但她的鳥多數是被困住的囚鳥、死鳥,映襯著主人公的結局。
《素食者》中,第一篇章的結尾就是在醫院,妻子英惠裸露著身體坐在長椅上,手裡拿著一直死鳥。“我扒開妻子緊攥的右手,一隻被掐在虎口窒息而死的鳥掉在了長椅上。那是一隻掉了很多羽毛的暗綠繡眼鳥,它身上留有捕食者咬噬的牙印,紅色的血跡清晰地漫延開來。”
《少年來了》中,東浩看著一個個死去的同學,也在想“他們的靈魂會不會也像鳥一樣早已飛走?”飛去的自然是他們所追求的渴望自由民主的天地。
人體彩繪、鮮豔豐富的藝術繪畫在韓江作品中也多次出現,比如《素食者》中英惠從事藝術工作者的姐夫作畫,“可以看到從他們的脖頸到臀部畫滿了色彩豔麗的花朵與根莖,以及茂盛的綠葉。”以及他的藝術表達,“十幾名滿身畫有五顏六色彩繪的男女就像被扔在岸邊的魚兒一樣來回翻滾,他們在迷幻的音樂聲中互相探索著彼此的身體。”這其實也源於韓江本身的的經歷,小時候自己經常當小姑的繪畫模特,她認為繪畫和創作一樣,都是有共同的藝術追求。
作為一直靠影視娛樂輸出流行文化的韓國而言,文學在影響世界的聲量中顯得微小而邊緣,在韓江之前,中日韓東亞三國裡韓國是唯一一個沒有獲得過諾貝爾文學獎的國家。
有人曾表示是韓文的特性(音表拼音)制約了其寫作的廣度與深度——曾經作為漢語的分支,韓語是把漢語發音創造出文字,導致其詞彙量單一且稀少、表意不準確、日常化詞語較多,遇到高階深刻精準的描繪時不得不重新使用漢語,進一步限制了文學的發展,影響了走出去的步伐。
上世紀80年代隨著韓國經濟的騰飛,民間有了想推廣韓國文化出海的動因。韓國政府開始有計劃、有組織的推進韓國文學的國際化,先後成立韓國文藝振興院、韓國文學翻譯金庫,投入人力財力支援外文出版翻譯工作。
據統計,韓國文學翻譯院近三年每年的申請扶植專案數增長超過15%,光2023年一年出海專案就達281項,是十年前的十倍。越來越多的人透過嚴肅文學深入瞭解韓國文化,開始認識韓江、金愛爛、孔枝泳、申京淑等新時代作家。
韓國女性作家的崛起,以及極具個體經驗的“女性書寫”被認為是韓國文學的“新浪潮”。
2017年,現象級暢銷書《82年生的金智英》,讓作者趙南柱摘取了當年韓國書店聯合會評選的 “年度作家”的殊榮,2年後,同名電影在韓國上映,更讓關乎女性困境的討論,在韓國乃至東亞狂熱掀起。
這部小說吹散了偶像劇的浮華泡沫,為我們揭露了韓國低生育率、結婚率、房價高企、工作過勞等高壓社會現實下普通女人真實的生存處境,裡面有對父權社會的再思考以及底層女性吶喊的細緻描繪。
隨後,人們看到了金愛爛的《你的夏天還好嗎?》,裡面刻畫了幾個三十多歲的年輕女性在愛情、友情、婚姻、工作等方面的迷茫,全書是在對生活、對時代的發問,引起了大眾對韓國中女的關注。
2023作家崔恩榮接棒,寫出了四代女性互相扶持、相互救贖的女性主義書籍《明亮的夜晚》;還有金惠珍的職場殘酷物語《9號的工作》……越來越多的韓國女性作家拿起筆書寫自己和身邊人的處境,共情女性同胞在婚姻、家庭、工作、養育子女方面所面臨的種種困境。
如今,距離韓江出版描繪女性婚姻生活的小說《素食者》已經過去了整整17年。十來年年間讀者更換了一批又一批,仍不斷獲獎被外界認可,不難看出文學的時代性和她的先鋒思潮。
在高度內卷的東亞社會,一句“媽媽,可人生不是軌道而是曠野”鼓舞多少年輕人含熱淚去追求不一樣的體驗。只有韓江質問,“媽媽,那時真沒想到會帶著一張衰老的破臉在這陌生人群攢動的城市中流浪。如果說在故鄉不幸福,在他鄉也不幸福,那我該去哪裡呢?”(《植物妻子》)每每看到這一句,我會不自覺地流淚。當我們成為塵世間的浪子,哪裡才是真正的歸宿。韓江一直探討的都是人類命運的悲鳴。
諾貝爾的頒獎詞中褒獎她敢於直面歷史,她直面的又是怎樣殘忍的真實呢?在很多篇目中,能看到她對韓國生存現狀的控訴,“像在酒席上喊著‘這個國家已經腐爛到根’的人一樣,妻子用滿是敵意的嗓音說了出來:‘真是無法好好存活下來!在這嘈雜的地方……被關在這樣憋悶的地方!’”(《植物妻子》)。
有媒體評價:“《植物妻子》和《少年來了》相隔十年,韓江一直沒有放棄對人類暴力的質問。”
說她是女性作家,無疑是對她的誤解,深入作品,能看到她的表達超越了性別、生死、國家,只關於人類本身。或許正因為這樣,簡潔直白的韓語文學才有了站在世界之巔的可能。
撰文:劉小云
編輯:楊柳
視覺:曲枚
36氪旗下生活方式公眾號
👇🏻 真誠推薦你關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