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天氣預報早已成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從早上決定是否帶傘,到航空航海制定航線,甚至農業灌溉、能源排程,精準的天氣預報都在默默發揮著巨大作用。
你有沒有發現,這些年來,天氣預報似乎越來越準了?從過去的“晴轉多雲,區域性有雨”,到如今的“下午3點降雨,預計持續45分鐘”,天氣預報的精確度令人驚歎。這一切,離不開一群“天上的守護者”——通訊衛星。
今天,我們就來揭開這些“守護者”的神秘面紗,看看它們是如何讓天氣預報變得如此精準的!
古人在缺乏現代氣象技術的情況下,透過長期觀察自然現象,總結出許多預測天氣的經驗,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
看雲識天氣:比如“朝霞不出門,晚霞行千里”。
-
觀察動物:燕子低飛可能意味著溼氣重,要下雨。
-
觀察植物:含羞草葉片閉合預示著可能會降雨。
進入現代,隨著計算機、雷達和氣象站的發展,天氣預報逐漸走向科學化,準確性大幅提升。然而,真正的“開掛”時刻,是人類向太空發射了氣象衛星。再加上通訊衛星的助力,氣象資訊得以快速傳遞,讓天氣預報從“大概可能”變成了“精準到小時”。

通訊衛星並不是一塊漂浮在太空中的“大鐵疙瘩”,而是由一系列精密的部件組成,每個部件各司其職,確保衛星能夠穩定執行,並把天氣資料準確地傳回地球。它的組成部分如下:
通訊衛星最顯眼的部分就是巨大的天線,它負責接收和傳送訊號。(沒有天線,通訊衛星就像一個“聽不見也說不了話”的啞巴,無法與地球聯絡。)
接收訊號:從地面氣象站、氣象衛星、其他通訊衛星等地方獲取資料。
傳送訊號:把資料傳輸到地面接收站,再分發給全球的天氣預報中心。
在太空中,電力是個大問題,畢竟衛星沒辦法用插頭充電。通訊衛星依靠超大塊的太陽能電池板來獲取能量。
這些電池板可以伸展開來,捕捉太陽光,將其轉化為電能,為整個衛星提供動力。
太陽能板還能幫助衛星穩定飛行,就像船的“風帆”一樣。
通訊衛星不能隨意移動,否則它可能會偏離軌道。甚至“頭朝下”看不清地球。
姿態控制系統就像方向盤,幫助衛星調整角度,始終對準地球,確保訊號精準傳輸。
一旦衛星姿態出現偏移,這個系統就會啟動微型火箭或陀螺儀來糾正它的位置。
轉發器是通訊衛星的核心部件,它的工作流程很像快遞公司。
訊號接收:類似快遞公司接收寄件人的包裹。轉發器首先會接收從地面站傳送來的訊號。這些訊號可能是電話、電視節目、網際網路資料等。
訊號處理:類似快遞公司收到包裹後,會檢查包裹是否完整、地址是否正確。轉發器也會對接收到的訊號進行檢查和處理,比如過濾掉噪聲、調整頻率等,確保訊號清晰可用。
訊號轉換:類似快遞公司會根據包裹的目的地進行分揀。轉發器也會將接收到的訊號轉換到適合的頻率(就像把包裹貼上新的快遞單),以便傳輸到目標地面站或使用者終端。
訊號放大:類似快遞公司可能會把包裹集中到一個更大的運輸工具(比如卡車或飛機)上,以便高效運輸。轉發器則會把訊號放大,確保訊號在長距離傳輸後仍然足夠強,不會衰減。
訊號發射:類似快遞公司會把包裹送到收件人手中。轉發器會把放大後的訊號重新發射回地球,送到目標地面站或使用者終端,完成整個通訊過程。
一個通訊衛星上可能會有幾十個轉發器,它們同時工作,確保氣象資料能夠高效、準確地傳輸。
如果要使天氣預報準確,海量的氣象資料收集是基礎。在廣袤的地球表面,分佈著無數的氣象觀測站,它們就像一個個忠誠的“哨兵”,不斷監測著溫度、溼度、氣壓、風速等各種氣象要素。然而,僅僅有這些觀測站還不夠,因為地球的海洋麵積廣闊,還有很多偏遠地區難以建立地面觀測站。這時候,通訊衛星就閃亮登場了。
通訊衛星就像太空中的“超級快遞員”,它可以搭載各種先進的感測器,在高空對地球表面進行全方位的觀測。無論是一望無際的海洋,還是人跡罕至的沙漠和極地地區,通訊衛星都能輕鬆覆蓋,收集到寶貴的氣象資料。而且,通訊衛星能夠快速地將這些資料傳輸回地面,大大提高了資料傳輸的效率。以往,地面觀測站的資料傳輸可能會受到地理環境、通訊線路等多種因素的限制,而通訊衛星打破了這些限制,讓氣象資料能夠及時、準確地匯聚到氣象中心。

通訊衛星
如何助力數值天氣預報?
數值天氣預報是現代天氣預報的核心技術之一,它透過建立複雜的數學模型,對大氣運動進行模擬和預測。而要讓這些數學模型能夠準確地反映大氣的實際情況,就需要大量精確的氣象資料作為輸入。通訊衛星提供的海量氣象資料,為數值天氣預報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例如,通訊衛星上的微波輻射計可以測量大氣中不同高度的溫度和溼度分佈,這些資料對於準確模擬大氣的熱力結構和水汽輸送至關重要。此外,通訊衛星還可以檢測雲系的發展和移動,為天氣預報提供重要的參考資訊。透過將通訊衛星收集到的資料與地面觀測站的資料相結合,氣象學家可以更準確地初始化數值天氣預報模型,從而提高天氣預報的精度。

隨著技術的進步,通訊衛星的能力也在不斷提升。未來的天氣預報,可能會變得更加“聰明”:
5G甚至6G技術的應用,將讓氣象資料的傳輸速度更快,天氣預報的更新頻率也會更高。
更多的衛星將被髮射升空,覆蓋更廣的區域,甚至可以為偏遠地區提供更加精準的天氣預報。
人工智慧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將讓天氣預報更加個性化。

從“區域性有雨”到“XX街”到“XX街3分鐘後降雨”,天氣預報的進步,是科技發展的縮影。而通訊衛星,正是這一切的幕後英雄,讓全球氣象資料傳輸更快、天氣預報更準、災害預警更及時。
下次檢視天氣預報時,不妨想一想,或許這條資訊的背後,剛剛經歷了一場地球-太空-地球的高速資料傳輸之旅!

>End
>>>
本文轉載自“中興文件”,原標題《天氣預報為什麼越來越準?探索通訊衛星背後的“秘密”》。
為分享前沿資訊及有價值的觀點,太空與網路微信公眾號轉載此文,並經過編輯。
>>>
充滿激情的新時代,
充滿挑戰的新疆域,
與踔厲奮發的引領者,
卓爾不群的企業家,
一起開拓,
一起體驗,
一起感悟,
共同打造更真品質,
共同實現更高價值,
共同見證商業航天更大的跨越!
——《太空與網路》,觀察,記錄,傳播,引領。
>>>
·《衛星與網路》編輯委員會
高階顧問:王國玉、劉程、童旭東、相振華、王志義、楊烈
· 《衛星與網路》創始人:劉雨菲
·《衛星與網路》副社長:王俊峰
雜誌訂閱,請加微信:
wangxiaoyu996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