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五年前,中東曾爆發了一場曠日持久的大戰,整整打了八年。對陣雙方是伊朗與伊拉克,主角是霍梅尼和薩達姆。

根據派出所當年筆錄,是薩達姆先動的手,時間是1980年9月22日。
村委會一直在調解,但兩家一直在互毆。而且村裡的幾位善人還向兩邊出售管制刀具,煙花爆竹,從中牟利。
兩伊戰爭,對於60後、70後來說,是《新聞聯播》、《參考訊息》上最常見的新聞,80後那時還在混幼兒園,對90後、00後來說只是一個歷史名詞。
瞭解這場戰爭,對於如何看待今天的中東局勢會有所幫助。
互毆的開始
1979年,霍梅尼在伊朗掌權,巴列維國王跑路。
同一年,伊拉克副總統薩達姆全面掌權,總統貝克爾被軟禁。
本著“趁你病,要你命”的原則,薩達姆決心收拾老冤家伊朗,他出手的動機主要有:
一、霍梅尼政權立足未穩,國內矛盾重重,軍隊戰力不足。
二、伊朗失去了美國這個靠山,而蘇聯正在出兵阿富汗,無力介入。
三、薩達姆需要透過一場勝仗,鞏固自己的國內地位。
四、阿拉伯世界害怕伊朗革命會蔓延到本國,打敗伊朗,薩達姆將成了阿拉伯的英雄。
五、“奪回”伊朗曾經“失去”的領土。
戰爭直接導火索是:伊拉克境內的什葉派受到伊朗革命的鼓舞,幾大家族組織武裝,想借伊朗之力奪取伊拉克政權。
兩伊關係走向惡化,1980年3月,兩伊宣佈斷交。
4月,什葉派刺殺伊拉克副總理阿齊茲,雖然沒有成功,但下一個目標就是薩達姆。
薩達姆稱什葉派武裝為”第五縱隊“,一口咬定是伊朗在背後支援,為戰爭動員做好了輿論準備。
領土爭端也被炒作起來,伊朗的胡齊斯坦省(伊拉克稱阿拉伯斯坦省)有10%的領土原為伊拉克所有,但1923年被劃歸伊朗。
還有伊朗的穆合瑪拉和阿巴丹之間沼澤地歸屬問題,以及整個阿拉伯河。
這些領土劃分,可追溯到奧斯曼帝國時期的檔案,伊朗認為有效,伊拉克認為無效。
1975年3月6日,巴列維王朝與伊拉克簽定《阿爾及爾協議》,解決了邊界問題,在阿拉伯河問題上各讓一步,航運收入平分。
薩達姆想一次性地解決掉這些“不平等協議”。
同時,為了爭取阿拉伯國家的支援,薩達姆要求伊朗將霍爾木茲海峽的三個小島(大通布島、小通布島、阿布穆薩島)“歸還”阿聯酋。
三個小島至今仍非常敏感,去年6月,中國與阿聯酋發表的《聯合宣告》當中涉及了三小島,伊朗就向中國提出了抗議。
為了讓戰爭更加順利,薩達姆還聯絡了伊朗舊軍官,準備裡應外合一舉拿下德黑蘭。
1980年7月,伊朗挫敗了一起武裝政變,叛軍資助者正是伊拉克。
8月,伊拉克軍隊向伊朗席林堡地區移動。
9月10日-11日,伊拉克軍隊佔領了邊境上的伊朗少量領土。
9月17日,薩達姆正式宣佈《阿爾及爾協議》無效。
此時,伊拉克軍隊已準備就緒,而伊朗還在忙著國內鬥爭。
伊朗首任總統兼武裝力量總司令巴尼薩德爾和總理巴扎爾甘都是“自由派”,他們想取代霍梅尼。
解決“自由派”,才是霍梅尼最急迫的工作,直到開戰後的第二年,霍梅尼還在忙於此事。
薩達姆完全瞭解這一切,他唯一擔心是美國。不過,由於1979年11月爆發的“德黑蘭人質事件”(激進學生佔領美國大使館,52名美國外交官和平民被扣押,要求美國將巴列維國王送回伊朗受審,危機長達444天),薩達姆根本不用擔心美國會阻止他開戰。
一切似乎都在薩達姆掌握之中。9月22日,他下達了作戰命令,伊拉克空軍突襲了伊朗十個機場,令伊朗空軍的美國戰機無法起飛。
戰爭全面爆發後,伊拉克將其命名為“卡迪西亞.薩達姆之戰”。卡迪西亞是數百年前波斯人與阿拉伯人的戰場,再冠以薩達姆之名,意義不言自明。

薩達姆親自到前線喊話,他揚言在兩週之內就可以結束霍梅尼政權,然後伊拉克軍隊回國度齋月。
他之所以敢對伊朗發動全面戰爭(伊朗人口和兵力比伊拉克多三倍),是因為他相信了美國人提供的情報:伊朗撐不了一個月,空軍如果被摧毀,則會更快,而且伊朗的阿拉伯人、亞塞拜然人、庫爾德人都會出來喜迎王師。
然而,打了一個星期之後,薩達姆的計劃就落空了,雖然他佔領了邊境重鎮霍拉姆沙赫爾(伊朗最強導彈就是用“霍拉姆沙赫爾”命名),但伊朗陸軍的防禦極為強悍,令伊拉克軍隊難以推進。
薩達姆的速戰速決計劃被打成了消耗戰。薩達姆也沒有想到,伊朗軍隊的武器、彈藥竟是如此充足。
他當然想不到,默許他進攻伊朗的美國,已在暗中向伊朗出售武器裝備,經手人是以色列。
這一秘密還是美國人自己在1981年8月20日披露的,當時CNN《晚間新聞》主持人塞林傑報道:里根政府在人質危機事件還沒解決之時,就在向德黑蘭運送軍火,目的是想透過以色列說服伊朗釋放人質。
其實,美國真實目標是:默許伊拉克進攻伊朗,然後再暗中支援伊朗,讓戰爭無法停止。兩伊兩敗俱傷,以色列獲益最大。

上賊船容易,下賊船難。薩達姆明知被坑也沒有回頭路,如果他在1981年宣佈撤軍,一無所獲的他很可能會被複興黨反對派拉下馬。
所以,薩達姆只能加大賭注,硬著頭皮打下去。
薩達姆還暗示伊朗人,“打歸打,但不要打臉”。就是希望雙方空軍不去轟炸對方油田、港口等經濟命脈。
但伊朗根本不吃這套,它專盯著法奧港轟炸,法奧港是伊拉克最先進港口–由計算機終端控制,那可是八十年代初。
伊朗空軍還全力轟炸基爾庫克和摩蘇爾的油田,打得伊拉克石油產量驟降,到1987年也無法恢復戰前水平。
打到1986年,伊拉克徵兵年齡已達到51歲以下,但戰時經濟還算執行良好,這得益於婦女教育水平的提高,她們接管了經濟和行政及後勤運輸工作。

男人雖然在前線不斷死去,但女人卻將巴格達治理得井井有條:高速公路、整潔的街貌、漂亮的公園、完備的公共設施、地鐵改建……
當時到伊拉克出差的人,幾乎感覺不到這是一個正在陷入戰爭的國家。
伊拉克經濟為什麼能撐得住?一是石油還能出口換美元;二是阿拉伯土豪們大筆大筆地借錢給它。
這些債務也是後來伊拉克入侵科威特的原因之一(科威特居然向薩達姆要債,我像個有錢還的人嗎?)

伊朗則是全民皆兵,連女人、小孩都上了戰場,他們不惜用兩個伊朗人換一個伊拉克人的生命。
什葉派發起了”殉教“運動,誓言跟伊拉克死拼到底,薩達姆希望看到的阿拉伯人、亞塞拜然人倒戈的一幕並沒有發生。
更令他失望的是,戰爭促使伊朗各派放棄內鬥,共御強敵,客觀上鞏固了霍梅尼政權。1981年,他成功解除了總統巴尼薩德爾和總理巴扎爾甘的職務,收回武裝力量總司令一職,並建立了革命衛隊。
哈梅內伊成為了總統(1981-1989年),而霍梅尼希望的接班人是拉夫桑賈尼(議長,1980年-1988年),他在1989年成為總統,不久,霍梅尼去世。
因為戰爭,伊朗和平地完成了內部權力分配。
薩達姆如果剋制一下,坐等伊朗內亂,收穫肯定要比八年戰爭大得多。但他不是政治家,也沒有戰略遠見,凡事容易上頭,不顧一切。
他低估了伊朗,也高估了自己。更何況美國在不斷地給他挖坑,美國甚至解除了對伊朗的部分制裁,以便讓它能繼續打下去。
蘇聯、中國、英國、法國都沒有出面調停,這使得兩國連臺階都找不到。
蘇聯表面上支援薩達姆,但這是為了防止美國得到波斯灣。
英法,當時石油貿易供大於求,它們沒有能源壓力,戰爭有利於它們的軍售。法國在1981年就賣給了伊拉克四架幻影,同時賣給伊朗三艘戰艦,英國也是如此。
中國,沒必要跟兩國石油大國關係搞得很緊張。同時,中國向兩伊出口坦克就賺了十多億美元,這些錢可是中國軍工產業的及時雨。
還有“蠶”式導彈,以及借埃及轉手的殲7戰機等等。
努力勸架
五大善人不管怎麼說,都有維護世界和平的使命,它們做了很多努力:
1980年9月29日,安理會透過決議,呼籲雙方停火。
1982年10月,再透過決議,呼籲雙方將軍隊撤回國境線之內。
1983年10月,安理會和聯大呼籲雙方停止海上攻擊(霍爾木茲海峽可不能停,否則就不好辦了……)
1984年、1985年,再透過三項決議,呼籲雙方軍隊脫離接觸。
1987年7月20日,安理會通過了598號決議,再不停火,國際社會要制裁兩伊。
伊拉克先接受,伊朗在1988年接受。
一方面是因為薩達姆債臺高築,已無人再借款給他;
一方面,86歲的霍梅尼已身患絕症,時日無多。
戰爭總算在1988年完全結束。
表面上看,安理會發揮了作用,但實際上,整整八年,也沒有一個大國派特使到德黑蘭和巴格達斡旋,只是在那喊:不要打啦,不要打啦。
真正想要和平的是沙特、科威特等海合會國家,它們已經受不了了。因為薩達姆在沒完沒了地借錢,而伊朗在海峽襲擊特定國家油輪。
土豪的王公大臣們跑到華盛頓、莫斯科、北京,巴黎、倫敦訴苦,求求大家幫忙停火,土豪必有大紅包重酬各位善人。

1987年秋天,沙特與中國簽署合同,花35億美元購買了35枚東風3中程導彈,份量足,射程遠。
神器在手,就可以指著中東說:在座各位都是渣渣。誰狗急跳牆打我看看?弄死你。
沙特的心態就是土豪們的心態,兩伊都打到神經質了,大家得自保,各大國都武器裝備使勁買。
所以,大國們不急。
霍梅尼和薩達姆在那挺著,等對方先認慫,每一天都是痛苦的煎熬。
所以,當598號決議一來,雙方就解脫了,薩達姆見臺階就下。

兩伊硝煙散盡三十多年了,雙方都傷亡慘重。
後來呢?
伊拉克還是被美國摧毀了,石油資源落到美國資本集團手中。
伊朗,受到了美國全面制裁,前幾天還捱了炸彈。
歷史已給中東上了血淋淋的一課。美國和以色列要打誰?跟體制無關,跟教派無關,跟人權更是毫無關係。所有輿論包裝拆到最後,就是兩個字–利益。

但是,美國今天已代表不了世界,中東局勢也出現了重大變化。
中東國家想要發展,想要和平,必須認清誰才是它們共同敵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