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你喜歡橄欖球聯賽,那你一定對“run it straight”這句口號不陌生。
在澳洲文化中,“強悍無畏”幾乎是一種根深蒂固的信條。而“run it straight”的意思是,全速衝向迎面而來、試圖將你放倒的對手。
這種“幹就完了”的玩法,在澳洲的校園和球場上早已是一種“勇氣測試”。
近幾年,“run it straight”時不時就會在社交媒體上火一陣。
但是這個挑戰也引發不少爭議,有些身體對抗過於激烈、暴力,如果放在正式橄欖球比賽中,早就被紅牌罰下、禁賽幾周。

可現在,有人居然把這個挑戰做成了“運動專案”。
目前兩個組織Run it Straight Official和RUNIT Championship League已經把這種撞人挑戰商業化。
其中,RUNIT更是“領先一步”,於這週三在墨爾本舉辦了首場正式賽事,冠軍獎金高達4000澳元。
比賽規則很“簡單粗暴”:兩人輪流持球,在10米長的草地跑道上衝向對方,看誰能夠撲倒或撞飛對手。
比賽一共有四輪,會在有選手被擊倒或發生腦震盪時結束。如果四輪後雙方都能站穩、保持清醒,那麼最終將由裁判根據“造成傷害程度”來判定勝負。

是不是光是聽著就感覺頭皮發麻?
澳洲知名運動神經學博士Alan
Pearce對此感到很不安。他表示,參與者需要明白,每一次“run it straight”都有可能縮短他們的壽命。
Pearce對此感到很不安。他表示,參與者需要明白,每一次“run it straight”都有可能縮短他們的壽命。

他說:“當我看到這個比賽想法的時候,我非常震驚,甚至說不出話來。
我見過數百名足因比賽而遭受腦損傷與長期功能障礙的橄欖球運動員,我太清楚這樣撞下去的後果。”
Pearce實在無法理解這種將運動中最暴力的部分單拎出來,並做成一場以擊倒或傷害對手為目的的表演。
他說:“在其他很多運動中,大家其實都在儘量避免直接撞擊,但這個比賽卻是完全迎面衝撞,簡直瘋狂。”

這就引出了一個問題:為什麼有人會願意參加一項不僅傷身,還可能損害大腦健康的運動?
Pearce博士推測,這可能與一種愈發流行的觀念有關——一些人覺得傳統對抗類運動“不夠硬”。
在他看來,這種說法多年來被錯誤地傳播了。
他認為“對抗運動變‘軟’”的說法並不成立:“事實上,現在的比賽強度更大了,因為運動員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高大、更強壯、更快。只要看看每週的傷病名單就知道各級比賽的傷病率都在上升。有這樣的想法是因為我們開始限制對大腦和身體有害的動作。”
Pearce補充道:“在下判斷之前,不妨先看看事實和資料。我們現在做的,其實只是更負責任地照顧運動員,因為他們不是可以隨便消耗的商品。”

RUNIT 表示,與大多數“run-it-straight”挑戰不同,他們設有一套嚴格的比賽規則,並配有醫護人員在每次衝撞前後對選手進行評估,以防止頭部受傷、提升安全性。
但當“造成傷害”本身就是比賽目標時,要真正做到安全,顯然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
在推廣這個新聯賽時,來自墨爾本風暴隊的猛將Nelson Asofa-Solomona在 YouTube 上說道:“歡迎來到 RUNIT,這裡是‘強者與更強者’的分界線。”
他繼續說:“如果你是持球者,任務很簡單:直線衝擊。那怎麼贏?靠在對抗中壓制對手。”
“狠狠撞,穩住腳步,製造傷害……這項運動是為真正的戰士而設——那些擁有心理素質、技巧與力量的人,才有資格上場衝撞。”

RUNIT 相信他們正在打造下一個爆款專案,並有信心這項運動未來能與 UFC(終極格鬥冠軍賽)媲美。
兩位聯合創始人 Rennie Molimau 和 Virgil Tauaa 表示,像很多太平洋島裔選手一樣,他從小就玩“run-it-straight”的挑戰,當這個想法被提出時,他立刻意識到這可能會火——因為這是對力量的考驗,當然也少不了自尊和麵子之爭。
他說:“我們從小就玩橄欖球。但這麼多年過去,大家的注意力變短了,有些人甚至很難坐下來完整看完一場80 分鐘的橄欖球比賽。觀眾想看的,就是猛烈的碰撞和全速衝刺。”

澳式足球(AFL)和橄欖球聯盟(NRL)的一些明星選手,包括西部鬥牛犬隊前鋒Jamarra Ugle-Hagan和前 NRL 硬漢George Burgess,都稱這項運動是“必看”專案,並慶祝該賽事的推出。
本周墨爾本首站結束後,這項賽事將於5月25日前往紐西蘭,接下來還將登陸美國、沙烏地阿拉伯和英國,開展全球巡迴比賽。
來源:各大澳媒
閒話澳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