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寺新住持印樂法師,何許人也?

729日,少林寺管理處官宣印樂法師任該寺住持。在釋永信因嚴重戒律問題被調查的背景下,這位原洛陽白馬寺方丈的接任,不僅標誌著中國最著名佛教寺院領導權的更迭,更承載著社會大眾對宗教本質迴歸的期待。
本文將透過梳理印樂法師的修行歷程、剖析其在白馬寺的改革實踐、解讀他執掌少林寺的意義,從多角度向讀者呈現一個真實的印樂法師。部分內容參考了deepseek,人工智慧是很好的素材整理工具。以下為正文。
印樂法師,俗名尹清全,19667月出生於河南桐柏縣。這位中原大地的兒子,自幼便展現出對佛門的殊勝因緣。1982年,年僅16歲的他在桐柏山清泉寺(亦有記載為象鼻子寺)禮拜海勃法師為師,剃度出家,從此踏上修行之路。次年9月,他遠赴南京棲霞寺受具足戒,正式成為比丘僧,並在該寺僧伽培訓班系統研習《四分律》《俱舍論》等律宗經典,為日後持戒精嚴的修行奠定了根基。
佛學院深造階段是印樂法師佛學思想形成的關鍵時期。1986年,他考入中國佛教教育最高學府——中國佛學院,師從明哲長老、傳印法師等佛學泰斗。明哲長老作為天台宗第45代法嗣,精研佛學八大宗派,而傳印法師後來曾任中國佛教協會會長及佛學院院長。在他們的指導下,印樂法師深入研習唯識、中觀、禪宗等佛學體系,並繼承了臨濟宗第四十五代、曹洞宗第五十二代雙法脈,融匯禪宗兩大宗派精髓
1990年佛學院畢業後,印樂被分配至河南省佛教協會工作,逐步從普通職員晉升為副秘書長、副會長。這段長達十餘年的宗教事務管理經歷,使他不僅深諳佛教教義,更掌握了寺院現代化管理的實踐經驗。在協調寺院與社會關係、處理宗教事務的過程中,印樂形成了將傳統佛教精神與當代社會需求相融合的獨特視角,這為他日後主持名剎奠定了堅實基礎。
值得注意的是,印樂法師的成長軌跡始終紮根中原。從桐柏出家到洛陽弘法,從省佛協工作到駐錫開封大相國寺復興宗教活動,他對河南佛教生態有著深刻理解。這種深厚的本土根基,成為他被選為少林寺住持的重要背景。
200310月,印樂法師迎來人生重要轉折——受河南省佛教協會委派,赴洛陽白馬寺主持工作。這座創建於東漢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的寺院,是佛教傳入中國後由官方興建的首座寺院,被尊為“釋源祖庭”。然而當印樂接手時,白馬寺已歷經八年方丈缺位的困境,寺院管理鬆散,僧團修學不振,古建亟待修繕,這座“中國第一古剎”的榮光已然黯淡。
面對挑戰,印樂法師展開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改革:
制度重建與僧團規訓:印樂法師首先著力恢復白馬寺的傳統制度。他強調“農禪並重”的修行理念,帶領僧眾利用寺院閒置土地種植農作物,將田間勞作轉化為修行實踐。在2005年升座方丈後,他進一步確立嚴格的僧團管理規範,恢復早晚課誦、布薩誦戒、坐禪修行等根本制度,使寺院生活重歸清淨精進。一位參訪者曾感慨:“來這兒,就能靜下心。”這句樸素評價,恰是對印樂法師治寺理念的最佳註腳。
文化傳承與建築保護:在道場建設上,印樂法師主持對白馬寺古建築群進行系統性修繕,同時特別注重傳統佛教文化的保護與弘揚。他主持編寫《佛教聖地文化巡禮》等著作,深入挖掘白馬寺作為佛教“祖庭”的歷史價值。尤為可貴的是,在佛教商業化浪潮中,他始終保持清醒認識:“寺院主要功能在於教化人心,這一功能至今不能改變。”針對“商禪並重”的提法,他明確指出:“‘商’更多涉及人與人之間的利益衝突,並非寺院優勢。”
國際交流與慈善實踐:在印樂法師主持下,白馬寺積極開展佛教外交。他多次率團赴海外弘法,促進與日本、韓國、東南亞及歐美佛教界的交流,並促成多宗海外佛教人士對國內慈善事業的投資。同時,他推動成立白馬寺慈善基金,透過書畫義賣等方式籌集善款,資助貧困大學生和困難家庭,踐行“慈悲濟世”的佛教精神。這種開放包容又不失根本的姿態,使白馬寺逐步恢復“國際名寺”的地位。
印樂法師在白馬寺的成就,不僅體現於寺院管理的成功,更彰顯於其多重身份的和諧統一。作為宗教領袖,他堅守佛法根本;作為全國人大代表(第十四屆)和政協委員(第十三屆),他積極參政議政,曾提出加強佛教智慧財產權保護、規範宗教名稱商標註冊等議案,推動宗教事務法治化;作為中國佛教協會副秘書長,他參與全國佛教事務的決策指導。這種政教關係的平衡藝術,成為他日後被賦予更大責任的重要因素。
印樂法師接掌少林寺的時機極為特殊。在釋永信因涉嫌挪用資產、刑事犯罪及嚴重違反戒律被調查的背景下,印樂法師的任命具有多重意義。
此次任命使印樂法師成為中國佛教史上首位同時執掌兩大名剎(白馬寺1900餘年歷史,少林寺1500餘年歷史)的高僧。雖然唐代高僧玄奘曾同時管理長安大慈恩寺與玉華寺,近代虛雲長老也曾中興多座名剎,但在當代宗教管理規範下,這種兼任需要特殊審批。根據《宗教活動場所管理辦法》(2023年),兼任需經省級佛教協會同意並報宗教事務部門備案。印樂法師的雙重職責既是對其個人能力的認可,也是對兩寺協同發展的戰略考量。
印樂法師執掌少林寺的優勢不僅在於其豐富的寺院管理經驗和在白馬寺的成功實踐,更在於其深厚的佛學修養、清譽以及政治素養。這些特質使他能夠平衡宗教傳承與時代要求,在重建少林寺宗教形象的同時,確保其文化價值的延續。
儘管印樂法師的任命廣受期待,但其面臨的挑戰不容低估。在寺院層面,釋永信執掌少林寺近四十年形成的商業化體系根深蒂固。印樂法師的改革將觸及多方利益,包括:
既得利益結構:釋永信建立的商業網路涉及景區運營、文化公司、海外機構等複雜體系。
僧團內部慣性:長期商業化環境下形成的僧團觀念與行為模式需要根本轉變。
地方經濟依賴:少林寺作為地方經濟支柱(年門票收入數億元)的現實,與宗教本位化存在張力。
更深層看,印樂法師肩負著探索當代中國佛教發展模式的歷史使命。在全球化、商業化、世俗化的時代浪潮中,如何既保持佛教的根本精神,又實現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少林寺作為中國佛教最知名的“文化品牌”,其改革實踐將為全國寺院提供重要參照。印樂法師對此有著清醒認識:“道場環境要讓每個來到寺院的人感到身心安寧愉悅,心生歡喜。”這一理念超越了商業邏輯,指向宗教場所的本質功能——心靈滋養與精神提升。
二十年前,他復興的是“中國第一古剎”的物質基礎與僧團秩序;今日,他肩負的是重振禪宗祖庭精神核心的使命。此次任命超越了個人職務變動,成為當代中國佛教迴歸本質的重要象徵。
印樂法師的優勢在於其完整的修行履歷——從桐柏山出家到棲霞寺受戒,從佛學院深造到白馬寺弘法,他始終在傳統與現代間尋找平衡點。這種平衡不是妥協,而是基於對佛法本質的深刻理解:農禪並重中的修行真諦,文化傳承中的智慧弘揚,慈善實踐中的慈悲踐行
佛經雲:“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或許正是這種超越名相的清淨心,才是少林寺重歸佛門本位的根本所在。
重要提示!
最近不少讀者反映,訂閱號列表裡看不到斐君文章了,問我是不是停更了。其實不是,因為微信公眾號又改版了,如果您不是斐君觀點的“星標”使用者或常讀使用者,就收不到斐君推送的文章了。這意味著,您可能隨時和斐君失聯。
而最好的解決辦法,就是“星標”斐君,操作很簡單:
1.點選文章標題下方的藍色字“斐君觀點”,進入公眾號首頁;
2.點開右上角的“…”
3.點“設為星標”。
就可以啦。煩請設定一下,我們相約不走散。
——全文完,想看更多精彩原創好文,敬請關注“斐君觀點”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