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預計在10⁷⁸年內終結,比之前認為的10¹¹⁰⁰年快得多;蚊媒病毒席捲印度洋島嶼,唯一可用疫苗有安全性問題|環球科學要聞

這一條將環球科學設為星標
週一至週五
第一時間掌握
最新鮮的全球科技資訊
· 宇宙學·
宇宙預計將在10⁷⁸年內終結,比之前認為的10¹¹⁰⁰年快得多
圖片來源:NASA/Unsplash
荷蘭奈梅亨拉德堡德大學的三位科學家在2023年《物理評論快報》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上發表了一篇文章提出,無需事件視界,時空曲率本身就導致黑洞蒸發,因此除黑洞外的中子星等其他天體也會透過類似霍金輻射的過程“蒸發”,但他們並沒有給出這個過程需要多長時間。最近,該團隊在《宇宙學和天體粒子物理學雜誌》Journal of Cosmology and Astroparticle Physics)上發表了後續研究成果,表明最後的恆星殘骸需要1078年才會消亡,這比之前認為的宇宙終結需要101100年快得多
在這項新研究中,科學家計算了時空曲率引起緻密恆星(如中子星和白矮星)的蒸發率與衰變時間。他們發現,大質量天體的蒸發時間尺度與平均質量密度成比例。其中,中子星與恆星質量黑洞所需的衰變時間尺度相當,約為1068年。而白矮星、超大質量黑洞與暗物質超星系團的蒸發時間更長。其中,白矮星曾被認為是宇宙中壽命最長的物體,此前預測它需要101100年蒸發,但新研究計算其蒸發時間約為1078。這意味著,宇宙的終結可能要比預期早得多。(Netherlands Research School for Astronomy)
· 公共衛生·
蚊媒病毒席捲印度洋島嶼,唯一可用疫苗出現安全性問題
據《科學》新聞(Science news)訊息,傳染性疾病基孔肯雅熱在法國留尼汪島(位於印度洋)暴發,已造成5萬例確診病例和12例死亡,且已經蔓延到了包括模里西斯在內的鄰近島嶼。基孔肯雅熱是由埃及伊蚊(Aedes aegypti)和白紋伊蚊(A. albopictus)傳播的基孔肯雅病毒引起,會導致發燒、劇烈的關節疼痛、頭痛、關節腫脹和皮疹。患者通常會在一週內康復,但一些患者會出現心臟和大腦炎症,劇烈疼痛可能持續數月甚至數年。少數會發展為嚴重的急性疾病,導致多器官衰竭。
近期,唯一可接種的、由減毒活病毒製成的Ixchiq疫苗在接種人群中引發了17起嚴重不良事件,患者的年齡分佈為62~89歲,其中包括兩例死亡病例。該病毒此前已獲批在18歲及以上的人群使用。上個月,該疫苗在歐盟獲得批准可供12~17歲人群使用。疫苗相關的兩例死亡病例均發生在留尼汪島,一名是患有腦炎的84歲男性,另一名是患有帕金森病的77歲男性。當地時間5月7日,歐盟藥品管理局(EMA)表示,在深入審查期間,Ixchiq疫苗不得在65歲及以上的人群中使用。根據官方建議,65 歲以下人群可以繼續接種Ixchiq疫苗。此外,因疾病或治療導致免疫系統功能低下的人不得接種Ixchiq疫苗,這類人群在接種疫苗後出現併發症的風險會更大。(《科學》新聞)
· 材料科學·
令航天器“出汗”或可抵禦重返大氣層時的高溫,實現完全可重複使用
美國航空航天局獵戶座載人飛船的隔熱罩非常大,但設計卻很傳統。 圖片來源:NASA/Isaac Watson
隨著太空旅行越來越普遍,對完全可重複使用的航天器的需求也日益增長。但實現完全可重複使用的最大障礙是需要隔熱罩承受高速重返大氣層時遇到的高溫。傳統航天器使用會被燒燬的一次性隔熱罩,或者在飛行之間替換耐熱陶瓷磚。據美國德克薩斯農工大學訊息,該校航空航天工程系的研究者正與Canopy Aerospace公司合作,開發並測試一種3D列印材料,它可以透過“出汗”釋放冷卻氣體,從而幫助航天器抵禦重返大氣時的高溫
這種創新設計採用了一種被稱為蒸發冷卻的技術,即沿著航天器表面釋放一層氣體,由於氣體的導熱係數非常低,它可以用來冷卻航天器,此外還可以作為屏障,防止航天器在重返大氣層時直接與大氣氣體摩擦併產生熱量。這種新材料是由Canopy Aerospace公司開發的3D列印碳化矽,其強度足以承受極端大氣壓,同時具有足夠的孔隙度,使冷卻劑能夠滲透。德克薩斯農工大學的研究者正計劃利用風洞測試,理論上,在引入冷卻劑時,材料表面在超高音速下的溫度會比沒有冷卻劑時的基線溫度更低。如果這項技術能透過測試,將有很多潛在的應用,特別是航天器可能不再需要一次性隔熱罩,可以將飛行間隔時間從數月縮短到數小時。(Texas A&M University College of Engineering)
· 醫學·
偏頭痛藥物能緩解發作前症狀
偏頭痛發作前可能會出現多個症狀,也稱為早發症狀,包括如對光和聲敏感、噁心、頸痛和眩暈。這類症狀一般持續數小時,會導致偏頭痛人群出現嚴重功能障礙。雖然大部分偏頭痛研究都關注治療頭痛,但尚無療法顯示能有效緩解早期先兆症狀。5月12日,《自然·醫學》Nature Medicine)發表的一項大規模III期臨床試驗的結果顯示,一種治療偏頭痛的藥物ubrogepant被發現還能減少偏頭痛發作前數小時內出現的常見非頭痛症狀。ubrogepant能阻斷神經元上負責傳遞疼痛的CGRP受體,或可以作為偏頭痛發作前症狀的首個急性治療藥物。
研究人員分析了在438名18~75歲受試者接受ubrogepant治療先兆症狀的有效性,這些受試者都至少有一年的偏頭痛病史。受試者在雙盲研究中被分為兩組,在最初的先兆症狀出現後且受試者確信1~6小時內會出現頭痛時,服用100毫克劑量的ubrogepant或安慰劑。在至少7天后的第二次前驅事件中,研究人員將受試者的療法對調,他們發現相比安慰劑治療組,受試者在服用ubrogepant後,自述服藥1小時後注意力得到改善,服藥2小時後對光的敏感度降低,3小時後疲勞感和頸痛減少,且在4~24小時內,眩暈和對聲音敏感的症狀也有所減少。ubrogepant或能有效治療常見的先兆症狀,用藥1小時後症狀就會緩解。不過,仍需專門研究以評估這種治療對先兆症狀的影響。
· 地球科學·
小型沙丘的形成機制
海灘、沙漠等地表上常見小型沙丘,但由於它們很小(僅高几釐米),在風浪的推動下常常迅速出現和消失,如何解釋其在潮溼海灘或堅硬礫石等環境下的形成,仍然是科學界的一大難題。近日,發表於《美國科學院院刊》PNAS)上的一項研究揭開了謎底。
英國南安普頓大學等多個機構的科學家運用高解析度雷射掃描技術,捕捉到了非洲西南部的奈米比亞沙漠(Namibian desert)中小型沙丘的形成過程。研究發現,風起時,沙粒不僅是被推著在表面滾動,當其落到堅硬、穩固表面上時,會反彈得更高,更易繼續移動,更容易在柔軟、有紋路的表面上堆積。一旦沙丘開始形成,就會影響風向,進一步促進沙丘生長,這一過程與大型沙丘生長機制類似。基於該資料和理論的計算機建模不僅復現了納米比亞沙漠等乾旱地區的情況,也符合科羅拉多等潮溼環境中的實地觀測情況,進一步為理論提供了支援。探究這些小型沙丘的形成機制不僅有利於瞭解地球地理,也能為火星等行星地表上沙丘的形成提供參考。(南安普頓大學)
撰寫/編輯:馬一瑗、不周、clefable
審校:clefable
-電商廣告-
《環球科學》2025年度徵訂現已開啟
戳圖片即可訂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