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格暴跌至5年最低,養殖戶血本無歸:我們真迎來“牛肉自由”了嗎?

導語
自由背後代價沉重。
今日免費下載:肉製品行業研究報告
來源:快刀財經(ID:kuaidaocaijing)
作者:朱末
國人的“牛肉自由”,來的猝不及防。
越臨近春節,菜肉價越高,幾乎是我們已經習慣的“真理”,然而今年卻有些反常,這種反常,又以牛肉最為明顯。今年以來,牛肉價格持續下行,據農業農村部監測,1月的牛肉價格還在70.89元/公斤,到6月已經跌至60.65元/公斤,此後半年牛肉的價格徘徊在60元-61元/公斤,時至12月,牛肉價格為60.19元/公斤,跌至近5年新低。
反映到餐桌上,變化立竿見影。9.9元起的鮮切牛肉、38元的牛肉地攤火鍋、僅需48元的日式和牛套餐、88元無限暢吃的鮮切牛肉自助……各種重新整理價格底線的牛肉相關餐飲品類在各大城市興起,消費者大呼過癮。
然而,在消費者得了實惠的同時,養牛人卻虧慘了。據中國肉類協會測算,國內的肉牛養殖市場已如凜冬過境,大約70%養殖中低端肉牛的場戶陷入虧損境地,有肉牛養殖戶表示,“養一頭牛虧五千,還不如去城裡打工送外賣賺的多。”
牽一髮而動全身,這種市場急劇變化帶來的不是優勝劣汰,而是惡性迴圈。很多養殖戶都是貸款養牛,賣牛賺不到成本,貸款就沒法還,即便勉強還上,也是負債累累,加上肉牛的生長週期又是所有家畜中最長的,一頭牛從孕育到出欄至少需要兩年時間,權衡之下,養殖戶不得不退出這個行業。
與之對應的,卻是進口牛肉的突飛猛進。2023年,我國進口了274萬噸牛肉,相當於我國牛肉總產量的三分之一;2024年1月到10月,我國牛肉進口量達到234萬噸,牛肉及附加產品已經達到了252萬噸,且進口牛肉均價僅為每公斤4.77美元,摺合人民幣不到35元,這種壓倒性的價格優勢,使得國內牛肉市場競爭愈發激烈,價格持續承壓下行。
覆巢之下,焉有完卵,在消費者為牛肉降價狂喜之時,殊不知另一場危機已經到來。
01
牛肉消費水漲船高
供需矛盾日益凸顯
別看中國吃牛歷史已經有幾千年,但老百姓能放開吃的,還真沒有多少年。換句話說,“牛肉不自由”才是常態。
漫長的農耕文明下,古代的牛不僅屬於役用動物,更是高階祭祀用品,代表君主特權,就算是位高權重的諸侯,也不能隨便殺牛,普通人幾乎沒有吃到牛肉的機會。
1910年前後,受到德國、日本等國的殖民影響,山東青島等地開始產生批次屠宰、出口牛隻的產業。據《青島商工案內》(1937)記載,1917-1936年間,從青島港運往日本的肉牛有102.1萬頭。
到五六十代,這種牛還作為大宗出口產品換取過相當數量的外匯,現代意義的肉牛育種,也是這個時候正式開始。
然而沒多久,因為發展畜力的要求,牛又變成了役用牲畜。直到1979年以後,屠宰政策放寬,牛肉購銷自由,牛的肉用價值才逐漸釋放出來。
國家統計局資料顯示,1980年代至2020年,中國牛肉產量從26.9萬噸一路飆漲,到2021年年產量已經達到698萬噸。牛肉蛋白質含量高、脂肪含量低、味道濃郁鮮美,營養價值高,也逐漸成了追求健康的中國人的新寵。
在經濟學上有個“牛肉消費理論”,說的是當一個國家的人均GDP達到1000-1500美元時,牛肉消費熱潮就會到來。
從牛肉一路飛昇的價格,也能看出人們對牛肉的渴望。牛肉從本世紀初的每公斤15元左右的價格,一路漲到2023年初的每公斤85元,長達20餘年的大“牛”市。
中國由此躋身為世界第二牛肉消耗大國,每年要消耗掉900萬噸牛肉,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單靠國內市場,已然滿足不了國人的消費缺口。
這是因為,在過去相當長的時間裡,中國肉牛養殖一直是散戶為主,70年代牛肉產業恢復以後,牛肉市場需求量激增,產業也進入快速發展階段,然而這一時期屠宰的主要是存量耕牛,當時只要有牛源,無論是大牛、小牛、公牛、母牛,都是直接屠宰賣肉,這給產業發展種下了隱患。
2000年以來,“牛源紅利”逐漸消失,中國肉牛存欄量從90年代的1.3億頭一路下滑,到2010年代曾降到6600多萬頭的低點,國內產量趕不上牛肉消費增速,只能進口來填。
2017年,中國貿易談判後允許“美國牛肉輸華”,打破了過往對美國牛肉14年的封鎖。此後,我國相繼解除了對愛爾蘭、荷蘭、丹麥、英國、阿根廷、烏拉圭等國的禁令,進口牛肉數量迎來飛速增長。
海關資料顯示,2013年-2023年,我國牛肉進口量從29.4萬噸提高到273.7萬噸,年均增速高達59.4%,2024年1-11月,中國牛肉進口量260萬噸,同比增長4.3%。進口牛肉已經佔據我國牛肉總供給的30%左右,對國內牛肉定價權的替代日益明顯。
這也為如今的牛肉價格暴跌埋下了伏筆。
02
進口牛肉大行其道
國產牛肉價格暴跌
當進口牛肉大量湧入後,原本的供需關係出現了逆轉。
眼看牛肉價格不斷走高,國內的養牛農戶不斷增加自己的育牛數量,加上鮮乳價格擊穿盈虧平衡線,許多奶牛養殖者選擇淘汰奶牛,轉而變為補充肉牛,導致國產牛肉產量大幅超出預期。
以2022年的資料來看,我國肉牛存欄量已經突破一億頭,年增長率4.1%,成為繼印度、巴西之後,世界上第三大肉牛養殖國;2023年,我國牛肉產出753萬噸,同比增長4.9%。
圖/新京報
原本農戶的思路是想高價賣出賺錢,但卻低估了進口牛肉帶來的衝擊力。現階段我國大概有740多萬個養殖場戶,其中年出欄10頭以下的養殖場戶數達到670多萬個,處於小規模、大群體的格局。
如果按照規模養殖的標準來衡量,全國年出欄50頭以上的規模養殖比重僅僅是37.2%,這個比重在我國整個畜牧業裡面是最低的,放到全球畜牧業中,更是毫無比較優勢可言。
不但如此,我國肉牛產業和市場整體還不成熟,整個肉牛產業的養殖、加工、銷售、餐飲等環節之間沒有必然的利益聯絡,在市場價格下降,加工或者消費端追求利益的情況下,養殖端的壓力會成倍增加,活牛的價格自然會大幅下降。
反觀國外,情況則截然相反。目前我國進口牛肉主要源自南美三國巴西、阿根廷和烏拉圭,以及大洋洲的澳大利亞和紐西蘭。這些國家地廣人稀,擁有廣袤的天然牧場,水源豐沛草原茂盛,隨便開闢一片雨林,其大自然的生產力都是頂尖的,可謂牛羊生長的天選之地,因而規模化效應突出。
以巴西為例,其是我國牛肉進口的第一大國家,佔比高達44%。今年6月份,巴西出口到中國的到岸價格僅有32.82元/公斤,不到同期國內牛肉價格的一半。
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據中國新聞週刊報道,有農戶算過一筆賬:2022年初,一頭550-600斤的優質雄性架子牛,如果按照育肥到1300-1350斤出欄計算,總成本在21500-22500元/頭,平均每斤成本在15.9-17.3元,光成本就已經比南美地區的活牛市場價格還高了。
再加上國內牛肉行業大部分是民營企業和個體戶,商業貸款利息比基本利率上浮高達50%,養殖業土地也多為流轉土地,不能抵押,導致擔保成本也高,僅擔保費就要1-2個點,期限短、門檻高、手續繁雜,規模越大,反而壓力越大。
因為價格懸殊,許多餐飲店都習慣採買進口牛肉,很多大型倉儲超市為了不受定價限制,也會選擇促銷進口牛肉,更加劇了國內牛肉市場的困境。
多種因素疊加下,國產牛肉價格一瀉千里。
03
場低迷前景堪憂
自由背後代價沉重
牛肉價格的“跌跌不休”,讓養殖戶們深陷虧損泥淖,苦不堪言。
據農業農村部監測,截止12月,牛肉批發市場周均價已降至60.03元/公斤,環比下跌1.3%,同比跌幅更是高達16.2%。這一價格相較於年初,已然跌去近兩成,創五年來歷史新低,且已連續12個月呈下跌態勢,肉牛批發價在短短半年內就下跌24%,其低迷程度可見一斑。
另據中國肉類協會測算,11月份出欄一頭肉牛平均虧損1600元以上,連續8個月虧損超1000元,大約七成的中低端肉牛養殖場都處於入不敷出的狀態。
中國畜牧業協會因此呼籲,牛肉過度進口已對我國肉牛產業造成實質性損害,養殖端虧損的家居將會引發養殖戶的規模性退出,已經有不少有繁殖力的母牛被送進屠宰場,一旦基礎母牛產能大幅下滑,沒有4-5年的時間難以恢復,如不盡快採取措施,肉牛養殖業或將面臨根基動搖的困境。
對於進口牛肉,不為消費者所知的另一面是,進口凍牛肉的風險一直存在。比如,美國是世界上為數不多的允許在畜牧業中使用瘦肉精的國家之一,尤其是萊克多巴胺,這一化合物可以抑制動物脂肪生成、促進瘦肉生長,而我國早在2002年就明令禁止在飼料中新增萊克多巴胺、鹽酸克倫特羅等對人體有害的“瘦肉精”。
再細溯下去,因為中外養殖業和產品標準的迥異,引發過多次貿易摩擦。如2020年因違反檢驗檢疫規定,我國暫停了澳大利亞4家牛肉出口商的資格;2021年,又因英國爆發瘋牛病疫情,禁止了英國30月齡以下剔骨牛肉的進口;2023年,由於巴西帕拉州發現了非典型“瘋牛病”病例,一個月才得以恢復。
事實上,如今國產牛肉的品質,並不亞於進口牛肉,甚至更優。近年來,國家高度重視肉牛產業,出臺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從良種補貼到養殖保險,從標準化養殖場建設到飼草料種植補貼,全方位助力肉牛養殖規模化、現代化發展,相關技術更是日新月異,不僅顯著提高了優良種牛的覆蓋率,精準營養配方讓肉牛生長更為高效。
不但如此,肉牛養殖還是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在貴州省,肉牛產業是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牛鼻子”,以貴州省的關嶺縣為例,有超過5萬人直接或間接地參與肉牛產業發展。
歷史已有前車之鑑。20年前,美國曾對中國發起過一場“大豆戰”,在美國財政部的農業補貼支援下,美國大豆具有壓倒性的價格優勢,比中國大豆便宜一半多,美國大豆大量湧入中國市場,赤手空拳的中國農民根本不是美國大農場主們的對手。
結果,美國僅用一年的時間就摧毀了中國的大豆企業和大豆種植業,導致97%的中國大豆企業倒閉,豆農遭受巨大損失,大豆種植業急劇萎縮,中國從大豆淨出口國,生生變成了世界第一大豆進口國。
好在,據商務部最新訊息,商業部已對進口牛肉啟動了保障措施立案調查,調查預計8個月內結束,旨在為國內牛肉產業贏得調整機會,希望國產牛肉能夠挺過低谷。
如果“牛肉自由”背後需要付出的代價是整個行業的崩塌,消費者現下喜聞樂見的短期“牛肉自由”,很可能帶來的是遠期的更加難以負擔。
推薦閱讀:
1、中國為什麼捧不出自己的山姆
2、代購胖東來,有人賺了幾百萬
3、上海吊牌之王,怒砸100億殺回服裝業
4、代購胖東來,有人賺了幾百萬
5、老乾媽陶華碧不敢退休
——END——
【PS:點選詳情可檢視內容】
點選微信小程式👉:"報告搜一搜";免費下載各行業研究報告pdf和word、可視資料、學習資料。提供研究報告、市場研究報告、行業報告、行業研究報告、調研報告、市場調查報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