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小縣城,正在悄悄生產“世界級”高階土特產?

*本文為「三聯生活週刊」原創內容

新刊出爐!點選上圖,一鍵下單↑↑↑
中國新特產
主筆丘濂
來到浙江衢州,遊客走在熱門的水亭門景區,一定會遇到三頭一掌這樣的本地傳統特產。但當路過天王塔景點前的卡露伽魚子醬店面,這裡的工作人員推薦可以下單一份魚子醬禮盒作為手信帶給親友時,就不免讓人一頭霧水。衢州人自己都未必知道的情況是,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魚子醬生產國和出口國,而世界上最大的魚子醬生產品牌卡露伽就在衢州有園區。如果對這種和松露、鵝肝並稱為世界三大珍饈的食材仍然感到陌生,不妨來上一份魚子醬冰淇淋——香草冰淇淋球上放有三克入門級別的魚子醬,售價39元。這是卡露伽在拓展國內市場時,推出的一款讓大眾既能感受魚子醬風味、價格又能接受的產品。
魚子醬和蛋糕或者冰淇淋搭配,是吸引年輕人的方式之一(黃宇 攝)
2023年底正當哈爾濱旅遊火爆之時,一群來自廣西、身著橘黃色上衣的幼兒園孩子來到這裡,他們因為模樣可愛而被稱作小砂糖橘,行蹤受到全網關注。文旅局適時造勢。廣西為了感謝爾濱對小朋友的照顧送來200噸砂糖橘,黑龍江則回贈了10萬盒蔓越莓。黑龍江人不由驚呼,自己都不瞭解蔓越莓竟然是本地特產。隨著各地互送土特產,一場網友自發進行的“農業大摸底”開展得轟轟烈烈,越來越多“反直覺”的土特產浮出水面。
之後淘寶釋出的《隱藏土特產報告》就係統梳理了這些家門口的新土特產:魚子醬之外,原來頂級食材之一的鵝肝也早就實現國產化了。早在20世紀80年代山東就引進了用來出產鵝肝的朗德鵝種,山東臨朐縣和安徽霍邱縣如今已經成了比肩法國朗德省的鵝肝重鎮,中國鵝肝產量佔世界市場的45%;雲南因為氣候型別多樣、地貌環境豐富,成了新特產最多的省份,夏威夷果、牛油果、藍莓都在這裡大面積種植;而離海最遠的大西北則可以進行海鮮水產養殖,甘肅張掖和內蒙古鄂爾多斯兩地早已實現了南美白對蝦的量產。總之,如果把各地的新物產繪製在一張中國地圖上,就會發現中國農業的版圖已經發生了很大的改變。

國產高階食材主產地分佈(圖|隱藏土特產報告)
在過去,土特產意味著它是根植於風土,某地特有的一種產品。我們的雜誌十多年前開始做《最想念的年貨》系列,第一本就是關於中國各地的土特產,像是四川達州的燈影牛肉,浙江慈城的水磨年糕,湖北武漢洪山區的菜薹等等。它們有一些共同點:味道純正的須得手工生產,只能是小規模製作,並且是“地產地銷”,脫離了一方風土,就會失去應有的味道。它們的背後往往還流傳著一種關於“稀缺性”的傳說——就像洪山菜薹,一個頗有神秘色彩的說法是,洪山寶塔的塔影能遮住的地方,種出的菜薹才正宗。
新特產則是另外一番面貌。最突出的特點是,與傳統土特產主要是分散的小農生產模式和相對“原始”的加工方式不同,新特產很多時候一開始就是大企業來牽頭主導的。“稀缺”不再是崇尚的目標,而是要高效、大量和穩定地有所產出。他們帶來了具有科技含量的生產方式,以工業管理的思路來對待農產品。

雲南是隱藏土特產大省之一(圖|隱藏土特產報告
我走訪的鱘龍科技公司就是如此。它是卡露伽魚子醬背後一家全產業鏈企業,在浙江、江西、湖南、湖北、四川和遼寧六個省份共有八個鱘魚養殖基地。曾經的水產養殖戶對自己有多少魚給不出準確的數字,這就做不到精細化餵養和整體掌握情況。要做到對眾多基地的養殖情況整體把控,鱘龍科技公司引進了工業生產上通常會用到的ERP系統,每個魚池都有一個對應的編號,鱘魚數量的變更每天都會在裡面更新。同時最先進的AI技術用到了每年鱘魚數量的大盤點——公司聯合了AI智慧化企業,利用無人機搭載高速智慧攝像機高空拍攝採集動態影片,採用AI識別演算法,完成影像識別,進行鱘魚計數,目前準確率已經達到97%98%
人工繁殖的過程中,工作人員正在檢視取完卵後鱘魚的身體情況(黃宇 攝)
目前卡露伽魚子醬90%出口到國外,國內市場也在不斷拓展。迅速快捷、全程保鮮的物流體系,讓新特產走出產地,可以被世界享用。中國結合自身特長,行成了規模優勢,參與到了全球食品的生產和流通體系當中。
大多數新特產的原產國並非中國。它們在中國紮根下來,是因為在幅員遼闊的中國,能夠找到相似的土壤、水源與氣候環境。就算是聽起來有些不可思議的西北內陸海鮮養殖,也是一種針對當地鹽鹼地來以漁治鹼的開發利用。它透過抽取鹽鹼地下水,新增礦物質調配成人工海水,滿足了海鮮養殖的需求,仍然是一種因勢利導。新特產能夠突破原產地的限制,順應自然條件是前提,設施農業和現代科技只是推手。中國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蔡海龍這樣對我說。
在魚子醬的加工車間,從搓卵開始整個流程會在15鍾內完成(黃宇 攝)
農業史上不乏外來物種引入的現象。大體上說,一種是在文化交流的過程中被無意帶入的,另一種是主動引進和推廣的,但目的是解決老百姓的溫飽問題,因為它高產且營養物質豐富,能夠促進人口的增長。蔡海龍說:新土特產的主動引入則是為了迎合一種消費升級的需要——生產者出於對經濟價值的追求。
對於消費升級的體現,大概沒有哪種食材類別比水果更為明顯。在溫飽不足的年代,人們只有在逢年過節或是生病住院這種特殊的時刻會想到吃水果,接觸到的也只是蘋果、橘子、香蕉這樣的大類。2005年前後,全國各地開始發展批發市場,水果種類才慢慢變得豐富。進口水果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東南亞的水果格外甜蜜並帶有異域風情。從龍眼、火龍果到更貴的山竹、榴蓮,這是中國水果消費的第一次升級。
雲南藍莓不斷推出新品種,個頭越來越大(蔡小川)
緊接著超級水果superfruit)的概念傳了過來,它們並非在甜美程度上超越以往水果,事實上還構成了對傳統水果口味和審美習慣的顛覆,但它們在健康方面的益處被格外強調,抗衰老、抗癌等功效的宣傳字字句句都說到了現代人的心坎上。中國人就是在這個時候注意到藍莓的。《成功超級水果戰略》(Successful Superfruit Strategy)的作者朱利安·梅樂庭(Julian Mellentin)說道,作為迄今為止全世界最成功的超級水果代表,藍莓是一個符號
中國藍莓的產量從2021年開始,持續多年保持全球第一。其中雲南的產量居於首位,那裡從大約20年前就開始探索種藍莓。同事薛芃去到了雲南的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簡稱紅河州),它目前是中國藍莓種植最集中的區域。藍莓原本生長在較寒冷的地方,但紅河州晝夜溫差大、日照時間長,同樣非常適宜藍莓生長。這裡產的藍莓受到歡迎,也得益於能夠不斷推出新品種,它們在口味上越來越符合人們對好吃水果的期待——各式各樣的藍莓裡,有風味獨特的花香藍莓、主打口感脆爽的“脆脆莓”,又或是個頭越做越大、直徑超過24毫米的大藍莓。藍莓的持續風靡體現著水果消費的不斷升級,即水果逐漸從主食補充變為一種休閒零食,食用場景更多,消費頻次更高。藍莓不用剝皮、不用吐籽,清水一衝就可以像嗑瓜子那樣輕鬆地吃掉一盒,正好順應了水果零食化的趨勢。
雲南的藍莓產量居全國首位,大約 20年前這裡就在探索種植藍莓(蔡小川 攝)
在廣義農業裡,無論種植業、畜牧業還是水產業,育種都是驅動它不斷成長的晶片北京華夏產業經濟研究院院長劉兆彬在談到新土特產湧現的原因時,就把利用科技賦能,進行種業攻關,實現源頭國產化放在了首位。
魚子醬產業對這點有著淋漓盡致的體現。中國人沒有吃魚子醬的傳統。最早是科研院所的工作人員解決了鱘魚的人工繁殖和育種,也是他們首先意識到了魚子醬巨大的經濟價值,一部分人下海建立了這個新的產業。他們以製作魚子醬為目的培育出的本土雜交品種鱘龍一號,產出的魚卵結合了父母本的特點——量大、粒徑大、彈性好,在國外的米其林餐廳很受廚師青睞。鱘龍科技公司有著自己的研究院,科研團隊把遺傳育種作為最核心的工作。他們根據鱘魚的優良性狀來做選育——怎樣能夠獲得更多產淺色卵的鱘魚?怎樣增加鱘魚的懷卵量?是否有可能培育出全雌品種?這些都是他們不斷做品種最佳化的目標。
品種、品質和品牌,另外就是標準化蔡海龍這樣總結了新時期土特產的特點。同事吳麗瑋去到了貴州銅仁,那裡出產的抹茶就是一個很好的案例。落戶江口縣的貴茶集團現在已經把抹茶產量做到了全國第一、世界第二。
碾茶完成的初級產品在入庫前,先要經過貴茶集團評審小組的評級,根據色、香、味三個維度的測評,碾茶被評為三、四、五、六共四個級別,最高階和最低階的碾茶原料收購價會相差數倍(於楚眾 攝)
抹茶原本起源於中國,在宋代出現了代表性的點茶技藝。南宋時,蒸青抹茶的製作工藝被日本高僧榮西禪師帶回日本併發揚光大。在中國,反倒淹沒在茶的歷史變遷裡。這些年中國因為新茶飲的崛起,抹茶得到了大量應用。春天一到,各類抹茶產品也成為商家的一種季節營銷。這都成為了貴州發展抹茶產業的契機。
種茶對於貴州,並沒有先發優勢。在2007年開始大力推進茶產業之前,貴州只有茶園102萬畝,產量連全國前十都排不進。隨著傳統茶市場的回落,貴州茶企難以在傳統茶賽道創造出被市場認可的品牌,也很難在口味分散的國內茶葉市場上佔據相應的位置。
直到抹茶出現,改變了貴州茶的局面。起步晚讓貴州茶葉產業天然具有了現代農業的基因,不用除草劑、施有機肥、無化學農藥響應著貴州省乾淨茶的口號,茶園的佈局和管理也更容易實施機械化生產。抹茶的製作過程會透過拼配以實現口味的穩定。看上去毫無個性的貴州茶,在抹茶這個需要標準化和工業化生產的賽道上,反而成了得天獨厚的優勢。作為被跨國企業採購的出口商品和廣泛使用的食品新增劑,抹茶打破了傳統茶講究山頭、手工和口味偏好的格局,市場的喜好被抹茶的標準味道拉平了。貴州茶最終實現了彎道超車。
應用於茶道中的抹茶往往是產品系列中工藝最好、價格最高的(於楚眾 攝)
新土特產要想持久,最終需要消費者認可它的口味。另一位同事黑麥去到了天津、山東和內蒙古,考察和牛產業。西方人喜歡更韌的牛肉,而亞洲人喜歡更軟糯的口感,中國人對和牛的滋味推崇有加。和牛養殖從20世紀90年代就在國內開始,集中在靠近糧食產區和草料基地的北方牧區。要產出油花細密均勻的和牛肉,50%依靠牛的品種,30%靠飼料,20%則依賴於環境。黑麥瞭解到在和牛關鍵的“育肥”階段,中國養殖者有自己摸索出的方法——他們把養和牛比作養小胖子,“要讓它們增肥,攝入足夠多的草料;要保持較少的運動,這樣肉的纖維就不會太粗;還要保證它們健康、開心,但不能打鬥。總之要找到一個平衡點,讓小胖子懶懶的”。
國產和牛的滋味並不遜於進口和牛。如果用熟成的方式來加工,國產和牛還要更有優勢。這是因為進口的牛肉大多是經過冷凍處理的,上面的菌群大多被破壞了,做出來的熟成肉,味道也會大打折扣只是由於在繁育端,品種的雜交擴群還跟不上,目前和牛的產量還不能滿足國內市場的需要。
A3級別的牛肉價效比高,受眾也更多(張雷 攝)
但對於像藍莓這樣大量生產的新土特產來說,一個亟須面對的問題則是,藍莓自由之後,怎樣不重走那些網紅水果崛起又衰落的老路。就像陽光玫瑰葡萄的故事——當它成了精品水果市場的寵兒,大量果農湧入種植,市場供給過剩,價格也大幅度下跌。一些果農為了追求利潤,提前採摘或使用催熟劑,導致葡萄口感不佳,更是損害了陽光玫瑰葡萄的形象。做好品牌和品種的保護,持續進行新品種研發,地方政府有引導地種植,這些都能讓新土特產持續保持生命力。蔡海龍這樣說。
更多精彩報道詳見本期新刊
中國新特產
點選下圖,一鍵下單

期更多精彩
| 封面故事 |
  • 魚子醬 和牛 抹茶 藍莓 農產品的高技術製造 中國新特產(丘濂
  • 魚子醬:“黑色黃金”重塑漁業養殖丘濂
  • 國產和牛的雪花密碼(黑麥)
  • 貴州抹茶:把農產品做成標準化“爆款”(吳麗瑋)
  • 硬大脆甜,爆款藍莓誕生記(薛芃)
  • 新特產地圖(黑麥)
| 經濟 |
  • 市場分析:特朗普的關稅大棒,為什麼對美國傷害最大?(謝九)
| 社會 |
  • 時事:俄烏衝突進入第四年:烏克蘭在發生什麼?(程靖)
  • 調查:“開盒”暗網:素人隱私危機與維權困境(魏昭陽)
  • 觀點:學歷“種姓制度”與青少年學業競爭(訾非)
  | 文化 |
  • 文化:陳楸帆:用AI創作科幻小說(艾江濤)
  • 文史:承德之閣(卜鍵)
| 專欄 |
  • 邢海洋:吉卜力動畫與文理科
  • 袁越:兒時記憶是如何消失的?
  • 張斌:托馬斯·穆勒趕上拜仁的緊日子
  • 朱德庸:大家都有病
點選下方圖片
開通數字刊會員月卡解鎖本期👇

本週新刊
中國新特產
點選圖片,一鍵下單紙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