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專業職務評定中儘量排除非學術因素
中國社科院破格晉升一批中青年學者
人民日報1月23日訊(1988)
本報北京記者李泓冰報道:曾經以他們的學術專著在許多青年學生的書架上站住了腳的張顯揚、朱狄等和王逸舟、林崗、何新等分別出現在中國社會科學院1988年度晉升的181名研究員和450名副研究員的名單上。他們是在"平等、公開、競爭、擇優"的方針下脫穎而出的。記者今天從該院人事和科研部門獲悉了這一訊息。
評定專業職務是科研單位頗感頭疼的一件難事,司空見慣的是"一年評一次,一次評一年"。然而中國社科院從去年10月底開始的高階專業職務評定工作卻在兩個多月的時間內速戰速決了。
面臨國內外社會科學層出不窮的新成果的挑戰,建立一支自己的有雄厚實力的學科帶頭人隊伍成了該院的,當務之急。據稱,他們在這次專業職務評定中儘量排除非學術因素的影響,著重考察專業人員的學術、學風、學德。對於有爭議的學者的學術觀點,給予了實事求是的評估。學術委員會的評審結果得到充分尊重。
該院一位分管人事的副秘書長介紹說,他們將設立學科帶頭人的特別檔案,在工作和生活待遇等方面"開小灶"。在職務評定中逐步建立定量描述式的考核標準和考核辦法,力爭進一步減少非學術性、特別是人際關係因素的干擾。因為人們注意到在這次評審中,確有一些造詣較深的學者,由於受本人原因和他人原因造成的人際關係問題的影響而未能評上相應的職稱。
就像農民中曾流傳過的"縣委書記最會種地"的諷刺一樣,社科院也曾有過行政部門主持專業職務評定的歷史。為使專業職務評定經常化、制度化、規範化,該院把專業職務的審批許可權由院人事部門下放到各研究所,由各所按照學術隊伍人員配置的情況確定各級專業職務的比例,三年內基本穩定。
偶感:
世界很小,人生很短,
學問很深,江湖很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