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新年錯峰行,大山深處的香菇之神|龍泉菇神廟

CHH ID:TinkerCafe
其一.楔子/行程

趕在黑神話發售前去時思寺屬實明智,僅隔一年已成會堵車的熱門網紅打卡點,

在去了眾多古建和寺廟後,又開始選擇困難症,

文旅發力看起來很棒的景點,在各類app中一旦切到即時便是人滿為患,

之前麗水飛盤群認識一個龍泉攝影師,隨即確認了一下,即使是過年和旅遊旺季也少有遊客。

衢州出發單程235km,其中高速210公里,山路25公里,途徑滬昆高速、溧寧高速和長深高速

為了避開滬昆高速江西方向大堵車,回程改走福建方向的浦武高速,再由京臺高速返回衢州,

多走了接近40公里(單程288km),高速一路暢通無阻,不堵車也少有大車單看紙面引數感覺應該沒有時思寺遠,結果吃了大苦頭,應該是目前開過最難的一條路,
25公里無中線山路,路面極窄,山崖在左側一車寬,進山的路線全程視野盲區,且帶坡多彎多,

好在柏油路況極好,且沿途沒有田地也沒有村莊和人家,全程就碰到兩輛出山的本地車

↑衢州出發單程235km

↑哈哈摩托騎多,好久沒開車

↑山崖在左側,路面僅一車寬,全程視野盲區


其二.正文/菇神廟

菇神廟——中國香菇史上的特殊產物,國內獨有的信奉現象,是菇民上山時在菇寮裡供奉菇神、儀事的場所,

在菇山勞動每逢農曆初一、十五都要虔誠祭拜。反映了特定歷史時代菇民的信奉和心態。

按照文字記載,

龍泉、慶元、景寧都有菇神廟存在,不過

目前我查到的幾座菇神廟分別是:

龍泉龍井村五顯廟

龍泉下田村五顯廟

龍泉地鶴山地鶴廟

慶元五大堡鄉蘭荒線西洋殿

↑圖左,吳三公和劉基,拍攝於龍泉香菇博物館

↑五顯大帝,拍攝於龍泉香菇博物館

↑五顯靈官南方供奉最廣泛的神道

傳說中大帝爺五兄弟過年,五兄弟用斧頭把自家後山上的雜木砍掉,
並用刀在每根樹上亂砍,兄弟們看到這些被砍得亂七八糟的樹木,誰知,到了冬天,滿山的雜木長出了白花花的菇,

五兄弟把這些菇拿到家中煮起來吃了。一入嘴,滑溜溜,香噴噴,十分可口!“如此美味佳餚,就叫它香菇吧!”

自此,兄弟五人愛上了香菇的味道,開始做起了香菇,後來還把技藝傳授給了村民們。就這樣,華夏大地又增添了一道營養豐富的美味。

五顯靈官左側供奉的便是菇民獨有的吳三公和劉伯溫二人,

吳煜(1130-1209)出生於麗水慶元百山祖龍巖村,宋代研究蕈菌的科學家,在燒炭和採集野生菌蕈過程中,發現倒下的闊葉樹皮層刀斧砍傷處會出菇,總結出砍花制菇的特殊技藝並傳授給鄉親。南宋淳熙元年(1265),菇民在西洋村立廟祀奉吳三公。菇民利用“砍花法”和“驚蕈術人工種植香菇技術”提高了香菇的產量,因其排行老三,後人敬稱“吳三公”,吳三公被菇民尊為“菇神”。

劉基(1311-1375)出生於麗水青田南田人,元末明初政治家、文學家、軍事家,明朝開國元勳,“明初詩文三大家”之一字伯溫,世稱“劉青田”、“劉文成”。根據《慶元縣誌》記載,明初國師劉伯溫把香菇作為貢品獻給皇帝朱元璋,並向皇帝奏本,討封龍、慶、景三縣百姓生產香菇的專利,從此,制菇的民眾越來越多
這就是麗水獨有的神話體系,不是網上誤傳的對著香菇祭拜,民間傳說配科學家和榜一大哥的組合,成了國內特有的信奉現象。菇民在嚴寒的冬日,在深山中勞作,各種各樣的野獸隨時會奪去他們的生命,也會侵害他們的香菇,除自身防禦外,藉助神靈制服它亦不失為一種可以值得聊以自慰的手段。保佑香菇豐收,菇民吉泰,平安返鄉。至於千里眼、順風耳等等更是一種人人皆知的神靈,鎮邪避惡,好為善事,他們都是菇民的保護神。

↑中軸線上的春亭和其後的正殿

浙江麗水龍泉龍南鄉下田村菇神廟,始建於明神宗15年(公元1587年),佔地面積1000多平方米,由下田村項氏申一、申二兄弟所建,菇民捐資。

歷經200多年後清咸豐十一年,進行了擴建。光緒十六年(1891年),動工擴建大門與戲臺,規模進一步擴大。

縱軸線依次為門樓、穿堂、戲臺、春亭、正殿,天井兩側為看樓,因吳三公系平民出身,所以其正殿只許營造五開間,瓦桁不出際的硬山頂殿堂。
龍慶景三邑菇幫會就設在下田村,簡稱“三合堂”,是由龍慶景三縣的菇民代表組成,共計23個董事,簡稱“廿三董”。

從清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起,龍慶景三縣菇幫協會就在下田五顯廟商議確定,每年農曆六月二十四至二十八日開展香菇廟會,後演變為今天的香菇廟會。同時菇神廟還自設戲班,專設戲服道具和樂隊,不時挑選農村演劇及司樂人員,這也無形中促進了菇區文化娛樂活動的開展。著名的浙西南木偶戲,在菇民區神廟十分活躍。2008年龍南鄉黨委、政府將該廟會以節慶的形式固定下來,每年夏天在下田村舉辦“龍南鄉香菇文化節”;2010年,龍泉市又將“龍南鄉香菇文化節”提升為“龍慶景毗鄰鄉村香菇文化節”,從此,一年一會,從未間斷。

↑中軸線上的戲臺,正對春亭

↑戲臺一側回望春亭

↑龍泉市香菇博物館

下田村位於雲和、龍泉、景寧交界,前三處本身就是山區,下田相當於是山區中的山區,儘管如此下田村菇神廟是也是僅存的幾個菇神廟中沒有斷香火的一處。
正巧碰上一群香客前來求籤,為了不影響香客,沒有拍攝神位,文中神位拍攝自龍泉市香菇博物館,拜訪菇神廟之前並不知道龍泉還有香菇博物館,當然也是在博物館補全了很多菇神廟和香菇的知識。
主要神像和石雕毀於wenge,現存的為菇民在後來集資重建的

大門上“威鎮南天”四個大字氣勢磅礴,兩邊寫有一楹聯:“見三眼光明通天下普照,本五行正氣佑萬物資生”。

意思是說,借菇神三眼光明普照天下,以一年四季的正氣佑萬物生長。

↑香菇博物館復刻的下田村菇神廟戲臺

↑木偶戲

↑春亭一側石雕

↑牛腿

↑春亭的藻井

↑此牌匾下便是吳劉二人神像,香客祭拜中故沒有拍攝

↑兩側看樓上的雕花

↑位於右側看樓下房的解籤處,看懸掛的籤紙年份很足

↑看樓佈告

↑廟內的鐘,原件毀於大鍊鋼,不過這片也很有年份

↑春亭前的石階

↑春亭頂部大梁,精美浮雕

↑春亭匾額

↑正殿匾額

↑春亭屋簷雕花木件

↑春亭的牛腿

清末,上海玻璃工業興起,菇民集資專門從上海以數百銀元購買玻璃鏡三塊,用船運至溫州,復由溫州以木船逆甌江而上至龍泉安仁和小梅,

再由菇民修建道路,以人力搬運至龍、慶、景三地菇神廟安裝。此種菇民定製的鏡子高2米,寬3.2米,

所以每逢演戲時,在廟內各種角度都能看到演員的動作。

↑戲臺上的鏡子,正對春亭(注,照片為後期合成,不是鏡子倒影)

↑戲臺上的牛腿

↑戲臺的藻井

↑戲臺的壁畫

↑菇神廟自設戲班在正月中的活動

↑歷代的集資牌

↑廟門口的標語

↑菇民準備在木頭上栽種香菇菌種

↑村口的廊橋

下田村門口的廊橋,和景寧的廊橋不同,供奉的不是關羽,而是觀音像。

橋的對側立滿菇民的集資牌,看立碑日期皆為先今。整個橋落滿香灰和燭油,香火一定很旺。
查閱資料和看別人前往此處的描述村子裡已經沒什麼人,可能是正月拜訪,除了很多香客,還能見到不少村民在門口嘮嗑曬太陽,

本想聊一聊關於此廟的歷史,結果一個勁的問我去哪吃飯,要不要去他們那農家樂一下,廟裡問了一次,出來又問一次,

轉了一圈重複的話又來一遍,真尷尬

其五.寫在最後

出門漏帶了一枚50mm,只有24mm、135mm兩枚定焦,一個太廣一個太長,出片不夠人文,清晨6點出發,正午抵達大光比且頂光,算是此行最大的兩個遺憾吧,不過旅行嘛輕微翻車都不是事,


去年的春節錯峰行,因lululemon而起,那麼今年就用lulu2025年的春節系列作為結語,

如果說人生是一場長跑,不同的人可能處於不同的階段,但隨著時光流逝或者境遇變遷,

我們都渴望找回出發時的狀態,那個充滿好奇、憧憬和熱情的自己,像春天一樣再次出發

感謝各位聽我細碎到最後,祝各位CHHer蛇皮走位

蛇年鴻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