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糕媽媽:不再事事追求“100分”,我才找到我自己

1歲半小女兒終於睡下,杭州寶媽塗薇躡手躡腳從房間出來,癱在地板上,聽到自己大口喘息。女兒有點流鼻涕,今晚的哄睡尤其艱難,而比身體更累的,是心疼和自責。她一遍遍回想是不是白天出去穿少了。
她翻到“年糕媽媽”影片號一條內容:李丹陽懷裡的三寶哭鬧不已,兩口子輪流上陣,沒有收效。李丹陽黑眼圈若隱若現,疲憊地說:“有點崩潰,10年育兒老手碰到了對手”。
李丹陽大兒子叫年糕,因此被稱為“年糕媽媽”,浙大醫學碩士畢業,2014年開啟母嬰博主生涯,名下自媒體粉絲數超過5500萬。
2025年1月,老三米糕感染甲流,李丹陽夫妻倆輪流哄睡,還是搞不定
“十年母嬰博主,帶娃依然雞飛狗跳!”塗薇鬆了一口氣。年糕媽媽類似內容不少,塗薇每次看到,被安慰以外,覺得李丹陽挺勇敢,“她不怕砸了‘育兒專家’的招牌嗎?”
4月的一個午後,我向李丹陽丟擲這個問題,她很認真地低下頭想了會兒,說:“不是啥專家,就不是特別在意這點,也可能是因為自己的起點本來就不高。”
李丹陽在浙江衢州長大,家裡經濟條件一般。父母希望她透過唸書改變命運。李丹陽的童年和青春期,有著那一代80後女生的勤奮和不自信,努力學習,去考取一個又一個100分,來向外界證明自己。
但同時,這一路來,自我也在一點點萌生、壯大。她一點點確認自己、接納自己,變得有勇氣去做想做的事。她這一路的轉變背後,藏著一個女性從“活在他人期待裡”到“為自己鬆綁”的漫長跋涉。
得了100分
能讓我暫時感覺稍好一點
小時候,李丹陽是那種“別人家的孩子”,要強,成績優秀,很早就以考上浙大為目標——這是嚴格的父親給她定下的。嚴格的父親、對父親順從的母親,愛孩子卻不會表達,塑造了她敏感和不自信的性格底色。
小時候,認真寫作業的李丹陽
她記憶深刻的是,小學五年級一次數學考試發揮失常,全班24個滿分,她只考了86分。回到家,父親把試卷摔在她身上。那時李丹陽12歲,她意識到,自己承受不了父親的失望。
少女時期的她,把自己包在寬大的T恤裡,很難發自內心地欣賞自己。李丹陽回憶:“如果今天我得了一個100分,我知道自己當下是很棒的。可到了明天,這個100分過去了,我就需要下一個100分。”
所有生活彷彿都指向這個100分。
2003年,18歲的她考上浙江大學。在父親為她劃定的框架裡,終於拿到第一個“里程碑式的100分”。
選專業時,喜歡寫作和分享的李丹陽想填“新聞”,但最終還是父親做主填了“醫學”。父母在自家附近給她買了房子,盤算著她大學畢業進當地醫院工作,找個當地人結婚生娃,他們幫忙帶孩子……
2010年,李丹陽從浙大碩士畢業
但女兒越來越有自己的想法。7年醫學專業畢業,李丹陽沒有選擇從醫。並且,她和浙大光電專業一個叫林威的小夥相戀。儘管父母不怎麼支援,她還是確認了這份愛情。她給父親寫了封長信,末尾是:
“謝謝爸爸這些年為我付出的一切,我知道你都是為了女兒好,現在我長大了。我想,對一個女兒真正的好,是相信她的選擇。”
小時候的外部設定
是一種強大的慣性
林威畢業後入職一個世界500強公司,工作需要他駐紮不同的城市,李丹陽跟著他不斷輾轉。在愛情包圍的幸福中,等到懷孕的訊息,她幾乎落淚。想象中未來彷彿塵埃落定,相夫教子,歲月靜好。直到2014年4月,李丹陽和林威的第一個孩子年糕出生,生活展現出殘酷的真相。產後一系列變化,疊加父親腦瘤復發,李丹陽發現自己四面楚歌,千頭萬緒困住了她。
新生兒時期的年糕
把她拉出來的,是育兒文章寫作。回到擅長的事情,她感到安心。危機的背後,原來隱藏著迷失自我的恐懼和憂慮。
年糕是個睡渣,總要鬧到夜裡11點多才睡覺。為此,李丹陽結合《嬰幼兒睡眠聖經》等書籍,整理出一套實操方法。調整好了年糕的睡眠後,她把筆記分發到同期生娃的寶媽群裡。寶媽們試了十分有效,群裡一片感謝和稱讚。
迷失中李丹陽找到了抓手,她義無反顧地投入進去,在哄睡後的凌晨查資料、寫文章。生活也漸漸理順。
群裡寶媽提醒:“你能把育兒知識講得這麼簡潔明瞭,為什麼不開個公眾號呢?”2014年7月31日,年糕媽媽公眾號發表的第一篇文章,就是《睡眠聖經的讀書筆記》。僅用半年時間,李丹陽就收穫了自己的第一篇10萬+。接下來的幾年,“年糕媽媽”一路狂飆突進,成為頭部母嬰自媒體。
在創業早期,參加一檔節目拍攝
2015年,年糕媽媽成立公司,李丹陽出任董事長。不久,她的先生林威辭職加入,擔任CEO。2019年時,年糕媽媽公司涵蓋內容、廣告、教育、電商等業務,擁有450多名員工。但作為公司董事長,李丹陽給自己設定的title卻只是“首席內容官”,只負責內容部分。
“那會兒還是不自信,”李丹陽回憶說,先生林威以前是世界500強公司的總監,高山仰止。那時的她覺得,公司的運營、管理、戰略決策,是他那樣的人才能做的事情,“創業之前,我只是一個小職員,沒當過領導,連面試都不敢。”
公司許多老員工回憶,自己當時入職都是由林威面的。
儘管創作內容收穫很多人的肯定,兒時的設定依然存在著巨大的慣性。一直以來,李丹陽的自我支援系統有一套固定的模式,甚至成為路徑依賴——在一個標籤或框架裡(如:好孩子、好學生),努力做到“100分”,獲得認可。當外界不再給她賦予標籤時,她常常下意識地給自己一個設定。這個設定,就是她的舒適圈。
作為董事長回到駕駛室:
認可自己,接納自己
轉折發生在2020年。“年糕媽媽”一路順風順水,在外部顧問等人士鼓動下,林威意氣風發,想謀求公司更大的發展。在林威的設想裡,年糕媽媽可以在現有基礎上再孕育一家線上早教公司,從而做大整個盤子,甚至上市。
但隱約中,李丹陽覺得這樣的路線有些不切實際。
“我們的基本面是內容創作,雖然內容賽道盤子小,但這是我們擅長的。集中精力把內容做好,是更有把握的。而做教育對我們的挑戰很大。”這就像用同樣的力量去摁壓一個點或一個平面,顯然前者壓強更大,成功的可能更高。
但很長一段時間裡,李丹陽不怎麼敢堅持這個想法。
一位在年糕媽媽工作近十年的老員工回憶:“2018、2019年,我們能感到她對先生一些業務上的決定不是很認同,但她選擇了沉默。慢慢的,她試著表達自己的觀點,兩個人的分歧開始放在明面上。2019年、2020年,他倆經常拉著我們頭腦風暴,討論公司未來發展方向,還請了外部團隊來做顧問,但都沒有大的進展。”
分歧最激烈的時候,李丹陽和林威商量,兩人各帶一批人馬,分成兩家公司各自發展。
糕媽、糕爸在公司全員會上
直到有一天,下班,開車回家的路上,李丹陽突然和林威說:“你要做好準備,我要回到駕駛室了。”
林威始終樂於支援妻子的成長。他說:“如果分歧繼續下去,我們的感情肯定會受到影響。事業很重要,但前提是親密關係不可分割。如果這家公司只能有一個人說了算,這個人是你。”
公司戰略清晰了,停掉早教業務,停掉線下業務,全力轉向最擅長的內容與IP,開啟了新一輪的上升。
這件事以後,李丹陽意識到,此前她一直在等待別人給她發“許可證”,但其實方向盤本就在她自己手裡,“由此認識到,自己能做好一些原本想象之外的事情”。
與此同時,她也變得越來越能接納自己。
剛生完一胎時,生活中,李丹陽習慣大包大攬,渴望抹平家庭中的一切問題。到2019年,二胎髮糕出生,家裡多了一口人,家庭關係變得更為複雜。代際之間、兩個孩子之間,需要平衡的關係倍增。她和林威不再有能力搞定一切。
李丹陽一家五口
“有些問題實在沒辦法,只能今天睡完覺再說。常常到明天早上會發現,其實也沒那麼糟。我就意識到,很多問題本來就是常態,解決不了放在那也沒有什麼。”
在接納這一切之後,她變得更加自信和鬆弛。
“我到快40歲才明白,一個人的優點和缺點,往往是同一件事。可能某種特質,我曾經很想改掉它,但後來恰恰因為它做成了某件事。比如我的不自信,也是我的謙卑,我很勤奮,而且不容易驕傲。”
個體的轉變影響更多的人 
李丹陽的轉變,一點點投射到年糕媽媽的內容中來。一開始,她覺得只有育兒乾貨是有價值的,後面她慢慢發現,自己的體悟也能幫助到人。
塗薇最早關注年糕媽媽,是2015年生老大。她覺得,年糕媽媽內容大致可分為兩個階段:前五年,更多講育兒知識,但講糕媽個人感受和觀點的不多,人好像是藏在乾貨後面。2020年後,她這個“人”開始走到前臺來了。
塗薇印象最深的一條影片,說寶媽常自我苛責,懷疑自己“是不是個好媽媽?”李丹陽非常確信地說:“當你想到這個問題時,記住,你就是一個好媽媽——你都那麼自覺了!”這句話一下刺中塗薇,眼淚止不住湧出來。
焦慮時,她會刷年糕媽媽,現在網上常見的“媽媽不是愛生氣,媽媽是太累了”、“母愛無需偉大”、“累了就歇歇吧”、“當媽也要照顧好自己”等等說法,年糕媽媽很早就有了。
同時,李丹陽不怕在內容裡暴露自己無力的一面,如哄娃哄得心力交瘁、被兒子頂撞了很生氣、兩個兒子鬧得她頭大……這安慰到了塗薇這樣的寶媽。
劉擎點評李丹陽:“你具備這種安慰的力量,因為你是脆弱的。你本身有脆弱的部分、有易錯性,所以你的安慰才如此有力。”
2020年母親節,年糕媽媽的地鐵發聲。李丹陽越來越敢於發表個人體悟,來支援寶媽們。
育兒內容之外,李丹陽自我發現自我確認的努力,也影響了很多人。
江西贛州的全職媽媽慧香,是“年糕媽媽”的忠實讀者。2019年時,慧香生二胎,身邊沒有老人幫忙,老公是個甩手掌櫃,做生意又虧錢,無論是生活還是經濟都陷入了僵局。
一次巧合,她關注了年糕媽媽,在上面聽書,做了密密麻麻的筆記,開始思考家庭之外的自我價值。
她用揹帶背上寶寶去健身房,花了4個月將體重從150斤減到110斤。隨後,她又用借來的5000元錢,在微信上做起了生意,3個月賣掉了2萬斤橘子。去應聘電話銷售,一點點做到所在部門的銷冠。
慧香帶娃販橘子
雖然直到今天,慧香家的經濟警報依舊沒有完全解除,但她相信,在自己和老公的共同努力下,生活總會變得更好。
投身公益
也獲取治癒的力量

和很多女性一樣,一旦得到力量,李丹陽樂於以此來回饋世界。
少女時期,家裡條件緊張,她每次開口要錢買衛生巾,都要鼓足勇氣,尷尬不已。當時暗想:“如果我有女兒,一定會把衛生巾給她備好,和少女文胸一起,放在她床頭的抽屜裡。”  前兩年,她從新聞中瞭解到,在一些邊遠農村,仍有5%女孩在生理期不使用衛生用品,另有13%的女孩羞於向父母開口要錢購買衛生巾。2023年,李丹陽聯合浙江省婦女兒童基金會,設立“青春期女孩關愛基金”,在20所山區中小學校免費投放衛生巾,至今已是第三年。
2025年5月7日,嘉興一所衛生巾公益受捐學校,李丹陽做完科普分享後,被女生們圍著提問。
她和這些女孩坐在一起,分享青春期的知識:“我們的身體是上天賦予的,月經只是成長中的一部分,我們都不必為月經感到羞恥。願每個青春期的女孩能無須經歷我少年時的尷尬。”那一刻,李丹陽覺得,彷彿回到小時候,擁抱那個敏感而狼狽的自己。
更早的2017年,年糕媽媽與南京師大心理學院合作,開展兒童繪本干預效果專項測評。2018年,年糕媽媽發起“繪本微光”公益專案,在留守兒童比例較大的鄉村幼兒園捐建繪本點。7年來,在全國100個鄉村幼兒園設立繪本點,累計幫助到2萬多農村寶寶看上好書。
2025年4月28日,西藏林芝波密第一幼兒園公益繪本點,李丹陽給孩子們講繪本。這樣的公益繪本點,已經有100個。
林威出身農村,有過留守經歷,和繪本點的孩子們在一起,他感到特別親切。李丹陽兒時缺少課外書的遺憾,也得到了撫平。
2021年起,夫妻倆還透過浙江省婦女兒童基金會,為21個困難家庭的孩子裝修了房間。
我們最初來到這個世界,接受父母、外界給與的設定,在這個框架下成長,也逐漸在反思和叛逆中發現和確立自己。相對來說,女性面臨的情況常常更為複雜,道路也往往更加曲折。李丹陽帶給我們的,當然不是標準答案,只能說是眾多參考之一:尋找真實的自我,不必每次都考100分。自我不是突然找到的,而是在一次次或搞得定或搞不定中生長出來的。
就像她在一次直播中所說:“育兒沒有標準答案,人生也是。我們能做的,不過是邊摔跤邊對自己說——‘這樣也行’。”
策劃丨三聯.CREATIVE
微信編輯丨李雨旋
作者丨同和五號
設計排版 | 譚二
圖片來源丨年糕媽媽團隊
*文章版權歸《三聯生活週刊》所有
歡迎轉發到朋友圈,轉載請聯絡後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