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歲科長下海賣冰棒,卻靠瓜子嗑出百億身家

作者:吳迪
#最華人#產業革新者
#有華人的地方就有最華人
嗑瓜子,和用筷子一樣,是國人“與生俱來”的天賦。
一袋瓜子,一臺電視,一個下午,嗑出如山的瓜子殼,是一件很有成就感的事情。
但,你聽說過嗑瓜子大賽嗎?
前不久,合肥舉辦了一場嗑瓜子大賽,不少人躍躍欲試,可一看參賽規則,就把人笑到劈叉:
1.必須躺著嗑!
2.嗑瓜子不許吃!
但就是如此抽象的比賽,竟吸引了千人參賽、2萬人圍觀、3000萬曝光。

● 圖源:4A廣告提案網
網友看到這個比賽後,也是紛紛坐不住了,大膽開麥。
有自告奮勇的:

有來搞笑的:

甚至,還有求連結的:
這場活動的策劃方——#洽洽食品,也在各個社交媒體上成功刷屏,收穫了不少消費者的好感。
而消費者,也愈發好奇:
洽洽,這個伴隨我們長大的老品牌,究竟有著怎樣故事和文化?
科長下海創業,把冰棒賣到東北
葵花籽的故事要從種花開始說起,而洽洽的故事,則要從創始人#陳先保說起。
● 陳先保
陳先保是安徽合肥人,1978年,改革的春風吹遍大江南北,隨著高考的恢復,他順利考上了中國食品工業的“黃埔軍校”——無錫輕工業學院(現江南大學),就讀釀造專業。
作為中國食品科學與工程領域的頂尖學府,這裡曾走出過茅臺董事長季克良、五糧液總工程師趙東、青島啤酒總裁樊偉等一眾大佬,素有“釀酒工程師的搖籃”之美譽。
● 江南大學,釀酒工程師的搖籃
1982年,陳先保順利從大學畢業,彼時計劃經濟的餘溫尚存,他被分配到安徽省商業廳管轄的糖菸酒公司做管理工作,捧起了"金飯碗"。
進入體制內,陳先保可謂平步青雲,憑藉在大學裡積累的食品知識,以及敏銳的行業洞察力和務實作風,僅用十餘年就從小職員做到了科長。
這樣的晉升速度,十分讓人羨慕。但對有能力、有幹勁的陳先保來說,一眼能望到頭的生活,到底是缺少激情與挑戰。
九十年代中期,市場經濟體制煥發出無限活力。當時,受到1992年南方講話的鼓舞,有不少體制內的公務員選擇下海經商,他們被稱作“92派”企業家,而在1995年毅然摘下科長帽子的陳先保,正是其中的典型。
辭職後,36歲的陳先保並沒有立刻進軍瓜子炒貨,在充分調研市場後,決定先進軍冷飲市場。
而且他很有自知之明,沒有很多創業者急功近利的毛躁,而是對準了一個更細分賽道——兒童冷飲。
和許多剛起步的創業者一樣,陳先保在創業初期的資金十分有限,只能先在合肥郊區租了一個面積不大的車間,親自帶著幾個工人開啟了兒童冷飲的生產之路。
陳先保賺取第一桶金的秘訣,是靠對兒童消費心理的精準把握。
對於小朋友而言,什麼才是具有吸引力的產品?答案是不僅要好吃,更要好看、好玩。
當年,功夫巨星李小龍的電影火遍大江南北,其手持雙節棍的形象備受國人追捧。
陳先保從中受到啟發,創造性地將冰棒設計成雙節棍的樣子,由此,大家童年最經典的冰品—— “棒棒冰”——誕生了。

● 像極了雙節棍的棒棒冰

這種極具創意的產品形態一經推出,迅速在全國範圍內引發轟動,無論是繁華的城市街頭還是廣袤的農村市場,都成為孩子們追捧的熱門冰品。
然而,簡單的外形變化並不能築起產品的護城河,陳先保的創意很快就被同行競相模仿,本身就小眾的市場日趨飽和,這讓他很是苦惱。
為了擴大市場,陳先保思來想去,最終琢磨出了個匪夷所思的主意:去東北賣冰棒。
這樣的想法,所有人都認為他瘋了!
“東北寒冷的氣候居多,當地人到底需不需要冷飲?如果盲目拉長戰線,是否太過冒險?”
面對"東北人不需要冷飲"的質疑,陳先保想到了毛主席的名言:“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於是選擇對東北市場進行調研。
透過調研,他發現:東北並非沒有吃冰的習慣,早在1906年,哈爾濱的中央大街就誕生了著名的馬迭爾冰棒。
而且,東北夏季雖短但消費集中,冬季暖氣房內冷飲需求旺盛,把棒棒冰賣到東北,完全是可行的。
● 馬迭爾冰棒
果然,棒棒冰剛進入東北市場,就一炮而紅,斬獲了千萬營收,陳先保贏下了這場豪賭,賺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吃貨”的最高修養
回顧第一次創業的成功,陳先保這樣總結自己的創業秘訣:永遠快人一步,搶先去做別人沒想到的事情。
幾年過去,同行們再次沿著陳先保摸索出的道路,陸續進入東北市場,曾經市場飽和的煩惱,再次纏上了他。
冷飲市場進無可進,這次,陳先保把目光投向了瓜子和炒貨。
安徽,歷來炒貨興盛,在蕪湖,出現過“傻子瓜子”這個具有時代意義的品牌,而陳先保的老家合肥,更是素有“中國炒貨之都”的美名。

傻子瓜子

憑藉在商業系統十餘年的從業經歷,他對炒貨市場頗為了解,但在進入炒貨這個傳統產業前,他還是做足了調研:
“我這個人不喜歡做沒有把握的事情。1998年,安徽省政府組織我們企業家到外省考察。我走到哪裡都會買炒貨,一起去的朋友還問我,怎麼那麼愛吃零食啊?其實,我是在考察市場。”
事實證明,陳先保不是貪嘴,真讓他吃出了炒瓜子的兩個核心痛點:一是嗑起來髒手,二是吃多了上火。
瞄準了市場痛點,他就開始琢磨瓜子的改良之法,一有時間就去炒貨市場轉悠,詢問別人做炒貨的良方。
功夫不負有心人,在某次出差時,陳先保發現了一種特別的瓜子,這種瓜子的皮非常白,嗑起來不髒手,而且瓜子仁還特別入味。
仔細研究分析後,他判斷出這種瓜子應該是先浸泡去粗皮,同時透過浸泡將鹹味浸進去,然後再進行炒制。
這樣的發現,讓陳先保欣喜若狂,他想到了“變炒為煮”的妙招,並把葵花子與多種有益於人體健康的中草藥相結合,就同時解決了炒瓜子髒手和上火的痛點,而且,煮制的出品要比炒制更加穩定。
良方在手,陳先保一邊帶著團隊進入瓜子業,開始投入生產;另一邊,他受富有節奏感的恰恰舞啟發,覺得這個名字很不錯,而為了凸顯自己的水煮工藝,他改用三點水作為偏旁,就這樣,國民品牌“洽洽”牌瓜子誕生了!
● 圖片來源:洽洽官網
解決了消費者的痛點,市場也沒有辜負陳先保的聰明和努力,1999年,“洽洽”瓜子一面世,就得到消費者的青睞,產品供不應求。
當年,“洽洽”瓜子的銷售額近3000萬元。年底,陳先保又作出了一個出人意料的決定:要到中央電視臺做廣告!
這個決定,讓身邊的人再次覺得陳先保瘋了——當年洽洽的年利潤僅有300萬元,而這筆廣告的投入需要400萬元,而且,產品本身已經供不應求,打廣告根本是沒有意義的事情。
即使放在今天,很多人依舊看不懂陳先保要借錢打廣告的決定,但他硬是用銷售額證明了自己在商業思維上的領先——
2000年,洽洽銷售額成倍增長,突破1億元,2001年則暴增至4億元,在瓜子炒貨市場徹底站穩了腳跟。
三板斧,領先所有同行
其實中國炒貨行業,一直是個紅海,在洽洽之前,全國成規模的炒貨企業已經有500多家,形成品牌勢能的也有50多個。
但2011年3月,洽洽食品率先在深圳證券交易所正式掛牌上市,成為中國堅果炒貨行業“第一股”。
品牌這麼多,為什麼洽洽最先做到了上市?
原因是多樣的,但任何零售生意,秘訣都只有三個——銷售渠道、供應鏈、營銷。
只要做好其中兩個,就足夠在市場上大殺四方,但陳先保表示:我全都要!
在那個電商還未萌芽、線下市場獨霸天下的年代,洽洽在一眾散稱同行中,率先拿出了環保結實的紙製包裝袋,採用中國紅的牛皮紙,搭配豎式大信封,讓人看到就感到舒適質感和高階。
而且,陳先保想到一招“開箱有禮”,在每箱瓜子中放入1到50元不等的“慰問禮金”,用充滿儀式感的方式讓利給商店老闆,這樣一來,老闆們也更願意在架子上鋪設洽洽的產品。
而且,有著棒棒冰被同行模仿的前車之鑑,陳先保明白,形式上的創新無法形成護城河,還必須要在供應端和品牌上“殺死”對手。
這種頂尖的學院派思維,遙遙領先於他同時代的草根創業者們。
在供應端,陳先保在公司力排眾議,硬是把原來的瓜子加工的模式轉向全產業鏈,採用“公司+訂單農業+種植戶”的採購模式,成立種子公司,專門試驗、雜交,選取優良的瓜子品種。
普通的葵花種子,畝產只有150斤左右,但洽洽自主研發種子畝產竟然高達450斤左右,同時具有高產、耐寒、反季節種植等特點。
● 圖片來源:洽洽官網
長期的投入,不僅提高了洽洽瓜子原料的品質,也降低了成本,更幫農民提高了產量和銷量,穩定了收入,在供應鏈上形成了良性迴圈。
在品牌打造上,陳先保堅持走高階路線,而且他搞營銷特別有一手,除了借錢在央視打廣告,他還打起了文化牌,在每包瓜子放入以唐詩、宋詞、朱德庸漫畫和金陵十二釵為主題的文創卡片,成為了風靡一時的“社交貨幣”。
據說,整套的“金陵十二釵”,在當年競價一度高達200塊,而且還有價無市。
● 洽洽的“金陵十二釵”文化卡
在銷售渠道、供應鏈、營銷的三板斧下,洽洽在市場上難逢敵手,2008年,銷售額首次突破20億,成為中國炒貨市場的龍頭企業。
2011年,隨著洽洽食品的上市,陳先保的身家也跟著暴漲,2012年,陳先保家族在“2012中國3000家族財富榜”中,以30.67億元的財富在安徽省內排名第一,成了名副其實的“瓜子大王”。
瓜子是工作,釀酒才是人生理想
在瓜子行業取得了巨大成功後,陳先保帶著洽洽穩步向前,除了在堅果行業開闢出“第二曲線”,還把瓜子賣到了世界,遠銷東亞、東南亞、歐美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
而今年66歲的陳先保,其實早有退居二線的打算。
2013年,他有意將侄女陳冬梅培養為接班人,將其升任為洽洽食品總經理。
但陳冬梅在任的兩年半里,公司業績波動,2012年淨利潤2.83億元,次年降到2.55億,2014年為2.93億。
2015年,陳先保重新接任總經理,其後,洽洽淨利增至8.05億,5年翻了一倍多。
去年,他又逐漸將重擔移交給女兒陳奇,提高了女兒在公司佔股的比例,而自己,則拾起了他在大學時期的老本行——釀酒。
在醬酒市場低迷的當下,陳先保此時入局,似乎與他前兩次創業“快人一步佔先機”的商業邏輯相悖。
其實,對於早已功成名就的陳先保來說,他並沒有把這次創業的物質回報看得太重。
● 圖片來源:酒業新青年
更多的,是一種情懷——是江大學子對釀酒的情懷,也是安徽人對徽酒的情懷。
他曾在公開場合表示:我們的夢想,就是釀一款好酒,讓老百姓喜歡,讓老百姓喝得起。
前兩年,陳先保實控了貴州君臺厚醬酒業有限公司,去年10月,他在貴州赤水產區,親自出席了下沙封壇儀式,投糧1.2萬噸,計劃產酒6000噸,而且當天,有不少江南大學的校友到現場為其“撐場子”。
去年12月,君臺在合肥舉辦了新品釋出會,陳先保再次出席為其站臺,三款醬酒覆蓋799元、1099元、1499元三個價位,定位高階,陳先保想要對標的,正是老學長季克良的茅臺。
在白酒行業看來,這位傳奇的“瓜子大王”,能否在高階醬酒領域再殺出一片藍天,講出新的故事,十分值得期待。
對於陳先保來說,他同樣也享受第三次創業帶給他的快樂——
一種沒有後顧之憂的、全身心投入到自己熱愛的領域的快樂。
寫在最後
回顧陳先保的創業故事,會發現他是一位典型的精英企業家。
他具備優秀創業者的所有品質,既捨得用高成本打磨供應鏈,也擅長用創新和廣告來打造品牌。
正是這種守正與出奇的結合,塑造出洽洽食品卓越的品質與清奇的營銷,能抓住消費者的舌尖,也捕獲年輕人的心。
三十載商海沉浮,陳先保也用三次跨界印證了:
他的成功並非時代饋贈的偶然,更是創業者將情懷沉澱為戰略、把勇氣昇華為洞察的必然。
 參考資料:
[1] 上海哈爾濱商會丨做過科長,賣過冰棒,卻意外靠一顆瓜子嗑出30億!
[2] 新華財經丨洽洽二十年:如何從“瓜子大王”華麗升級到“堅果專家”?
[3] 21世紀商業評論丨合肥父女賣瓜子,幹出150億市值!
[4] 4A廣告提案網丨嗑瓜子不許吃!洽洽這場反人類大賽最懂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