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晉罕見的軍事天才,一生無敗仗,為何最終慘死?

文 | 有李文琴 · 主播 | 阿成

在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不乏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
比如公元前 208年的鉅鹿之戰,項羽率領5萬楚軍擊敗40萬秦軍,致使秦軍主力盡喪,加速了秦朝的覆亡。
再比如公元208年的赤壁之戰,孫權、劉備以5萬大軍力破曹操20萬軍隊,奠定了曹魏、蜀漢、東吳三國鼎立的局面。
但是,在中國歷史上規模空前、兵力相差懸殊的經典戰役,要屬公元388年的淝水之戰,東晉以8萬軍隊力敗前秦80萬大軍。
而此戰役的東晉統帥謝玄也因此留名青史,他所組建的北府兵更是被譽為中國軍事史上的四大特種部隊之一。
然而,這樣一個軍事天才,在立下赫赫戰功之際,卻主動脫下戰袍,交出兵權,卸甲歸田,這背後有著怎樣不為人知的原因?
接下來,就讓我們走進名將謝玄的傳奇一生。
出身名門,幼年聰慧
謝玄,字幼度,出生於公元343年,東晉時期陳陽夏縣人。
他家世顯赫,出身名門望族陳郡謝氏,父親謝奕是豫州刺史,姐姐是詠絮才女謝道韞,叔父是當朝太傅謝安。
據《世說新語》記載,謝玄很小的時候,父親謝奕就逝世了,從此姐弟倆由叔父謝安撫養。
所幸,叔父一直對姐弟倆疼愛有加,悉心教導。
由於幼年喪父,謝玄的性格較為敏感細膩,還喜愛佩戴香囊。
謝安擔心這會使其失去男子的陽剛之氣,於是,以香囊作賭注與謝玄打賭,贏了便當著謝玄的面燒掉香囊。
聰慧的謝玄馬上明白謝安的用意,從此,再也不佩戴此類飾品。
由此可見,謝安非常重視和關心侄子謝玄的成長。
而謝玄也沒有辜負謝安的栽培,年紀輕輕便展現出過人的才華。
有一次,謝安問家族的子弟:
“你們並不參與朝政,但為什麼我還要培養你們呢?”
眾子弟皆不知如何應對,只有謝玄回答說:
“譬如芝蘭玉樹,欲使其生於庭階耳。”
意思說:這就好比芝蘭玉樹這樣珍貴的草木,當然想讓它們長在自家的院子中啊。
成語“芝蘭玉樹”“謝家寶樹”便是出於此。
唐朝詩人王勃在《滕王閣序》中寫的“非謝家之寶樹,接孟氏之芳鄰”,也是用了這個典故。
小謝玄能有如此才思,令謝安大為驚異,之後愈加疼愛他。
年少時的謝玄非常喜歡《詩經·采薇》中的“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而這首詩寫的便是一個返鄉士兵一方面心存濃郁的思鄉情懷,另一方面又胸懷強烈的戰士意志。
可見,謝玄雖身為一名衣食無憂的貴族子弟,但已有了投身軍旅、保家衛國之心。
謝安也從中窺見了侄子的志向,感慨道:
“你和我是一類人啊。”
淝水一戰,威震天下
從東晉南遷,在江南建立政權,到謝安任太傅前夕,東晉前後8次北伐,試圖收復中原失地,卻均以失敗告終。
謝安上任後,北方的前秦政權日益強大,不僅滅了前燕、前涼,還佔據了原屬東晉管轄的梁州和益州,對東晉政權更是虎視眈眈。
東晉朝廷急於徵召良將抵禦來犯。
就在這緊急關頭,謝安舉薦了時年34歲的謝玄。
此舉引起了軒然大波,通常推薦人才都會避開親屬黨朋,而謝安偏偏舉賢不避親。
一時間,朝廷爭論不斷。
不過,出乎意料的是,平時與謝玄不睦的中書侍郎郗(xī)超卻一反常態,大力支援謝安的提議。
不僅如此,郗超還多次上書,直言謝玄才能出眾,可以勝任此要職。
原來,郗超和謝玄曾共同在桓溫將軍幕府做事,郗超親眼見到謝玄知人善任,各種大小事務都能安排妥當,對他的能力是由衷的佩服。
最後,東晉朝廷同意了謝安的舉薦,任命謝玄抗衡前秦。
事實證明,謝安與郗超沒有看錯。
謝玄臨危受命後,首先想到,必須要有一支能征善戰的隊伍,方能馳騁疆場。
於是,獨具慧眼的他,就從當時從北方逃難過來的流民中選拔驍勇強悍計程車卒,建立了一支軍隊,並嚴格訓練他們。
這些流民曾長期與北方胡人作戰,再加上敵人侵佔的是他們的家鄉,所以他們個個有著強烈的復仇心態,異常勇敢且不怕死,戰鬥力非常強勁。
這支軍隊號稱“北府兵”,後來被譽為中國軍事史上四大特種部隊之一。
公元378年,北府兵迎來了一次嶄露頭角的機會——淮南之戰。
前秦將領苻堅率大軍全面進攻東晉,前秦出兵14萬,而謝玄僅以5萬北府兵應對,可結局卻以北府兵勝利告終。
戰後,前秦勢力退回淮北,與東晉進入相持局面。
謝玄組建北府兵才一年半的時間,便贏得了淮南之戰的勝利。
謝玄也因此赫赫戰功被封為冠軍將軍。
這場戰爭無疑顯示了謝玄的才華,同時也讓他聲名鵲起。
公元383年,不可一世的苻堅再次親率80萬大軍,分水陸兩路南侵東晉,挑起了著名的“淝水之戰”。
苻堅此戰的目的,是要將東晉一舉擊潰,實現他統一天下的宏願。
面臨如此大敵,東晉孝武帝立即命令謝玄為先鋒,統帥8萬軍隊迎擊敵軍。
謝玄臨危受命,先是派人閃擊洛澗,切斷前秦軍隊的後路,使得秦軍在淝水一帶的補給受到嚴重影響,為正面戰場贏得時間和空間。
然後謝玄派人給苻堅送戰書,說:
“淝水邊上不好排兵佈陣,不能速戰速決,希望秦軍稍微後退一點,讓我們渡過河去,與你們一決勝負。
這樣不是很好嗎?”
謝玄的語氣絲毫沒有被秦軍浩浩蕩蕩80萬大軍所嚇住,戰書裡反而還透露著幾分譏諷。
這讓身經百戰的苻堅一時頗感詫異,加上洛澗被快速攻佔,心中不免有一絲髮怵(chù)
但很快,苻堅心裡就打起了小算盤,他決定讓秦軍後退,等東晉的軍隊渡河到中間,就用騎兵一舉將其消滅。
誰知,後退的命令釋出後,秦軍剛開始後退,謝玄便立即率領八千精兵渡河,向秦軍發起突擊。
不僅如此,謝玄還安排人在秦軍陣後大喊:“前線的秦軍敗了!” 
秦軍一下子陣腳大亂。
東晉主力軍隊趁機全力出擊,大部分秦軍士兵立刻潰敗奔逃,投水而死的不計其數,淝水都因秦軍士兵屍體堵塞而不流通了。
最終,在這場轟轟烈烈的淝水之戰中,謝玄僅以8萬軍隊取勝前秦80萬大軍,前秦的政權也因此走向瓦解。
但謝玄並未就此邀功和止步,而是一路帶兵北伐,一直打到了黃河岸邊,收復了北方中原絕大部分的失地。
壯志未酬,卸甲歸田
據說謝玄在外帶兵打仗的時候,閒暇之餘不是給家裡寫信,而是去河邊釣魚,因為他的妻子愛吃魚。
他會親手把釣上來的魚烹煮好,放到一個精美的錦匣中,讓手下快馬送給自己的妻子、家人。
可見,謝玄不僅是一個軍事天才,還是一個非常顧家的人。
可惜,當時的東晉朝廷奸佞(nìnɡ)當道,小人嫉妒謝氏叔侄,開始造謠誹謗他們。
而孝武帝聽信讒言,為了防止謝氏家族功高蓋主,開始削減他們的勢力。
謝氏一族為國家鞠躬盡瘁,卻反遭猜忌,這讓謝安既感到悲涼,又不禁擔心起家族的安危,結果憂思成疾,鬱鬱而終。
謝玄幼年喪父,完全是由謝安一手帶大,因此對謝安的感情極深。
謝安的去世對於他而言,無疑是沉重的一擊。
本來可以收復大好河山的他,一為打消朝廷的疑慮,二為保全家族,於是主動交出自己一手組建的北府兵,像《采薇》裡的那個老兵一樣,回到自己的家鄉,回到深愛的親人身邊。
公元388年春天,在淝水之戰後的第五年,這個臨危受命、力挽狂瀾,親手挽救了東晉王朝的謝玄,帶著深深的遺憾與不捨,病逝於老家會稽,年僅四十六歲。
回望謝玄的一生,不禁讓人感慨萬分,他是一個極度深情的軍事天才,胸中有保家衛國的擔當和責任,更有對親人的繾綣真情。
他為家族遮風擋雨,也一度撐起了東晉王朝的一片天。
可惜,生不逢時,他是千里馬,卻沒有遇到屬於他的伯樂。
但是,歷史不會辜負實幹者,他的功績千百年來不斷被後人稱頌。
他的故事告訴我們:
真正的英雄,不在於他是否擁有權力和地位,而在於他是否擁有一顆為國家和人民奉獻的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