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26日,55歲的陳旻登頂大洋洲最高峰查亞峰,實現她攀登七大洲最高峰的夢想。受訪者供圖
作者 | 尹海月
10月26日,55歲的陳旻登頂大洋洲最高峰查亞峰,實現她攀登七大洲最高峰的夢想。受訪者供圖
兩年前,張雪峰勸阻考生家長報新聞專業,讓多少對新聞行業感興趣的考生望而卻步,又讓多少人加深對記者的誤解。
我要說,記者是個好職業。當記者,讓我成了一個更好的人。
兩個陌生人對話,探尋真相,談何容易?我的密碼往往就是真誠。
今年,我到陝西西安採訪騎車去武漢看大橋的老人陳有銀,採訪到第三天,老人有些不耐煩,說,如果你不是記者,也不會來這裡。言外之意,我採訪他只是為了完成工作,並不是真的關心他。
“我也可以去寫一個更輕鬆的選題,但關注農村老人的內心世界我認為很重要。”聽到這話,老人眼神柔和許多,許諾以後我打他電話他都會接。
幾個月前採訪紀錄片《里斯本丸沉沒》導演方勵時,他說,如果不是你的性格比較活潑,我可能跟你說兩句話就煩了——這讓我覺得,做真實的自己,也是讓對話展開的加分項。
我至今記得,在電影院的休息室,方勵向我講起在墨西哥荒原看晚霞、在夏威夷的馬路上見到流淌的岩漿。他講自然帶來的慰藉和觸動,講歷史帶給他穿越古今的自由。他說,一旦人在自然和歷史中找到位置,就會覺得“人間沒什麼大事”。
那一刻,我的心好像也飛走了,飛到了壯麗的墨西哥的荒原上,眼裡不知不覺都是淚花。
一個經歷了人間幸福、苦難的老人,向你講述他的世界觀如何建立,他如何活到今天,在浩瀚的宇宙裡找到人生的座標系。這是一場慷慨的饋贈和給予,作為一個正在探索世界的年輕人,我何其幸運。
事實上,回望過去5年的採訪生涯,我發現,很多采訪物件的人生故事都塑造、完善了我,很多受訪者的生活都成了我後來生活的一部分。自然觀察者張瑜向我展示他從鴨子絲絨般的羽毛、啄木鳥波浪一般的飛行軌跡裡感受到的自然之美,從那之後,我也喜歡上了觀鳥。
國內登頂珠峰最年長女性陳旻跟我形容,在珠峰頂上的感覺就像“坐在媽媽的膝蓋上一樣平靜”,我從此開始了登山的征程,體會到在密林裡行走的忘我和快樂。
還有改寫大山女孩命運、創辦華坪女高的張桂梅校長,將一生獻給中國草地農業事業的科學家任繼周先生,他們讓我看到,人類極致不屈的意志力、專注力能創造出何等偉岸的事業,他們的故事始終提醒我,想做好一件事,要自律,要開闊,要持續不斷地付出和耕耘。
有限的職業生涯提醒我,讓自己沒有功利心、人格完整,是走向豐富和深刻的必經路途。
2022年,我採訪了“3·21”東航飛行事故的遇難者家屬,編輯說,“對事故家屬的關懷不應該只持續一兩天,而應該保持幾年,甚至更長久的關注”。我一直記得這句話,並意識到想要真正做到這一點,不能有功利心。
回饋在我不經意間到來。今年,我和很多以前的採訪物件有了更多、更深入的連結。當過村支書、因博士論文致謝火遍全網的博士趙安後來去了大學任教,他來北京跟我分享體會,說想做個好老師,在公眾號上更新教育筆記。我為見證這樣的個人成長而欣喜。
曾在重慶地鐵站口賣書的翻譯家王川舟最近寄了他的新書《市井》給我,他特地在書籍印刷後趕緊寄出,“為了拆開信封有墨香”。他用圓珠筆寫下郵寄的地址,誠懇地對一個微不足道的晚輩說“多提意見”。他對生活積極樂觀的態度、對知識的尊重會永遠感染我。
還有登頂珠峰的陳旻姐,55歲的她今年剛剛完成了登頂七大洲最高峰的新紀錄。在印度尼西亞登頂查亞峰的兩天後,她跟我分享喜悅,說“女人也可以在高山上,像個爺們兒一樣去戰鬥”。她發來的影片裡,查亞峰高大、偉岸,我從來沒有見過那樣的山。我很幸運,能走進一個傳奇登山者的世界,分享她憑意志力收穫的高山勝景。
誰能說這樣的職業不是一個好職業呢?
這些情誼和連結,比一篇“10萬+”的報道更寶貴。這些一直在行動、踐行自我意志的人在不斷鼓勵著我成為一個更好的人,一個真誠、真實、專注、無分別心的人。
沒有一個職業是完美的。在黑夜裡對著碼不完字的文件捶胸頓足時,總要重建內心。但有一些東西能夠讓我感到快樂和自由,已經足夠難得。我還可以在這個行業待一待,要不您勸勸我,張雪峰老師?
– END –
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出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