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在香港被納入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打小人”是什麼?

每年三月,當驚蟄節氣悄然而至,香港灣仔的鵝頸橋底便會熱鬧非凡。
阿婆們手持舊鞋,對著寫滿字的紙片用力拍打,“打你個小人頭”的呼喊聲此起彼伏。
圖源:大公文匯
一旁等待的人屏息凝神,手中緊握著剛寫好的紙張:

圖源:香港文匯網
這項獨特的民間習俗,便是香港著名的“打小人”。
它在2014年被列為香港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一道別具特色的文化景觀,吸引著無數市民和遊客的關注。
圖源:香港文匯網
接下來,圈妹就帶大家一起探尋這個神秘的古老習俗。

“打小人”是什麼?
在傳統觀念中,“小人”指暗中作祟、挑撥離間、搬弄是非之人,同時也泛指各種黴運、阻礙等不利因素。
因此,“打小人”便被視為是一種“驅邪方式”,人們希望藉此擺脫困擾、迎接好運。

“打小人”最早可追溯到古代的“厭勝之術”,即利用咒術或法器來祈求神靈降福、驅邪避害。
這種巫術帶有一定的詛咒性質,目的是讓那些作祟的“小人”受到懲罰。
隨著時代的變遷,現代社會的“打小人”更多是一種心理慰藉和情緒宣洩的方式,人們希望能緩解壓力、調整心態,同時祈求好運降臨。
這種介於傳統信仰與心理暗示之間的民俗活動,使得“打小人”在香港極受歡迎,甚至發展成為一項頗具特色的民間儀式。
圖源:am730
“打小人”一年四季皆可進行,但驚蟄被認為是最適合“打小人”的日子
古人認為,驚蟄時節,春雷乍響、萬物復甦,沉睡的蛇蟲鼠蟻等害蟲開始甦醒,象徵“災星”的白虎也會開口咬人,容易帶來是非、口舌之爭甚至血光之災。
為了應對這些潛在的災禍,人們便在驚蟄當天舉行祭白虎和“打小人”的儀式,祈求新的一年平安順遂。
圖源:香港地方誌中心
還有一種說法認為,驚蟄當天春雷震響,小人的力量和氣場最弱,此時進行“打小人”能夠達到最佳的驅邪效果,不僅可以驅散黴運,還能為自己招來貴人,使運勢更上一層樓。
圖源:香港經濟日報
香港有多個適合“打小人”的地點,而銅鑼灣的鵝頸橋底無疑是最著名的“打小人”聖地。
鵝頸橋是香港灣仔的一座行車天橋,正對三岔路口,被風水師認為是“三煞位”,即煞氣交匯之地。
圖源:網路
這種地理位置據說能夠有效剋制“小人”,因此成為香港市民“打小人”的絕佳之地。
每逢驚蟄,鵝頸橋底都會聚集大量的民眾,找來經驗豐富的“打小人”師傅為自己驅邪轉運,場面十分熱鬧。
圖源:東網
除了鵝頸橋,香港還有多個地方可以進行“打小人”儀式,例如油麻地廟街、榕樹頭天后廟、西營盤福德祠、太平山街三岔口
部分廟宇也會在驚蟄日提供相關儀式服務,方便香客進行“打小人”、祈求好運。
如何正確“打小人”?
“打小人”分為個儀式請神、稟告、打小人、祭白虎、化解、祈福、供奉、擲筊。
首先,客人要告訴“小人婆”自己的名字、生日、住址等,並寫在一張符紙上面:
圖源:圈妹直拍
準備好“小人紙”
圖源:香港01
這個時候“小人婆”會先點香請神,告訴神明要“打小人”了。
圖源:星島頭條
接下來,“小人婆”們就要動手“打人”了!
“小人婆”把“小人紙”放在磚塊上,嘴裡唸唸有詞:
“打小人”口訣(圖源:網路)
為了照顧外國朋友來“打小人”,甚至還有英文版的口訣:
圖源:UHK港生活
念口訣的同時,婆婆用爛鞋底不停地打“小人紙”,直到紙變得稀碎。
圖源:網路
打的時候要小心,不要讓婆婆打到自己的影子,不然會影響到自己的運勢!
圖源:香港01
這一步客人也可以參與,

對著“小人紙”狠狠踩

圖源:圈妹直拍
然後婆婆會將爛掉的“小人紙”包進一張黃色的老虎樣式的紙裡,再把這個老虎紙用火燒掉。
圖源:香港01
之後“小人婆”會把寫好客人名字的符紙,在香燭周圍和在客人身邊繞圈,祈求神明保佑,再把這個符燒掉
圖源:香港經濟日報
最後還要擲筊,只有擲出聖筊才表示“打小人”的儀式圓滿完成了。
圖源:網路
圈妹也去體驗了一次,就是說真的很爽!
50港元

暢快解氣,厄運退退退!
當然,“打小人”要千萬小心不要犯禁忌,以免影響到自己。
圖源:大公文匯
第一,不能選孕婦作為“打小人”物件,孕婦也不能去“打小人”,以免傷到孕婦動胎氣。
第二,最好不要具體指名道姓,否則可能折損自己的福氣。
圖源:香港新聞網
第三,不能再穿用來“打小人”的舊鞋,也不能把鞋子帶回家,以免把黴運帶回家。
第四,打完“小人”後必須用火化掉“小人”的衣紙。
圖源:星島頭條
第五,最好不要在家裡或者辦公室“打小人”,避免“小人”進屋。
“打小人”不僅是一種驅邪避害的方式,更承載著香港市民的情感寄託和美好願望。它見證了這座城市的歷史變遷,也反映了人們對未來生活的祈願。
如果有機會來香港體驗“打小人”的獨特文化,圈妹想,在舊鞋拍打紙片的清脆聲響中,大家都能收穫一份新奇且難忘的體驗。
END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