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撰稿人
前腳剛爆出金秀賢交往未成年人的醜聞,還沒等粉絲從“都教授塌房”的震撼中走出來,韓國MBN電視臺又預告稱,3月底將開播大型真人選秀節目《Under
15》。這是一檔面向15歲以下女孩的偶像出道節目,因為允許小學低年級學生參賽(最小參賽者僅9歲),且要求選手穿著“成熟風格”的服裝表演,迅速點燃了輿論怒火。
由於開播前的空前抵制,節目組在爭議爆發後緊急關閉官方SNS和油管評論區,但這場風暴已經從娛樂話題升級為關於兒童權益、產業倫理的全球性辯論。

其中,歐美觀眾的反應最為激烈。10歲兒童出現在成人導向的節目中,立即觸發了歐美群體對兒童色情由來已久的集體道德憤怒:
“15歲以下……這個公司真的知道他們服務的物件是誰嗎?”“製作參與這個節目的成年人應該被永久性處理”“讓10歲的孩子面對這種面向成人的市場,真的太噁心了…..”
其實早在2018年,韓國MBC就曾推出過一檔名為《Under 19》的選秀綜藝節目,所以有歐美網友吐槽道:“從19歲到15歲,下一個綜藝是不是應該叫《Under 12》?”

圖片來源:X
韓國方面,雖然節目組關閉了評論區,但不少做韓流內容的自媒體同樣紛紛發聲譴責:
“希望沒人看、沒人支援這個節目”“《Under 15》到底是什麼意思”“這個節目的目標觀眾是誰?”“應該停播妨礙青少年健康成長的選秀節目”……

網路截圖
其中,一名叫做“安靜的餐廳”(譯名)的油管博主指出,《Under 15》的製片人徐慧珍在之前策劃的綜藝節目《Song For
You》中也引發了廣泛爭議。該綜藝原來的宗旨是透過歌曲來讓失足青少年獲得“重生”的公益性綜藝節目,但是節目被批評沒有青少年相關專家參與企劃,且內容本身質量也很粗劣,缺乏對失足青少年的深度理解,因此該節目反而惡化了社會對失足青少年的認識。

影片截圖
除了譴責此類節目對孩童的傷害外,該博主還指出目前韓國偶像低齡化的趨勢越來越嚴重,在結尾更是對節目組發出靈魂拷問:如果Kpop粉絲不願意看,對小偶像們的人生髮展也不健康,那麼這種節目到底迎合了誰呢?
事實上,近年來韓國綜藝的路子變得越來越“野”,透過大量獵奇劇情和大尺度畫面來博人眼球、收割流量已成為韓綜屢試不爽的套路。這次《Under 15》同樣是不顧倫理邊界、唯利是圖的一個典型案例,爭議核心直指當前韓國娛樂業長期存在的“低齡造星模式”。
早在2021年,選秀節目《放學後的新動》就因為招募12-14歲練習生引發爭議。而《Under 15》更是將年齡門檻進一步下探到“小學未畢業”階段,其策劃意圖也被韓國網民評價為“將兒童提前拋入成人世界的絞肉機”。
節目組聲稱這是為了“挖掘Kpop天才”,製片公司Crea
studio還表示,“雖然年輕,但選手擁有的夢想和實力,將打破既有的偏見”等等。然而,從曝光的宣傳片來看,9歲女孩畫著精緻的妝容、穿著性感的畫面,與同樣作為兒童偶像團隊的“維生素”(Vitamin)“7公主”(7
Princess)形成鮮明對比——後者以校服、童謠等符合年齡特徵的設定活動,未引發大規模爭議。

而最為關鍵的問題在於節目的性質。《Under 15》是生存競技類選秀,選手需接受觀眾對其外貌、實力的評判,失敗者將面臨淘汰。這種將“成人遊戲規則”強加於兒童身上的做法,被歐美網友抨擊為“系統性心理虐待”。
現實中,韓國未成年人參加此類選秀的數量非常多,資本力量對倫理界限的挑戰早已磨平了社會的神經,人們對偶像低齡化也越來越麻木。但這次《Under
15》會掀起如此大的輿論風波,是因為這次的越界程度過於明顯了,用一位X網友的話說就是“她看起來昨天才剛出生”。難以想象該綜藝開播後,會將韓國社會的倫理邊界撕裂到什麼程度。
韓國娛樂產業低齡化是必然選擇?
韓國偶像產業低齡化背後的經濟邏輯,本質上是全球娛樂市場競爭加劇與資本逐利性共同作用的結果。2024年,被譽為最年輕的女團BURVEY出道,平均年齡僅有14.5歲。
這種“年齡內卷”的現象在頭部經紀公司更加明顯:HYBE旗下NewJeans成員出道時的平均年齡僅有16歲;IVE核心成員張元英14歲出道;JYP新女團VCHA最小成員僅12歲。偶像低齡化的趨勢不僅讓觀眾的審美標準出現變化,而且還會加劇孩子的年齡焦慮,這種在資本的裹挾下異化的畸形認知,無疑對孩童的成長百害無一利。

這種低齡化趨勢也折射出了韓國娛樂業的兩大經濟法則:
第一,延長偶像的生命週期以攤薄培養成本。
綜合來看,Kpop偶像的平均職業黃金期在5-7年左右,但在成為偶像前,先要經過3-5年的練習生培養(最普遍的偶像培養路徑)。所以,將偶像的出道年齡提前至初中階段,可以使經紀公司在偶像20歲前便完成“培訓-出道-盈利”的全流程,並延長其商業價值的變現週期。
以BLACKPINK為例,其成員Jennie金智妮14歲進入YG訓練,21歲出道後迅速成為全球頂流。根據南華早報的統計,Jennie金智妮的個人淨資產已達到1000萬美元。而出道不過8年的BLACKPINK四位成員,都已經分別擁有了屬於自己的上億元資產帝國,而她們現在的平均年齡也不過28歲。因此,若將偶像出道時間再提前2到3年,其黃金期將變得更長。
第二,搶佔“Z世代”的消費市場心智。
全球K-pop消費者中,13-24歲為主要消費群體。NewJeans憑藉成員與受眾年齡相仿的“同齡人策略”,出道專輯《New
Jeans》在Spotify創下首日206萬次,為2022年出道的韓國流行女團中的最高紀錄;其合作的Levi’s、麥當勞等品牌年輕化營銷成效同樣顯著。這種“養成系”模式使粉絲更易產生情感投射,同樣印證了低齡偶像的變現能力。
而從全球影響力帶來的經濟溢位效應來講,Kpop的商業價值更是不容小覷。早期,韓流的影響力主要集中在中國和日本,但隨後由於薩德風波的影響,韓國開始將目標轉向其他市場。其中,以東南亞和美洲市場的效果最好。美國市場調查機構Luminate為測定藝人影響力而新設立的Luminate指數排行榜中,LE
SSERAFIM、Stray Kids等多個韓國組合榜上有名。

2022年5月31日,韓國男團防彈少年團(BTS)在美國華盛頓白宮辦公室與美國總統約瑟夫·拜登會面。圖片來源:拜登推特截圖
固然,韓流這幾年所謂的“文化輸出”成就舉世矚目,但目前韓國娛樂產業的經濟理性正遭遇倫理的空前拷問。正如《Under 15》爭議所示,當資本將9歲兒童推向生存競技舞臺時,面對全球的Kpop粉絲和消費者,“文化輸出”這四個字,韓國還說得出口嗎?
因此,許多韓國網友都提到,目前如何在經濟效益與兒童權益間尋找平衡,已經成為韓國娛樂產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當然,設立相應的法律框架是解決權益紛爭最直接、最有效的辦法,但韓國的法律真的有辦法約束資本的“胡作非為”嗎?
一方面,韓國偶像產業低齡化暴露出的法律漏洞,本質上是娛樂資本與立法滯後性共同作用的結果。儘管韓國《青少年保護法》規定未滿15歲者每週工作時間不得超過35個小時,但娛樂產業創造性地將“偶像培訓”歸類為職業技能教育,使12歲練習生每日12小時的舞蹈訓練不受法律約束。
這種灰色地帶源於立法機構未能及時更新“勞動”的定義——現行法律仍將體力勞動作為主要監管物件,忽視了偶像產業中情感勞動、認知重塑等新型剝削形式。
另一方面,經濟壓力也在倒逼制度不得不妥協,從而導致司法力量缺位。
韓半島未來人口研究院釋出的《2024人口報告》顯示,受低生育率影響,韓國勞動力人口在20年後將減少1000萬人左右。在這樣的背景下,娛樂產業作為年產值超100億美元的支柱產業,享有明顯的政策傾斜。而CJ
ENM等巨頭透過遊說團體,將偶像培訓納入“文化產業振興”的範疇,使其獲得與職業教育同等的稅收優惠。這麼一來,司法想要插手就更難了。
倫理還是利益?答案將決定韓流的下一個28年
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席捲韓國時,其外匯儲備一度僅剩39億美元,半導體巨頭三星電子負債率高達366%,國家信用評級跌至垃圾級。這場災難性的衝擊,迫使韓國在1998年開啟“文化立國”的戰略轉型,而如今韓流的全球影響力之廣,離不開韓國曆屆政府對“文化戰略”的堅持。


中國市場學會理事、經濟學教授張銳指出,韓流本身的出口盈利能力令人咋舌,僅一張Kpop專輯,2023年的出臺銷售額就達2.9億美元,而一部《太陽的後裔》電視劇,創造的外匯收益更是超過8.7億美元。
截至目前,韓流已成為僅次於汽車產業的韓國第二大出口創匯產業。在朝韓關係空前惡化、半導體產業鏈面臨中美博弈的背景下,Kpop早已成為韓國最安全的戰略資產。
然而,當9歲的女孩登上《Under15》的選秀舞臺時,這個用28年締造的Kpop帝國,同樣站在倫理與利益的十字路口。當“文化立國”變成“童年徵用”,韓國是否正在透支自己最寶貴的財富?答案或將決定韓流下一個28年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