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麗的科斯特群島(Koster Islands)位於瑞典西海岸,是瑞典陽光最充足的地方之一,每年吸引著近10萬名遊客前來觀光。這裡海風輕拂、風光秀麗,還盛產蝦、牡蠣、螃蟹等海鮮。
然而,即便是這樣美好的地方,也難逃生態危機。1988年5月,一種有毒藻類——多鱗金色藻(Chrysochromulina polylepis)突然爆發式繁殖,對當地海洋生物造成嚴重衝擊,廣泛分佈於北大西洋沿岸的岩石玉黍螺(Littorina saxatilis)就是其中一種。它們的數量驟然銳減,一些小島上的種群甚至直接滅絕。哪怕4年過去,有些地方依然難覓它們的蹤影。
1992年,瑞典哥德堡大學(University of Gothenburg)的海洋生態學家謝斯廷·約翰內松(Kerstin Johannesson)提出:能否將岩石玉黍螺重新引入那些它們已經滅絕的小島?就這樣,一項長達30年的生態實驗悄然開啟。
令人驚喜的是,除了恢復種群,這項實驗還揭示了一個更大的發現——演化可以快得驚人。短短幾十年,甚至在更短的時間內,岩石玉黍螺竟已發生肉眼可見的變化。這項研究成果近期發表於《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
海浪與螃蟹
岩石玉黍螺通常生活在兩種截然不同的環境中:一種是螃蟹密集的海岸,另一種是螃蟹稀少但海浪猛烈的迷你岩石小島。不同環境造就了不同的生存策略,棲息在這兩種環境中的岩石玉黍螺,也在體型、殼形、殼色甚至行為上展現出了明顯差異。
生活在螃蟹眾多區域的岩石玉黍螺,被稱為“螃蟹生態型”(Crab ecotype):它們體型較大,殼厚且堅固,殼口狹小而細長,殼面大多沒有圖案;而且為了躲避捕食者,它們的行為也更為謹慎。相反,生活在浪濤拍打區域的“海浪生態型”(Wave ecotype)則顯得輕巧許多:它們體型較小,殼薄、殼口寬大而圓,殼上常帶有獨特的色彩和圖案,行為也更大膽。在科斯特群島,這兩種生態型的岩石玉黍螺都存在,甚至可能在同一座小島上比鄰而居,或僅相隔幾百米的海域。

“螃蟹生態型”和“海浪生態型”岩石玉黍螺生活在不同的環境(圖片來源:原論文)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約翰內鬆開啟了她的實驗。她打算將“螃蟹生態型”的岩石玉黍螺引入一個原本屬於“海浪生態型”的棲息地。換句話說,她想看看,當一群原本適應螃蟹環境的玉黍螺,被放入強浪拍打的陌生環境中,會發生什麼?
1992年5月,約翰內松等人從螃蟹密集的海岸線上採集了大約700只“螃蟹生態型”的成年岩石玉黍螺。離這片海岸線僅320米處,有一塊僅約3平方米大的海中岩石小島,上面原本的玉黍螺種群也一直未能恢復。而這座小島距離最近一處仍棲息著“海浪生態型”玉黍螺的島嶼,也相隔了約160米。

圖A:科學家移植了“螃蟹生態型”岩石玉黍螺的海中岩石小島;圖B:科學家從採集“螃蟹生態型”玉黍螺的區域拍攝的海中岩石小島;圖C:科學家採集“螃蟹生態型”玉黍螺的區域距離海中岩石小島約320米,而小島距離最近一處仍棲息著“海浪生態型”玉黍螺的島嶼約160米;圖D:“螃蟹生態型”和“海浪生態型”玉黍螺樣本(圖片來源:原論文)
這座孤零零的小島成了實驗的現場。研究人員將那700只成年螺移植到島上,等他們一個月後再回來檢視時,發現只剩下了大約50只。當然,或許也有一些肉眼不可見的幼體已經被釋放到了小島上。從那以後,研究團隊開始不定期返回小島取樣。這些螺每年可繁殖一至兩代,因此30年下來,大約經歷了60代的演化過程。
令人驚訝的是,移植來的玉黍螺很快就顯現出了對新環境的適應性。研究人員表示,他們觀察到的大部分變化甚至在最初的3年內就完成了。而30年過後,小島上的岩石玉黍螺更是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它們變得更像“海浪生態型”:殼口更寬、殼體更薄更光滑,顏色也更加豐富,近一半螺殼上出現了紋路。如今,它們與附近島嶼上的“海浪生態型”種群幾乎難以區分。

除了外形上的顯著變化,這些岩石玉黍螺的基因組也發生了與研究人員預期一致的調整:它們的染色體中出現了許多在“海浪生態型”中更常見的基因倒位。研究人員指出,這些遺傳特徵並非憑空演化而來。畢竟,對於一個種群來說,如果個體數量有限、世代更替速度較慢,從頭演化出全新的適應性特徵通常需要很長時間,因為在短時間內很難積累足夠多的有益突變。
那為何這些玉黍螺能在短短幾十代內發生如此顯著的改變?研究人員認為,可能有兩方面因素。一方面,他們最初採集“螃蟹生態型”個體的區域,附近就分佈著大量“海浪生態型”種群。因此,基因流動可能早已悄然發生,導致這些“螃蟹生態型”個體也攜帶了一些與海浪適應相關的等位基因,只是比例較低。另一方面,附近其他島嶼上的“海浪生態型”個體也可能漂流至這座岩石小島,帶來了新的遺傳變異。
如今,這座曾經荒蕪的小島已重新被玉黍螺佔據,它們的種群數量增長至約1000只,成為了一個穩定而繁榮的新群體。這個實驗也為我們揭示了一個重要事實:在面對環境劇變時,物種的快速演化並非遙不可及,它可以在短短幾十代之內快速發生。
事實上,人類活動也在改變物種的演化程序。在《環球科學》的3月新刊中,《失速的演化列車》一文就向我們展示了各種人類驅動演化的案例。它帶領我們思考一個問題:人類改造地球的速度如此之快,留給這些生物的時間還夠嗎?

在《昆蟲的靜電世界》一文中,你將看到昆蟲和其他微小生物如何以我們無法察覺的方式,利用靜電完成移動、躲避捕食者或收集花粉等行為,以及演化在這一現象中扮演了何種角色。

而《AI文字暗藏水印》一文,則將帶領你瞭解科學家為有效識別AI深度偽造內容、遏制生成式AI濫用災難,正在用哪些方法開發隱藏在大語言模型輸出文字中的水印。

https://en.wikipedia.org/wiki/Koster_Islands
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adv.adp2102
https://ista.ac.at/en/news/evolution-in-real-time/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環球科學”。如需轉載,請在“環球科學”後臺回覆“轉載”,還可透過公眾號選單、傳送郵件到[email protected]與我們取得聯絡。相關內容禁止用於營銷宣傳。
-電商廣告-
《環球科學》2025年3月新刊
正在熱賣
戳圖片或閱讀原文
立即購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