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H ID:orange1230
前言:贛州似乎從來不是江西人旅遊首選目的地。畢竟江西旅遊資源豐富,名聲在外者眾多。廬山、三清山、武功山、龍虎山、景德鎮、婺源等都是人氣比贛州高的旅遊目的地。事實證明也是如此,五一假期在贛州期間看到粵、閩的車牌比比皆是,省內兄弟牌照寥寥無幾。話說回來,此次贛州行緣起某日檢視百度地圖中點亮城市,作為江西人省內就只剩下贛州從未踏足。於是起心動念,心動就要行動,在看過維基百科,小紅書,以及問過DeepSeek 之後就訂好行程酒店出發了。行程規劃:贛州有18個縣級政區,面積是南昌市的5.5倍,比海南省的面積都大,且多山。所以想五一假期跑完所有景點是不現實的。瞭解後發現贛州旅遊線路可以基本劃分成:紅色,綠色,古色。紅色線路集中在瑞金、于都、興國三地,適合愛國主義教育和了解蘇區及長征歷史;綠色路線可以選擇三百山國家森林公園、陽明山國家森林公園、南武當山,適合森林徒步和欣賞丹霞地貌;古色路線集中在贛州城區和龍南兩地,可以瞭解宋文化及客家文化。綜合考慮之下,也是隨大流的選擇了古色路線。day1:通天巖;day2:宋城;day3:龍南關西圍屋。器材:A7M3、FE28、Voigtlander35、FE55通天岩石窟通天巖離城區不遠,附近就是方特東方欲曉主題公園。不知是遊客都去了方特,這裡遊客反而不多。通天巖巖深谷邃,樹木參天,丹崖絕壁,石窟玲瓏,是一處發育較好的丹霞地貌景區,從唐代末年開始,這裡便開創為石窟寺,大量的古代摩崖造像和題刻均集中在景區東部的忘歸巖、觀心巖、龍虎巖、通天巖、翠微巖五處洞穴的洞窟與峭壁上,共計摩崖造像358尊,摩崖題刻128品,被譽為江南第一石窟,窟內石像生動,承載深厚文化內涵。
丹霞地貌在正午陽光照耀下呈現出來的奇幻光影與色彩變化才是絕色啊!
一座贛州城,半部宋代史贛州,是一座歷史悠久、文化積澱深厚的城市。贛州城設置於西漢高祖六年,是江西省設立最早的城市之一,距今已有2200多年的歷史。宋代的贛州城,經濟發達,文化昌盛,城市設施完善,儼然一座大都會。時至今日,贛州城依然儲存著宋代城市的基本格局,以及眾多的宋代文物古蹟,成為江西省儲存地面文物最為豐富的城市,被專家學者稱譽為是一座宋城博物館。八境臺、鬱孤臺、古浮橋、四賢坊、贛州古城牆、灶兒巷、贛州文廟、慈雲寺塔、魏家大院、宋潮不夜城、這些景點都比較集中,一天內步行可以把這些全部逛完。
今日行程是從魏家大院開啟的,魏家大院是贛州城內現存最大的清代客家居民建築群,整座建築用青磚建成,建築群是獨具特色的“九井十八廳”。是瞭解客家文化的絕佳之地。
離開魏家大院,走路 10 分鐘就來到贛州文廟。贛州文廟,現存建築為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重建。是江西省現存的形制等級最高、規模最大、儲存最完整的古代縣學校址。建築最大的特點是,採用了黃綠釉瓷瓦屋面,屋脊採用青花瓷,正脊正中為彩瓷寶頂。這種獨特的瓦面材料和色彩搭配,使得文廟在視覺上顯得格外華麗和莊重,與常見的琉璃瓦文廟形成鮮明對比。
慈雲寺塔位於文廟的東側,系慈雲寺附屬建築。慈雲塔始建於北宋天聖元年,它是一座典型的樓閣式塔,其結構特點是穿腹繞平座而上。舍利塔的塔身為青磚構築,平面為正六邊形,立面為九級,各層之間用磚疊澀出簷,外立面採用磚雕成樑柱和斗拱進行裝飾,塔頂部安裝有寶珠狀塔剎,塔高達49米。比較特別是塔位於一所小學內,似乎不對外開放。
同樣步行 10 多分鐘來到灶兒巷。灶兒巷靠近貢江建春門碼頭,是古贛州最繁華的地段。現存街區保留了清代以後贛州的建築風貌,其中有書院、賓館、店鋪、作坊、客棧、寺院、錢莊等。一路逛下來,特別短的一條小巷子,建築也較破敗,奇葩的是竟然有一家飯店的後廚排煙對著小巷,真不知是歡迎遊客來,還是趕遊客走。匆匆拍兩張就去古城牆了。
午飯後來到宋代城牆。宋代城牆,是我國至今儲存最為完好的北宋磚牆之一,因而贛州又被人稱為“宋城”。此處景點眾多,八境臺、鬱孤臺、古浮橋、宋潮不夜城都集中在這裡。古浮橋始建於宋朝,距今已有800年曆史了,是由100多隻小舟合併在一起連線起來的。五一橋上人山人海,我們沒上橋怕擠下去。
贛州古城牆,全國儲存最為完好的宋代磚城牆!始建於晉代。現儲存較完整的磚城牆,修建於北宋年間,城牆平均高7米,從東門經八境臺到西門長3.6千米。
古城牆還是贛州城的防洪利器,牆外洪水滔滔,城內安之若素。貼一張網上找到洪水的圖:
在城牆上一路行走到八境臺。八境臺上,贛州八景一覽無餘,故取名八境臺。在八境臺下,章江與貢江匯合成贛江。
辛棄疾的那句“鬱孤臺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讓鬱孤臺聲名遠揚。可惜去晚了,隔著欄杆拍一張。
宋潮不夜城,吃吃逛逛,比較普通了。和南昌的萬壽宮一樣,興趣不大,回到酒店休息。贛州之大體現在縣與縣之間特別遠,明日需要開 1 個半小時去龍南。
世界圍屋之都龍南市是中國唯一的“世界圍屋之都”,現存376座客家圍屋,佔贛南圍屋總數的70%以上。這些圍屋是客家文化的核心載體,融合了防禦、居住和宗族祭祀功能,展現了客家人從中原南遷後的智慧結晶。圍屋的雛形可追溯至唐宋時期,但成熟形態主要形成於明末清初,並在清代達到鼎盛。例如龍南的關西新圍建於清嘉慶至道光年間,燕翼圍則建於清順治年間。圍屋是客家民居的典型形式,集家、祠、堡功能於一體,具有強烈的防禦性。其外牆兼具承重與防衛功能,內部包含居住區、糧倉、水井等生活設施,四角設碉樓,牆體厚度可達1-2米,門設多重防護(如鐵皮門、閘門)。圍屋既是家族聚居的場所,也是亂世中的避難堡壘。
圍屋的藝術觀賞價值我認為不大,在江西有歷史的古村落是比較多的,之前也看過一些。而圍屋承載更多的是歷史和文化價值,透過圍屋這個載體,瞭解到當時的歷史背景,文化發展與融合。同時贛州也有獨特的陽明文化,比如通天巖、鬱孤臺都留下了王陽明講學的典故。而在南贛地區的剿匪事蹟,至今仍被人們所銘記。贛州之行短短數日,還是很有收穫。古老街巷、建築遺蹟、民俗風情都豐富了我對家鄉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