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觀市場丨一次對消費堵點的靶向施策——解讀《提振消費專項行動方案》

3月16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提振消費專項行動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方案》沿著消費能力和消費供給兩條主線,針對當前消費的堵點痛點進行靶向精準施策。
從提升消費能力來看,一是提高收入:透過就業支援計劃、以工代賑提升工資性收入;透過穩定樓市股市改善財產性收入;透過完善社會保障增加轉移性收入。二是減輕負擔:研究建立育兒補貼制度;提高部分學生資助補助力度;提高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和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財政補助標準。三是落實休假,嚴格落實帶薪年休假制度;四是定向補貼,加大消費品以舊換新支援力度。
從擴大優質消費供給來看,服務消費方面,針對服務消費潛在需求高、優質供給不足的特點,多措並舉增加優質服務消費供給。一是最佳化“一老一小”服務供給,釋放銀髮經濟潛力,減輕育兒負擔。二是擴大文體旅遊服務消費供給,支援旅遊景區等合理延長經營時間,最佳化營業性演出審批流程,推行“一次審批、全國巡演”。三是發展入境消費,有序擴大單方面免籤國家範圍,推出更多優質入境旅遊線路和服務。四是穩步推進服務業擴大開放,推動醫療健康、文化娛樂等優質生活性服務進口。
商品消費方面,一是推動二手商品流通試點建設,以創造和滿足不同收入人群的多樣化需求。二是最佳化購車搖號政策,《方案》提出:“分年限保障‘久搖不中’無車家庭購車需求。
新型消費方面,注重打造“國潮”消費品牌、支援“人工智慧+消費”、“低空經濟”等新型消費。消費品牌上,我國獨特的文化底蘊與品牌的融合將能夠創造更多的衍生消費,如動漫、遊戲、電競及其周邊衍生品等,同時亦可以開拓國際市場。新型消費上,聚焦“人工智慧+消費”等消費品或消費場景。一是智慧產品,進一步豐富如自動駕駛、智慧穿戴、超高畫質影片、腦機介面、機器人、增材製造等新技術新產品;二是發展低空消費,如低空旅遊、航空運動、消費級無人機等。
事件:
3月16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提振消費專項行動方案》(以下簡稱“《方案》”)。
點評:
《方案》沿著提升消費需求、擴大優質消費供給兩條主線,針對當前消費面臨的痛點靶向施策,對提振消費做出了全面、具體的部署。
一、提升消費需求
1.1 增收
截至2024年末,我國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速錄得5.3%,較2023年兩年複合增速進一步回落0.4個百分點,約相當於2019年增速水平的60%。《方案》提出“以增收減負提升消費能力”,直擊制約消費的堵點痛點。
第一,促進工資性收入合理增長。工資性收入是居民可支配收入最主要的來源,占人均可支配收入的56%左右,而提高工資性收入的直接抓手就是促進就業。2024年以來,消費者信心指數的就業預期較此前中樞回落,且回落幅度較收入預期更大,表明居民面臨的就業壓力所有上升,成為制約收入增長的重要因素。《方案》強調“結合形勢變化加大就業支援力度,促進重點群體就業”,透過穩就業來穩住居民佔比最高的收入來源。“以工代賑”是提高工資性收入的重要抓手。《方案》要求,“加大重點工程專案和中小型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領域以工代賑實施力度,擴大勞務報酬發放規模。”
第二,拓寬財產性收入渠道。一是穩住資產價格。受資產價格調整影響,2024年第三季度居民財產淨收入一度陷入負增長,為2014年有統計以來首次,是居民可支配收入的重要拖累項。對於股市,《方案》指出,“多措並舉穩住股市,加強戰略性力量儲備和穩市機制建設,加快打通商業保險資金、全國社會保障基金、基本養老保險基金、企(職)業年金基金等中長期資金入市堵點”。伴隨著中長期資金入市,股市財富效應逐步顯現,將推動居民財產性收入修復。
對於樓市,《方案》提出,“加力實施城中村和危舊房改造”“允許專項債券支援城市政府收購存量商品房用作保障性住房”“落實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有關稅收政策”“適時降低住房公積金貸款利率”“擴大住房公積金使用範圍,支援繳存人在提取公積金支付購房首付款的同時申請住房公積金個人住房貸款,加大租房提取支援力度,推進靈活就業人員繳存試點工作”。
二是拓寬農民財產性收入來源。《方案》提出“健全種糧農民收益保障機制和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機制,探索通過出租、入股、合作等方式盤活利用農戶合法擁有的住房”。2025年中央一號檔案《關於進一步深化農村改革 紮實推進農村全面振興的意見》,要求“依法維護進城落戶農民的土地承包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收益分配權,探索建立自願有償退出的辦法”,盤活利用農民住房將有助於促進農民增收。
第三,完善社會保障,增加轉移性收入。《方案》強調保障重點群體基本生活,加強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和分層分類救助幫扶。《安徽統計年鑑》曾披露不同收入水平居民的收支情況,2021年較2018-2019年水平,低收入群體(按收入水平五等分)的消費傾向降幅最為顯著。低收入群體的消費傾向更高,改善其收入將更直接地作用於消費。
1.2 減負
根據央行城鎮儲戶調查問卷,2020年以來,居民部門傾向於更多消費的比重有較大回落;相比之下,在教育和醫療保健的支出意願降幅有限,甚至一度逆勢上升。相比一般性消費支出,醫療、生育養育、教育支出具有較強的剛性。消費能力的修復,除了依靠增加居民收入外,減少居民剛性支出壓力,亦將提升居民消費的能力。
因此,《方案》提出:一是加大生育養育保障力度,研究建立育兒補貼制度;二是強化教育支撐,提高部分學生資助補助力度;三是提高醫療養老保障能力,提高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和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財政補助標準。以上舉措均有助於減少居民“後顧之憂”,降低剛性支出壓力,居民將可支配收入中更高比例用於可選消費。
1.3 休假
《方案》提出,“嚴格落實帶薪年休假制度…依法保障勞動者休息休假權益,不得違法延長勞動者工作時間”。日本於1987年將每年帶薪年假從6個工作日提高至10個工作日;且自1948年以來,分別於1985年、1995年、2005年、2014年增設1 天假期,將每年公共假期天數從9天增加至16天。1999年 9 月國務院將全民放假日期增加3天,當年社零增速止跌企穩,次年社零增速增加2.9個 百分點,較1999年同比增速提高4%。國內和海外經驗均顯示,假期增加有助於拓展新的消費場景,提升居民出遊和其他服務消費熱情。
1.4 定向補貼
加大消費品以舊換新支援力度。2025年用於支援消費品以舊換新的超長期特別國債額度提升至3000億元,較 2024 年翻倍;補貼商品範圍向其他家電擴容,並支援數碼產品購新;以舊換新政策加力擴圍體現了政府提振消費的決心和行動。根據我司測算[1],計算機、通訊裝置、家用器具、汽車等商品,由於上游生產製造和下游經銷過程中對於其他部門產品和服務的使用較多,具有較高的產出拉動效應。透過財政補貼的方式,定向增加對這些商品的需求,將對整體經濟產生更大的帶動效應,提振消費的同時,增加和改善就業。
二、擴大優質服務供給
2.1 服務消費
2023年以來,在央行問卷調查的七大支出方向中,“社交文化和娛樂”支出意願強勢上升,表明文娛等服務消費的潛在需求旺盛。與發達經濟體相比,我國居民的服務消費佔比有較大的提升空間。截至2022年,資料可得的20個OECD經濟體中,家庭部門消費支出中服務消費佔比均值為54.0%,同期我國居民服務消費佔比約在52%左右。此次《方案》提出了提振服務消費的幾大聚焦點。
第一,支援養老、托育、家政等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服務消費。一是圍繞養老、托育兩大消費場景,釋放內需潛力。如最佳化適老化改造、家裝電梯、老年助餐等助老服務,發展抗衰、銀髮旅遊等養老產業。二是完善餐飲、家政、社群服務設施等生活服務配套。
第二,演出經濟相關活動的審批流程最佳化是新提法,將有效釋放演出經濟消費需求。2023-2024年,我國演出市場經濟規模顯著攀升,兩年演出票房總收入均為500億元以上,一些熱門演出頻現“一票難求”的局面,可見演出消費的潛力需要進一步釋放。《方案》提出:“最佳化營業性演出、體育賽事和各類大型群眾性活動審批流程,安全可控提高可售(發)票數量,嚴格落實巡演專案首演地內容稽核負責制,推行‘一次審批、全國巡演’。”審批流程的最佳化將加大演出活動的供給,進而滿足更多消費者對於演唱會等演出活動的需求。
第三,發展入境消費,有序擴大單方面免籤國家範圍。《方案》提出:“有序擴大單方面免籤國家範圍,最佳化完善區域性入境免籤政策。……支援在具備條件的城市口岸開設免稅店。”據統計局披露,2024年,我國入境遊客13190萬人次,增長60.8%;入境遊客總花費942億美元,增長77.8%。透過免簽入境外國人2012萬人次,增長112.3%。擴大免籤國家範圍意味著未來或將吸引更多地外國遊客入境旅遊,同時也能帶動免稅品相關消費。
第四,擴大服務業對外開放,有望增加醫療、文娛等服務消費多樣化品類,如“網際網路+醫療”服務,提升高質量供給水平。《方案》提出:“擴大電信、醫療、教育等領域開放試點。……推動將露營、民宿、物業服務、‘網際網路+醫療’等服務消費條目納入鼓勵外商投資產業目錄。”
2.2 商品消費
商品消費方面,實施大宗消費更新升級行動,其中,二手商品流通試點建設、汽車後市場消費、保障“久搖不中”需求等方面均值得關注。
第一,推動二手商品流通試點建設,將進一步增加商品供給的多樣性,以創造和滿足不同收入人群的多樣化需求。2024年12月20日,商務部等5部門釋出《關於組織開展二手商品流通試點工作的通知》(商辦流通函〔2024〕474號),提出“重點圍繞二手手機、服裝、傢俱等開展試點工作,利用3年時間,形成一批可借鑑、可複製、可推廣的二手商品流通典型案例。到2027年,二手商品流通政策體系進一步完善,二手商品交易市場和經營企業專業化、標準化、特色化、品牌化運營水平進一步提高,二手商品交易平臺發展更加規範”。同時,《方案》提出:“持續落實二手車銷售‘反向開票’、異地交易登記等便利化措施。”
第二,搖號政策的最佳化是新提法,更多家庭的用車需求有望得到滿足。《方案》提出:“推動汽車等消費由購買管理向使用管理轉變,分年限保障‘久搖不中’無車家庭購車需求。” 
第三,新型消費方面,注重打造“國潮”消費品牌、支援“人工智慧+消費”、“低空經濟”等新型消費。消費品牌上,當前,“國潮”品牌的消費需求日趨上升,對於傳統文化的關注度亦日趨上升。我國獨特的文化底蘊與品牌的融合將能夠創造更多地衍生消費,同時亦可以開拓國際市場。《方案》提出:“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產品設計,支援開發原創智慧財產權(IP)品牌,促進動漫、遊戲、電競及其周邊衍生品等消費。”新型消費上,聚焦“人工智慧+消費”等消費品或消費場景。一方面,智慧產品需求不斷增長,需要進一步豐富如自動駕駛、智慧穿戴、超高畫質影片、腦機介面、機器人、增材製造等新技術新產品。另一方面,發展低空消費,如低空旅遊、航空運動、消費級無人機等。部分地區對於低空經濟產業規模提出了短期目標,如北京提出“力爭透過三年時間,……產業規模達到1000億元”[2];廣東提出“到2026年,規模超過3000億元”[3]等。
注:
[1]詳見我司2025年1月報告《消費補貼怎麼出臺更有效》。
[2]資料來源:北京市人民政府,《北京市促進低空經濟產業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2024-2027年)》(京經信發〔2024〕54號)(20240930)【20250317】,https://www.beijing.gov.cn/zhengce/zhengcefagui/202409/t20240930_3910685.html
[3]資料來源:廣東省人民政府,《廣東省推動低空經濟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2024—2026年)》(粵府辦〔2024〕6號)(20240522)【20250317】,https://www.gd.gov.cn/zzzq/zxzc/content/post_4427815.html
點選圖片購買 “興業研究系列叢書”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