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屆奧運又摔了,但她更開心了
這屆奧運會,女子體操的看臺上擠滿了湯姆·克魯斯、Lady Gaga、威廉姆斯等一終明星。而把觀眾席變成met gala紅毯的,是場上的傳奇運動員,西蒙尼·拜爾斯。
站在目光焦點的她,在等待比賽的過程中顯得十足鬆弛,甚至打了個哈欠,但一上場就立即像換了一個人,充滿爆發力和力量感的動作贏得全場起立喝彩。
第一位在所有專案上都獲得世界獎牌的美國女子體操運動員,目前體操世錦賽上獲得金牌數最多的運動員……過去13年的體育生涯裡,拜爾斯已經創造並又親自重新整理了若干紀錄,而這次奧運後,她成為了有史以來獲得獎牌數最多的體操運動員。
在她的脖子上,閃耀著一顆鑲滿寶石的山羊掛墜,寓意著有史以來最偉大的運動員(GOAT, Greatest of All Times)。曾經,當拜爾斯在三年前的奧運會上選擇退賽時,這樣的盛譽被討厭她的人拿來大做文章。而如今,她再次驕傲地戴上了它,讓所有人心服口服。
這不僅僅是因為作為運動員的她,一個人扛著女子競技體操這項運動向前邁進了一大步,更因為在體育館之外的複雜世界裡,她也將自己的那份力量傳遞給了更多的人。
她希望,在結束職業生涯後,人們會記住的,不僅僅是她贏得的獎牌。
一
力量感,怎麼不能是美
2013年的世界體操錦標賽上,美國選手西蒙尼·拜爾斯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她身材健壯、身高只有1米42,站在高出她半個頭的隊友中間,格外醒目。
投向她的目光並不都是友好的。不少聲音諷刺她“壯得不像體操選手”,只是因為她放不進大眾期待中女性體操選手形象的模子:體型纖細,線條柔美,金黃柔順的直髮服帖地束在腦後。教練們會說這是為了更好的表現,觀眾們則認為這樣才足夠美、足夠有觀賞性。
但這次賽事,也是唯一的一次,她在賽前不被看好。
預選賽中,16歲的拜爾斯獲得了女子全能和所有單項的決賽資格。最終,除了金銀銅牌各有收穫,拜爾斯還獲得了一個有自己命名的動作。在自由體操的比賽中,她完美地完成了一個前人從未做過的高難度動作。賽後的慢鏡頭回放中,因為跳得很高,再加上動作有力,她甚至給人一種在空中等待落地的感覺。
這成了拜爾斯的招牌動作,而拜爾斯也成為了“力量感”的代名詞。

世錦賽中,拜爾斯和隊友的合影
其實早在這次世錦賽首秀之前,拜爾斯的表現就已經在美國國內掀起了一波轟動。15歲那年,她完成的體操難度等級,已經足以參加倫敦奧運會。最終沒能成行,只是因為她的年齡還沒達到參賽標準。
在拜爾斯6歲那年,一次偶然的機會讓她被體操教練發掘,而她也很快地愛上了這項運動。在體操訓練中,拜爾斯極度專注,只有到了上學的年紀,才在學校表現出注意力分散,這才確診ADHD。
後來的訓練中,拜爾斯顯露出了無法被教授的天賦:在空中翻騰旋轉時,她可以完全掌握自己在空中所處的位置,因此能夠身體筆直,以腳先落地——就像貓一樣。
到了18歲那年,她已經在世錦賽上獲得了10 枚金牌,成為了體操世錦賽開辦以來金牌數最多的女子選手。2016年首次參加奧運會,她又打破了“世錦賽冠軍拿不到奧運金牌"的魔咒,在奧運會上拿到了四枚金牌。

2014年的體操世錦賽上,拜爾斯被一隻從花束裡躥出來的蜜蜂嚇得跳下冠軍領獎臺,四處逃竄
那時,不少人會以“應該被分到男子組”“能做出與男人媲美的動作”來表達對她的欣賞。但拜爾斯並不喜歡這樣的說法。有記者稱讚她是“下一個博爾特或者菲爾普斯”,她當即否認並且反駁到:“我就是第一個拜爾斯。”
即便是這樣的天才型選手,作為一個女性,拜爾斯也免不了被詬病外貌。奧運首秀奪金,美國網際網路討論的話題是她的頭髮“亂糟糟的”;直到今天,還有人諷刺她的體操“只有力量沒有美感”。
但肉眼可見的是,在體操場上,出現了越來越多健壯的女孩。國際體操聯合會的難度等級都為了拜爾斯又增加了一個字母,很多國家的體操隊都因此調整了訓練方式,更加重視力量訓練。
過去,相比於臨近30歲才退役的男選手,女性體操運動員因為追求小體重而輕力量,更容易遭遇傷病,往往20多歲就走向了職業生涯的終點。而如今,重視力量的訓練,則讓她們的職業生命,有了延長的可能。
即便是不喜歡她的人,也無法否認,她已經拓寬了女子體操的邊界。
作為一個“改變體操史的傳奇人物”,拜爾斯的起步其實是很晚的。大多數體操運動員三四歲開始訓練,而那個年紀的拜爾斯,正身處一片混亂中,連生存都是問題。生父早早拋棄家庭,生母酗酒、吸毒,每天都跑到街上喂貓,卻讓家裡的孩子們餓著肚子四處尋覓食物。
直到拜爾斯3歲那年,生母被福利機構剝奪了撫養權。自此,拜爾斯開始在寄宿家庭輾轉漂泊,直到三年後,她和妹妹被祖父和繼祖母收養。
兩位老人,給了她極大的愛與支援。很快,拜爾斯開始改稱他們為爸爸媽媽。每一場大大小小的比賽,他們幾乎都不會缺席。賽前,媽媽總會幫她梳好頭髮——即便拜爾斯成年之後也是如此。對她們來說,這是一種“不需要多說”的聯結時刻。

拜爾斯童年時和媽媽的合影
為了能讓年少時的拜爾斯不離開原來的學校和朋友,也不耽誤訓練,父母還專門在家附近建起了一座體操訓練館,還聘用了拜爾斯從小到大的私人教練作為總教練。
也許正是因為在愛裡成長,拜爾斯雖然強大,卻並不張狂。她曾在一次採訪中表示,自己從來沒有很強的好勝心。在落寞的時刻,她也確實讓世界看到了她的眼裡沒有輸贏。
2021年東京奧運會上,中國選手管晨辰完美髮揮奪冠,拜爾斯和隊友一直在一旁鼓掌。等到管晨辰和隊友慶祝完後,拜爾斯走上前去,張開雙臂,給了她一個深深的擁抱。
那一刻,人們透過競技的得失紛擾,看到了體育最純粹的樣子。
二
只愛勝者的人們,不原諒她
在擁抱對手的美談之餘,東京奧運會,可以稱得上是拜爾斯生命中最重要的節點之一。在這場因為疫情而推遲了一年的奧運會上,她史無前例地跌倒了。
跳馬比賽當天,明晃晃的燈光照著空無一人的觀眾席。第一次嘗試,拜爾斯理應完成900度的旋轉,但動作只完成了一半多,她就略顯狼狽地落地,並且重重地向前邁出了一步。
人們沒有看到她露出自己標誌性的明媚笑容,只見她面色緊張地連聲對教練說:“我沒事。”隨後,站在隊友和教練的中間,她宣佈退賽,缺席了後面的另外四個單項比賽。
在這次奧運前,拜爾斯身上承載著巨大的期望。人人都認為她一定會贏,唯一的懸念只是她會怎樣贏。面對這前所未有的失利,人人都想知道,拜爾斯究竟怎麼了?

在她失誤時,解說困惑地丟擲一句“這輩子從沒見過她這樣”,而在傳達退賽決定後,又因為震驚連說了兩遍“說不出話
賽後十二小時後的採訪中,拜爾斯在鏡頭前哭泣著確認了這在她眼裡最恐怖的事實:她遭遇了所謂的“空中失感”——大腦以為身體旋轉了三週半,但身體實際上可能旋轉了兩週。對於體操這項高危運動來說,一旦運動員無法掌控自己在空中的姿態,那麼落地時就隨時都可能折斷自己的脖子。
對拜爾斯而言,她當時感覺到的就是一片寂靜,“就好像自己聾了一樣”。她不知道自己出了什麼問題,唯一能夠確定就是失去了對身體的掌控。曾經她也頂著腳傷和腎結石的疼痛堅持比賽,但這次,她在困惑和恐懼之中,壓抑住了逃離體育館的衝動,接著迅速冷靜地做出了判斷:“我不能做蠢事,我沒法再繼續了。”
為一個夢想努力五年,然後放棄,這不是一個容易的選擇。她痛哭著問到:“什麼時候都有可能發生,為什麼是在奧運會上?”
身體遭遇的傷病會因肉眼可見而喚起同情,然而心理上的傷口往往卻會被視作“藉口”。社交媒體上,人們發出“史上最佳退賽了”的嘲笑。開啟電視,評論員乃至公眾人物都開始指責她是“懦夫”,說她拋棄隊友。還有很多人質問她:“為什麼不能像凱瑞一樣迎難而上?”
而這所謂的“迎難而上”,有著相當高昂的代價。
1996年的奧運會的女子團體專案中,凱瑞·斯特魯格在第一次跳馬時腳踝受傷。在看臺上四萬觀眾的呼聲中,教練一遍遍大喊著“你能行”,凱瑞只得一瘸一拐地再次站上了跑道起點。再次落地時,她只能單腳站立著致意,之後便痛苦地跪倒在地,然後艱難地從墊子上爬了下來。

人們後來才知道,凱瑞其實一直在帶著很嚴重的傷病比賽
這一跳,讓美國隊取得了團體專案的冠軍。教練抱著她站上了領獎臺,並繞場一週,接受觀眾的喝彩。
凱瑞雖然在配合地揮手,卻臉色蒼白,擠不出一絲笑容。她撕裂了兩條韌帶,錯過了這屆奧運後來的兩場單項比賽。而在後來,被萬人追捧成國民英雄的同時,她的體操水平難再回到受傷之前,職業生涯在18歲那年早早走向了終結。
這份所謂可貴的堅持,或許只是因為凱瑞沒有其他選擇。
在拜爾斯退賽後不久,被拿來當正面例子的凱瑞立即公開表示了對她的支援。但那些只愛勝者的人們,還是不肯放過拜爾斯。
美國公眾和體育界長久以來的普遍認知,就是要贏,要不惜一切代價地去贏。曾有運動員出言譏諷道:“我們這個國家只喜歡勝者。”潛臺詞是,國家利益面前沒有個人的空間,運動員的健康都可以被壓榨殆盡,而體操尤甚。
這一切都開始於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前後。那時,羅馬尼亞教練夫婦貝拉·卡羅利和瑪莎·卡羅利開始訓練未成年人參加比賽,並且在國際上取得優異的成績。自那時起,全世界的女子體操幾乎都開始追求更小的年紀、更嚴酷的訓練,並引以為榮。
後來,這對夫婦把這股風氣親自帶到了美國。在運動員們的回憶中,在被稱作卡羅利牧場的訓練館裡,對身體和精神的控制被包裝成了通往奧運會領獎臺的必經之路。即便手掌磨傷、露出骨頭,訓練也不能停。不管有多努力,哪怕取得了一定的成績,教練也總會說“還不夠好”。
漸漸地,對這些未成年的小女孩來說,艱苦訓練和虐待的邊界被模糊了。

家長們不被允許進入訓練館,也被要求絕對信任教練和體操協會
“豬”“牛”是她們最常聽到的羞辱,而開始青春期發育後,她們還會因為身高生長而被辱罵是“公寓大樓”。
體重成了控制的重點,即使只增加了三百克,也少不了一頓責罵。曾有運動員因為生病輕了5斤,回來訓練後,教練卻說:“你得想辦法讓這5斤不漲回來。”
至於想什麼辦法,教練並不關心,至少女孩們的飲食完全處在他們的嚴格監控下。她們只能吃定量配給的食物。人們或許很難想象,體操隊裡的很多運動員都有營養不良的問題,而曾經的奧運會獎牌得主,會在比賽期間至少有四天晚上“因為餓而哭著睡著”,甚至感覺自己快要餓死。
而被稱作是天才的拜爾斯,也沒能逃過這般對待。12歲起進入國家體操館訓練,她常常在飢餓的驅使下,半夜摸進食堂尋找食物,重複童年時的噩夢。
苛求完美的教練,也沒有放過她的每一次失誤。一次訓練中,拜爾斯在跳馬落地時不小心移動了一小步,立即被教練貶低成“毫無價值”。而到了里約奧運會,拜爾斯在拿到四枚金牌後僅僅在平衡木決賽中失誤,最終獲得了銅牌,卻當即遭到了教練的斥責。
在很多年後的採訪中,她說自己其實拿了銅牌也非常高興,但教練和觀眾的表情,都讓她只敢自己偷偷開心。
在卡羅利牧場,那些不苟言笑的成人將這樣一個想法種進了女孩們的腦海裡:被虐待、打壓和控制是成功的必要因素,你所經歷的一切,都是正常的。
這樣的環境,讓有心之人開始趁虛而入。
三
她的朋友,同樣有力
過去,對在卡羅利牧場受訓的女孩們來說,隊醫拉里·納薩爾是“唯一友善的成年人”。他會向女孩們調侃殘酷的教練是“魔鬼”,會偷偷給她們零食和糖果。只是在為女孩們檢查身體時,他總會有些古怪的行為。
曾有一個女孩問另一個年長一點的女孩:隊醫的行為是正常的嗎?
她得到的,是肯定的回答:“他也是這樣對我的。”
2016年,一系列報道透過對幾位退役運動員的採訪,揭露了納薩爾的面目:為國家隊工作的二十九年間,這名隊醫在假意關心獲取女孩們的信任後,會打著檢查或是治療的幌子對她們實施性侵。
這則新聞迅速佔據了美國各大媒體的頭條,報社每天都能接到受害者打來的電話。直到2020年,已經有超過500名倖存者站出來指證納薩爾,其中很多人在遭受侵犯時,都還是未成年人。
體操運動員的訓練年齡普遍偏低,而很多女孩為了專注體操放棄了去學校接受教育。能夠交流的朋友,只有一同接受訓練的隊友。直到成年、退役後的很多年,她們才能意識到,自己經歷的一切是虐待和侵犯,才知道自己應該去報警。
拜爾斯也是如此。當在電視上看到了相關的報道後,她才終於意識到了自己曾經經歷了什麼。哭泣過後,她非常堅定地告訴自己,那不是自己的錯。並且,她決定站出來。

一次庭審上,125名受害者勇敢地公開身份並當面指證納薩爾
2018年,拜爾斯在推特上公開承認自己是隊醫性侵案的倖存者,對於不得不回到卡羅利牧場為下屆奧運會做準備,她感到十分恐懼。
在拜爾斯推文發出的三天後,體操協會宣佈中止了與卡羅利牧場的合作,幾周後,卡羅利牧場正式關停。相比之下,在她之前發聲的前奧運選手們都沒能得到美國體操協會的一絲回應。
然而這或許是拜爾斯第一次意識到了,她說出的話落入公共場域,就像她的體操動作一樣有力。而關於這起事件,她想要說的遠遠不止於此。
在事件曝光的一年多以前,就已經有運動員家屬提起了投訴。但是體操協會拖延了五週才將此事報告給FBI,後者也並沒有跟進調查。這段時間裡,隊醫納薩爾在工作中又猥褻了數十名女孩,而作為受害者一方的運動員,卻因舉報而受到了體操協會的針對,失去了應有的奧運參賽資格。

一直以來,體操協會對運動員的奧運參賽資格,有著近乎一票否決的權力
事實上,基於權力系統的侵犯已經在美國體操界盤踞多年,虐待正是使其滋生的土壤。2006 年的資料顯示,過去十幾年間,有54 名教練因實施性侵被投訴到國家體操協會,其中有二十多人即便獲罪了,也被協會默許繼續擔任教練。
“不要亂說,不要鬧大。”國家體操協會面對運動員的舉報,只會悄悄把事情壓下來,然後用禁賽等手段恐嚇她們。如果有人對虐待式的訓練感到擔憂,協會主席就會評價對方“好像瘋了”。
作為商業化形式運作的組織,只要運動員一直在贏,只要體操不和任何負面訊息掛鉤,那麼美國國家體操協會就能一直賺錢——儘管協會的主要職責,是保護運動員。

在 2019 年的採訪中,當被問到還要代表體操協會參賽是什麼感受,拜爾斯哭了出來:“你們的工作真的就是如此,但你們卻無法保護我們!”
等到被起訴、被關停乃至面臨破產危機後,體操協會終於發表宣告,會在東京奧運會之前儘快給出一個答案。然而他們給出的第一份和解方案,不僅賠償金額相對較少,也沒有披露哪些人對納薩爾的行為知情不報,甚至還提出免除美國體操協會一系列官員的相關責任。
這一份毫無誠意的提案引起了眾怒。到了這個時候,體操協會也沒有考慮保護身處弱勢的運動員。所謂儘快解決,也不過是不想錯過奧運會這個挽回贊助商、大賺一筆的時機。
“難道他們不想知道這一切是怎麼發生的,是誰讓這一切發生的,以便不再發生嗎?難道人們不應該被追究責任嗎?”在推特上,拜爾斯發出了憤怒的質問。東京奧運會落幕的一個月後,她又出現在了美國參議院舉行的聽證會上。
此時,拜爾斯是所有幸存者中唯一仍在參賽的運動員。未來會不會因此遭到為難、葬送自己的奧運夢想?如果沒能得到合理的調查和解決,要怎麼容忍繼續代表這個腐敗的組織去往國際賽場?眼下深陷退賽的輿論漩渦,那些討厭她的人還會說出什麼樣的話?
答案未知,但她還是勇敢地做出了一番鏗鏘有力的發言。
“我現在站出來,是為了不再讓更多的小女孩忍受我、坐在這裡的運動員和其她無數人經歷過的痛苦。”儘管在質證過程中幾度哽咽失聲,她清晰且堅定地指出了美國體操協會、美國奧委會和FBI這三方的失職也不容忽視。

聽證會上的拜爾斯
最終,美國奧委會和國家體操協會承認了自己的直接責任。這無疑是一場勝利,但卻沒有終結這一系列事件帶給拜爾斯的痛苦。
東京奧運會退賽後,心理醫生告訴拜爾斯,她經歷的空中失感是一種應激反應。備戰奧運期間,姑姑離世、公眾施壓,體操協會的瀆職遲遲未得到處理。奧運會推遲了一年,隔離加倍了內耗,她受傷的歸屬感也又懸了一年。種種因素的疊加,讓那些她以為自己已經壓在心底的創傷,在壓力之下徹底爆發。
曾經不管世界如何變化,不管感受如何,從站上體操場上的那一刻開始她總是無比快樂。而現在,失去了對身體的掌控,體操不再是她生命中最穩定的錨點,她也難再抵禦輿論喧囂。
這次跌倒,讓她一度以為自己的職業生涯,到此為止。
四
走得更遠的小烏龜
東京奧運,是爸爸媽媽唯一一次沒有出現在拜爾斯的比賽現場。
而當電視機前的媽媽接到拜爾斯從東京打來的電話時,沒有說“再堅持一下”這樣的話,而是立刻告訴她:“我不希望你狀態不好還硬撐,你不要因此傷到自己。”
人們都叫拜爾斯是“山羊”,媽媽給了她另一個綽號,“小烏龜”。因為她希望,拜爾斯可以按照自己的節奏朝著自己的方向前進,即使慢一點,也沒有關係。
來自家人的愛與支援,或許就是拜爾斯能夠在奧運會中果斷停下的底氣,也同樣給了她走出陰影的勇氣。
一年多後,國家隊的女孩們驚喜地發現,拜爾斯又回到了體操館。

每個人都想打敗她,這對拜爾斯來說,是動力也是壓力
然而站到墊子上的那一刻,拜爾斯第一次感到了憎惡。恐懼纏著她,周圍人的目光更給了她很大壓力。每次訓練,晚輩們都會在休息時紛紛圍上來,訴說對拜爾斯的崇拜,這讓她更加痛苦。
她相信,所有人都期待看到以前那個自信愛笑的她,因此在訓練中崩潰時,她會跑到體育館外,然後再大聲哭出來。
之所以堅持,是因為她骨子裡的不服輸。她不允許恐懼奪走她身上最後一樣東西,於是把“and still I rise”(我仍將奮起)紋在了鎖骨上,然後從零開始,重建對自己的信任。
這一次,拜爾斯終於有了對手——她自己。
訓練館裡,那些晚輩們也總會說,希望第二天還能再見到她,這也給了拜爾斯做好榜樣的動力。
但她從沒被期待和崇拜架在神壇上,而是從來都能自然而真誠地展現自己的脆弱。一位隊友為了安慰拜爾斯,時常和她交流空中失感的共同經歷。後來她說,這對她來說也“是一種安慰”,因為談話間,拜爾斯從來沒有掩飾自己也會遭遇問題的事實。

這屆奧運會上,拜爾斯和隊友們的合影
這種示弱,是因為從最開始她就意識到,自己遭受的心理問題,是全體運動員都在面臨的困境。用拜爾斯隊友的話來說,人們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都忘記了這樣一個簡單的事實:“運動員也是人。”
在東京賽後的採訪中,被問起給年輕運動員的建議,拜爾斯的回答是把心理健康放在第一位:“因為如果你不這樣做,那麼你就不會享受運動,也不會取得你想要的成功。”
這番言論可以預見地招致了更猛烈的輿論抨擊,但此後與空中失感漫長的鬥爭中,拜爾斯也沒有放棄呼籲關注運動員的心理健康。
她曾向全體運動員喊話:“我每一步都會和你們在一起,我們一起把問題想明白。”雖然她不想當意見領袖,但處在萬眾目光的焦點,說出的話句句擲地有聲,她明白,自己的力量所能做到、應該做到的,不止於挑戰體操技術的極限。
直到這屆奧運會,拜爾斯在賽後採訪中仍頻繁提及運動員身心健康的重要性,也對自己在看心理醫生這件事情十分坦然。
改變已經在悄悄發生。2021年,時代週刊選擇了拜爾斯作為年度運動員,因為她“激發了一場早就該進行的全球心理健康對話”。第二年的北京冬奧會上,美國隊增加了不少心理醫生,其中一位表示,這是為了彌補在東京奧運會上犯的錯。而這屆奧運會,美國隊還特意配備了一位特別的心理醫生——一隻金毛治療犬。
拜爾斯最終也成功打贏了這場與自己的戰役。到了2023年,她出現在了一項國內的賽事上,並在跳馬中完成了一個高難動作——這正是她在此前東京奧運會中沒能完成的動作。隨後的世錦賽上,她在這個動作的基礎上又加了一週半,由此獲得了第五個自命名動作。

巧合的是,這場拜爾斯“重回職業巔峰”的世錦賽,與她十年前的世錦賽首秀在同一個場館舉行
人們驚訝於她的成長,有評論認為她即便就此退役,“也會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運動員”。但拜爾斯並不滿足,她知道自己需要“把那個力量找回來”。
今年,她還創造了一個特別的紀錄:美國隊72年來,參加奧運會年齡最大的體操運動員。
“又要退賽”“坐等她輸”的聲音傳到耳邊,拜爾斯在小扇子一樣的睫毛下翻著白眼回擊:“這話我都聽了三年了”。
過去的三年裡,她意識到當成功持續了太久,反而會有人開始期待看到她跌下神壇。於是她能夠大方地笑著說出:“這次迴歸,我只為了自己。”
這不是為了抵禦惡評的自我欺騙——她已經不再是那個得了銅牌就不敢開心的小女孩了。如今,她把自己從成績、國家榮耀和沉重的過去中解放了出來。

拜爾斯多次選用泰勒·斯威夫特的歌曲作為自由操的背景音樂,兩個女孩的成長故事形成了隔空呼應
這屆奧運會,拜爾斯收穫了三金一銀,而在平衡木比賽中因失誤而只位列第五,這並沒有影響她的心情。
在最後一個專案自由操中,拜爾斯以微弱的劣勢取得亞軍,隊友位列季軍。頒獎時,兩人按之前私下商量好的那樣,擺出了單膝跪地的動作,為來自巴西的冠軍“加冕”。

領獎臺上,三個黑皮膚的女孩都笑得很開心
拜爾斯又重新開始享受體操了,對她來說,這才是最重要的。
而現在,當被問起下屆奧運,那時31歲的她是否還會參加時,她先丟擲一句“永遠別說不”,但最後又笑著說:“不過我確實越來越老了。”而後又輕聲補充道,自己已經為體操犧牲了太多。
她從不需要為自己設定上限,而是要掙扎著打破那個以體操為唯一中心的圓形軌道,然後像一隻小烏龜一樣,堅定前行。
時間回撥到2008年北京奧運前的幾個月,11歲的拜爾斯在日記中對自己許下了承諾:“我想盡我所能走得更遠。”
而現在,不管是在體操,還是在體操場館外的複雜世界,她都沒有辜負對自己的承諾。
參考資料 —————————–
[1]Athlete A. (2020). Netflix
[2]Simone Biles blasts USA Gymnastics’ settlement proposal; Aly Raisman assails ‘massive cover up’. (2020). The Washington Post
[3]Simone Biles complete opening statement. (2022). C-SPAN
[4]Simone Biles: 'I blame system that enabled Larry Nassar abuse'. (2021). BBC
[5]Simone Biles: Going for Gold. (2021). Charlotte Browne
[6]Simone Biles Moves Named Olympic Gymnastics Skills. (2024). The Washington Post
[7]Simone Biles reveals she was ‘forced to steal food from gym cafeteria after being [8]underfed by coaches’. (2021). Independent
[9]Simone Biles: Rising. (2024). Netflix
[10]Simone Biles Talks About Her Biological Mother, Going 'Hungry' as a Child Before Adoption. (2021). People
[11]On 60 Minutes, former gymnasts allege sexual abuse. (2017). CBS News
[12]To Become the GOAT, Simone Biles First Had to Be a Turtle. (2024). The New York Times
[13]USA Gymnastics' Culture of Abuse Runs Far Deeper Than Larry Nassar. (2020). Insidehook
[14]World Gymnastics: American Simone Biles wins all-around gold. (2013). BBC.
[15]世界心理健康日:美國代表團心理專家彼得·哈貝爾暢談運動員心理. (2021). Olympic Channel
作者 Yashin | 內容編輯 百憂解 | 微信編輯 孫雨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