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砍到自己身上時,馬斯克知道疼了

文 |  北方朔風
最近,馬斯克和特朗普的關係看起來似乎不太妙。雖然對於中國網友來說這樣的結果不難預見,但上任才三個月事情就變成這樣也確實太快了點。
如果說關稅戰上的意見相左屬於馬斯克這個精英資本家無論從觀念還是利益上都和MAGA尿不到一上壼裡,那最近馬斯克對NASA預算案中大量關於氣象和深空探測有關的專案被砍表達遺憾這事,實際上鍋還是他自己弄出來的。

不搞核聚變還想太空殖民?
先說清楚一個問題。雖然在馬斯克徹底投向特朗普之前,大洋兩岸都有不少人把他當成科技巨人甚至人類的希望,但他終究是資本家不是科學家。比起懂王團隊的其他人,馬斯克在科技方面肯定是更懂,但也只能說半懂不懂,在很多領域也屬於經常口嗨反智大放厥詞那種。這種這種網紅科技意見領袖經濟,在當下也屬於矽谷的標配。
更大的問題在於,像馬斯克在科技領域口嗨,很多時候出發點不是基於對科學的單純看法,而是從資本盈利的立場出發。
典型的比如前陣馬斯克說不需要可控核聚變。這不是他第一次表達這種觀點,之前就多次發表過批評可控核聚變的的言論,認為不如鋪上更多的太陽能電池板。
乍一看這種觀點相當有道理。可控核聚變並不代表著無窮無盡的能源,氚是珍稀的同位素,而月球上的氦三實際上沒什麼開採價值;而直接用氫的那種聚變,人類能不能搞出來實在是很難說;雖然可控核聚變技術這些年有了不少的提升,不再是什麼永遠的五十年,但是依然需要很多時間,人工智慧和高溫超導體的應用對可控核聚變的控制有很大幫助,但它們都不是萬能的。
然後是關鍵的成本和價效比問題。這些年傳統核裂變發電站的建設進度受到影響,除了發達國家工程能力的下降以及福島核事故帶來的惡劣負面影響之外,很關鍵的因素在於清潔能源成本下降的速度。遠超當年的想象。瀏覽一些較早的能源規劃我們就不難發現,雖然這些估計都考慮到了風電和太陽能的影響,但是都沒有估計到清潔能源成本下降和推廣規模如此誇張。
所以核電這種對成本十分敏感的專案在商業上就失去了競爭力,美國現在各路科創企業都在規劃小型反應堆來避免成本超支。但是從目前的預算來說,恐怕要事與願違。而比核裂變電站更不成熟的核聚變電站,未來可能會面對更加廉價的清潔能源競爭,這個挑戰確實不是一星半點兒。對那些搞商業核聚變的企業來說,可能需要對未來做更多的準備,需要更長的時間才能賺到錢。
問題是對一個GDP全球第一的國家來說,這種事情能只從成本上考慮嗎?
清潔能源受時間天氣的影響巨大,想要穩定供電,需要大型電網,儲能裝置,還要調峰用的大型電站。尤其對火電嚴重退化的歐美國家,核電對整體電力安全有很重要的作用。這也是可控核聚變在未來的意義之一,可控核聚變確實不是無限能源的神器,就算搞出來之後成本在長期也未必有優勢,但是對於人類整體的能源利用來說,是很關鍵的一步。
更不用說人類想大規模進行太空探索的話,可控核聚變仍然是人類技能能力內最可行的提供電力和推力的能源選擇。從長遠上說掌握一種新的能源利用方式是歷史的必然。
只是這個長遠對於諸位資本家來說,又有什麼意義呢?能改善季度和年度的財報嗎?不賺錢不就是應該砍掉嗎?考慮到當下企業的執行模式,我們不得不意識到一個事實,雖然當下大企業越來越多承擔了科學研究的任務,但是依然有很多更長期的科研專案是不能以企業模式來執行的。
一個連核聚變都不支援的人,竟然會有很多人相信他和特朗普會創造全新的航天黃金時代,相信他能殖民火星並帶領人類進入太空時代,這也太好笑了些。
稍微動腦子想一想就知道,哪怕只是月球火星這種星際開拓,都需要以百年為週期的規劃,更不要說走出太陽系什麼的了,那是千年萬年級別的。這種情況下,那些以利益最大化為驅動標準的資本家,怎麼可能勝任這樣的重任?即使現在很多大公司裡都有些考核鬆弛的前沿領域專案,但是這些專案在資本規律面前,又怎麼能保持穩定呢?
你不能等到刀砍到自己身上才喊疼
在DOGE部開始砍科研預算之前,不管美國還是我國都有不少人幻想,說馬斯克是個科技資本家,他要砍的專案肯定都是沒什麼用的,只會提高科研效率。事實顯然打了他們的臉。說白了,你不是資本家,就不要去強行理解資本家的腦回路,更不要產生莫名其妙的認同和信任感。
比如,馬斯克這些矽谷大佬們,這些年對大學裡的學院派研究是越來越不屑的。在chatgpt出現之後,這種情緒更是達到了高峰。畢竟,哪怕是美國計算機最強的幾個大學,也不可能用千卡萬卡叢集進行訓練,那麼在計算機領域,這些大學也沒什麼意義了。所以特朗普二進宮後高校系統也在遭到猛烈衝擊。
資本家這樣想很正常,只是神經網路等基礎構架,依然是在大學中誕生的,而且沒有這些學校培養的人才,矽谷大廠又要從什麼地方招人呢?
近十幾年來,大學的科研能力跟不上應用確實是一個全球性問題,但問題的解決出路絕對不是把學校科研機制廢了搞什麼哈耶克導向的市場化研發。現在有的大學,是把大企業的各種考核制度學了個遍,各種kpi,週報月報年報哪個都不缺,還能怎麼改呢?或者應該說,當下人類的社會與自然科學水平,很顯然對於科研的總體價值,沒有一個很好的量化手段,根本設定不出來一個通用的kpi,更何況這種kpi不同人眼裡是壓根不通用的。
具體到砍預算這個事,大部分並不是特朗普和馬斯克直接說砍什麼專案,是由DOGE的人跟預算辦公室的人協調,然後預算辦公室的人決定。這就使得白宮在砍科研預算上呈現出兩個特點,一是馬斯克式的盈利導向的短視;二是民粹陰謀論導致對科學的仇視和挾私報復。
比如預算辦公室的負責人羅素沃特,這位是個氣候陰謀論者,對氣象方面的一切科研專案都很敵視。所以noaa這個美國氣象系統的核心部門遭遇重拳,預算被大砍,很多專案難以執行。MAGA們對此會很高興,覺得這是在痛擊邪惡的全球主義氣候變化白左陰謀論,但是他們有沒有思考過,如果天氣預報的效率降低了,他們的生活會不會受到影響呢?氣象預報的經濟收益往往並不直觀,畢竟它的意義更多在於減少損失而非是增加收入,但是缺少了這種東西,代價就是巨大的。
具體到氣象衛星方面,很多都是noaa和nasa的合作專案,所以羅素沃特對氣象專案的攻擊就同時影響了兩個部門,有傳聞甚至美軍的軍事氣象衛星也可能被影響。至於深空探測被砍,就屬於馬斯克這種資本短視屬性在預算部門中的體現了。在預算部門看來,這邏輯和馬斯克需要核聚變一樣,收益難以量化。但問題是,長期以來美國科技第一的人設中,深空探測不都是極為關鍵的一環嗎?馬斯克和SPACEX的很多員工選擇這條道路,不也是受到了這方面的影響嗎?
核聚變跟馬斯克的業務無關,所以馬斯克短視,深空探測跟馬斯克的業務有關,他就不短視了表示遺憾了。問題是,你選擇了MAGA就會得到MAGA的一切,不能在能用MAGA當刀的時候就支援鼓動,同樣的刀砍到自己身上了又喊疼了。

”寧要草,不要苗“
其實這種對待科技的雙標態度我們中國網友肯定不陌生。長期以來,我國輿論界對待科技成果也體現也體現出一種雙標評判。但不同於美國這種資本短視或者民粹情緒,我們輿論界很多時候雙標的出發點是中外之別。具體來說就是外國搞出來的好,中國搞出來的就不好。
量子技術就是這種雙標的一個典型。長期以來,對於量子技術,國內的輿論場一直有一些批評,認為這是沒用的技術。原因也不復雜,一方面因為中國在很多量子技術上的發展不錯,一方面量子技術也不是那麼直觀可以落地的技術,就算未來的通用量子計算機造出來了,大機率也和手機與電腦的用法大相徑庭,自然很容易受到攻擊。
問題是,美國那邊對量子技術的炒作,恐怕比國內誇張多了。這時候批評者反而又視而不見了,又不說什麼資本追捧的方向就是市場經濟和效率的方向了。雖然量子計算機技術不可能像家用計算機那樣可以普及使用,但對許多特殊問題的解決是有巨大潛力的。

更何況中國在量子技術上的投資比美國對各種莫名其妙的非科學專案投資少了幾個數量級,絕對不是盲目撒錢的,甚至可以說充滿效率。
說的再難聽一點,如果中國沒有在量子通訊和量子計算機上做出一些成果,很多人對於量子技術的輿論,是不是就和現在不一樣了?
結合美國和中國兩邊的情況,想想這些奇妙的思想鋼印與刻板印象,我們或許會對於一個問題,有更加深刻的認識。那就是各路人馬都喜歡問的一個問題,為什麼中國沒有創新?雖然毫無疑問,這個問題既不客觀,同時又帶著遮掩不住的東方主義氣質,但是為什麼會有這麼多人抱有這樣的偏見是個很有意思的問題。
對科研史有基本的瞭解之後,就知道這東西需要資金和人才,而非什麼精神和民族性。客觀來說,在很長一段時間,我國的人才培養和科研物質條件因為現實的限制,是有比較大的侷限性的,所以無論是理論還是應用,科研都是以跟隨為主。
但如今這一情況已經成為過去式了,無論是哪個方向,我國的科研工作者都有能力做出世界級的成果。然而有時候物質上的變化,要快於人類觀念的認識,無論是科研院所還是企業,很多人依然抱著“西方人的科研才是科研,國內沒有創新”這樣莫名其妙的觀點,而他們促成了某種程度上預言的自我實現,這些在上一代科研氛圍裡邊成長起來的人,如今有著不小的影響力。中國人自己的創新得到的支援是不足,想要做出來成果就會變得困難。
但是說到底,觀念並不能戰勝物質,如今越來越多的原創科研成果,足以證明那些人的錯誤,畢竟,一個時代的正確觀念,在下一個時代是錯誤的,此事可以說是平平無奇,人一生之中,適合接受新觀念的時間可能只有那麼二三十年,這是個小小的生物學現象。
馬斯克從科技偶像走到今天這地步的故事可以給我們足夠的啟示。資本光環不能等同於科研本身,意識形態光環也不能等同於科研本身。一個科學創新能否成功,而它的成功又會以什麼樣的形式帶來什麼樣的影響,這幾乎是無法預言的。科技偶像做不到這一點,市場也沒有預言這個的能力。
科學研究總是要經歷一些失敗的,這點無論是什麼時代都是如此,未來的科學技術發展會是什麼樣的形態,我們不得而知,但是我們應該對自己國家的科研多一些寬容,對西方的科技領袖的點評多一些清醒的思考和判斷。
近期文章導讀:

補課詭辯術

漫天沙塵就像中美關係

對美125%關稅反制後,更重要的是什麼?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