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中年轉型還尚未成功的男士

頭圖由豆包生成,提示詞:中年男士的焦慮

認識A先生一次給保險公司講座講宏觀經濟的時候。

臺下有三分之一左右是剛入行不久的新人,他就是其中之一。我注意到他的眼神非常認真,而且響應的表情很明顯,是能聽懂的,應該之前是財經投資方面的專業。
講座一結束他就來加我的微信,然後很認真問了我一個問題劉老師你覺得做保險這件事有前途嗎?
我被他問得有點懵,如果你不確認這件事有很好的發展前景,為什麼要來做呢?他說他之前是一家大型外資企業中國區的高管這家企業把整個中國區歸併到亞洲區了解聘了大多數用於業務拓展的高管和銷售留下的都是一些技術支援客戶服務人員,由亞洲區直接管理。
找了一段時間工作發現要想非常體面延續原有的職業發展通路可能性很小。接觸保險行業之後他認為自己對經濟和理財的認知是夠的,口才也不錯,說話很有條理性,身邊還有相當一批中高淨值的人群,所以他相信可以很快開啟局面。
但是入職之後好幾個月沒有,他覺得一切跟他的想象完全不一樣於是就有了一些懷疑。
我說中高淨值人群已被理財的、保險的、移民的、高階消費品甚至做幹細胞的無數人掃無數遍了,對他們來說保險並不是新生事物。所以想立竿見影可能性當然很小
過去疫情這幾年之後,人們對於健康對於應對一些未知風險有了更多的認識,包括年輕人,因此保險這個行業是大有可為的。
然後他問我,什麼樣的人能把保險做好呢?我說是那些把保險作為一種信念,因此準備了用很長時間堅持的人。客戶都是聰明人,那個最能說會道的人只是用來了解資訊的,而選擇在誰那裡購買,他需要的是一個踏實可靠、很多年以後需要理賠的時候還能找得到的人。
我見過所有在這行超過810年的人就沒一個掙到錢的,他們都有自己穩定的客戶群。前提是他要真心認為這是一份終生的事業,是真心,而不是培訓時的那些話術。無論如何都會堅持的那種內心信念客戶是能感受得到的。
他聽似懂非懂。眼神里還是有一些猶疑和不確定。這時那位把我請去講課的團隊長很高興跟我說這兩年保險行業很火,來了很多非常優秀的素質非常高的人加入團隊學歷很多還是企業的中高層。
我笑笑跟她說,一年以後也許沒有幾個人還在,而這些人也未必會有你想象中的產出。
講完課後的幾周裡,A先生在微信上問我一些問題後來就聯絡少前些天團隊長跟我說,我看得很準,的確之前進來的那些高學歷、做過管理層的基本上都離開了。
我問A先生還在不在,她說,他還在基於以前財務的背景賣一些高價的投資為主要賣點的產品為主,還可以。希望他能一直順利吧。

有一天偶爾經過一條僻靜的小路,正好想起來喝杯咖啡,看見一家店面不起眼的小店就走了進去。雖然梧桐區,但這條小路上實在沒什麼人流量,我一個人坐在門口的露營椅曬太陽,覺得蠻平靜舒服,而店家就未必開心了。

店裡只有老闆一個人。我看著他的氣質不像是咖啡師很難形容那種感覺就是咖啡師動作是不是帥氣並不像調酒師那樣搞出很多花活,而是一種專業與熱愛所散發出來的味道
雖然做得很認真,咖啡味道也很好但是少了一點那個氣質
我隨口問了句:“您是哪兒學的做咖啡?”
他有點不好意思:“是味道不好嗎?剛學沒多久。”
他就是B先生。他說他原來是在一家網際網路大廠40歲左右的年紀屬於有點偏大了卷不動,而且早些年也沒有在綜合管理人際關係啊這些方面動過腦筋所以連個主管崗都還沒有拿到,因此每年都面臨很大的最佳化壓力。碰巧看到家裡附近有家咖啡店要轉讓原來的老闆要回老家,轉讓費很公道,房租也還可以。於是想了想下半生可以過安逸一些,不想再去戰場般的職場和人情世故的堆裡去拼殺了
一個重度的咖啡使用者,就這樣變成了一個咖啡學員,然後成了咖啡師和老闆。
我問他生意好不好?他笑笑說還行。說以前不接外賣不搞線上的話賺不到什麼錢每天三五十杯咖啡,全是為房租打工了。幸好在網際網路平臺工作多年,對於平臺規則這些東西不陌生,也有一些前同事朋友幫忙把那些客戶評論啊,口碑啊頁面最佳化呀合理地利用規則呀,這一套套的都整出了門道
現在一個月能有一兩萬的利潤,但是請不起人。這家店早上八九點是一波高峰而下午又是一波外賣高峰,遇到節假日就有很多遊客和閒著沒事的文藝青年能一坐坐到晚上所以他起早摸黑的,基本上就沒有了什麼休息的時間。有時給自己放假,就偶爾會請咖啡師臨時工來幫他頂一天。
我說還有打零工的咖啡師啊?他說他們是有一個群的哪天位咖啡師的本職工作輪休,又不想出去玩兒,就會出來接外快,一兩百一天
我看他的狀態談不上什麼大的成功在上海這個咖啡店密度比紐約東京還高的大城能做到盈利,也實屬不易,算是完成生活方式轉變了吧。對了,很多人可能不瞭解經營一家咖啡店的真實情況,都還有那些文藝的、安逸的預設幻想。
其實讓一家咖啡店活下來是非常不容易的,好比說訂製一個好看好用的紙杯加上杯蓋要接近一塊錢,採用有品質的咖啡豆子一杯咖啡原材料價格也要三四塊錢的水電比家裡用的要貴許多,另外市區隨便啥樣小店二三十平方米房租怎麼都得兩萬起。所以每天50~60杯二十幾塊錢的咖啡,那只是保本線。
我在朋友的咖啡店裡天天泡著看書寫字,特別能理解大風大雨天生意開天窗時他的鬱悶和焦慮。
中年人第一次開店,其實比打工還辛苦,也不穩定,唯一的收穫可能就是自由度高,沒有人管,也沒有那些複雜的勾心鬥角吧。

C先生在開網約車。

以前做投資時養成的習慣遇到不同業態、做不同生意的人都喜歡跟人聊天看看那些不一樣的盈利模式,一些有趣的竅門還有不同行業當前的現狀。
打車碰見看起來還比較健談的他,就問現在開網約車能賺錢不?
他說他不是很清楚。原因之一,他才剛開了一兩個月。原因之二,其他網約車司機還不一樣,他不是全職開,只是在上班以前下班以後的業餘時間開。
很驚訝,說你還有本職工作他說是在一個民營企業,這家公司國資佔了個小股這兩年老闆老是憋著要把公司賣給國資股東但是人家一直沒答應。
我說老闆是不想幹了嗎?他說一是生意不好做,二是想賣給國資之後能少一點麻煩,多做一點業務,而且多少套點現算是給幾十年創業一個交代
我說那股東不想買怎麼辦呢?他說,國資股東也沒說不買,但就是一直在開會討論的過程中,他說國企你懂的,研究一個事兒的時間都很長,就算決定要買了還有至少半年的審計調研的過程。所以老闆現在又不能撒手幹著呢又實在比較艱難就只能做了一降薪和縮減提成的動作。
一年多下來他每個月的收入就降了。但是原來那點收入的每一塊錢都是有著具體用處的房貸,孩子學費,家裡的各種開支,所以丟掉的那一部分就必須得想辦法從別處補回來。
我問他說能補回來嗎?他說差不太多,總好過沒有。我上車的時候大概是晚上點,他說今晚九十多塊了努把力有兩百就回家。我說今天這狀況算生意好還是差?他說中等。
我說那這樣一個月30天也有六千了其實說出口,我就有些後悔,的確是沒過腦子。果然,笑笑白了我一眼,說:你當我超人啊。
我也笑了。天有不測風雲,人有不絕之路,怎樣的艱難也總要扛過去。看他狀態還不錯,我也挺高興。

D先生是我老同學,五十出頭。之前也是職場成功人士,上海頭部房地產商的專案負責人,僅次於業務老大,平時也是一呼百應、屁股後面跟著一幫包工頭的人物。

今年企業問題挺大的,他也遇到大裁,就轉到一家民營工程企業任職,具體職位薪資我沒敢多問。前兩天問他情況咋樣,適應了不。他說:還行,忙很多,雜事兒也多,民營老闆的調性你比我熟悉嘛。說話聲音低了不少,意氣不那麼風發了,畢竟是從甲方到了乙方,一路諸侯成了部曲,那個感覺我懂。

E先生以前一直是企業高管,在投資界也小有成功案例,七八年前主動轉型為企業諮詢顧問,幫助企業做戰略轉型,也給創業者諮詢補經營短板。平時寫書、講課,這些年寫了三本書,也在做自媒體。

起初每年忙得不行,給六家企業做顧問,連軸轉地參加業務會、戰略會,到處講課,感覺比上班時還忙,收入也不低。後來企業都不折騰了,收縮了,顧問也就不需要了,而且所有企業普遍都在大幅壓縮培訓經費,收入就直線下降。
有好幾家MCN機構來說,看短影片覺得很有料啊,形象和語言也都可以,完全可以往知識付費賽道的大網紅走。但是合作過程中,E先生非常不喜歡那些刻意製造對立、焦慮的表達方式,也不願意在直播時採用那些行之有效的套路,只想講自己願意講的東西,理性的、客觀的、有邏輯的。而事實證明,那些就是沒有流量和效益。後來合作都沒有繼續,機構畢竟都是要賺錢的。
E先生現在選擇再沉一段時間,四處走走,高強度地看書、思考,一邊寫作一邊重新整理自己的體系,偶爾也繼續產出自媒體內容。他相信真正的有價值的東西,一定能穿越時間,穿越流量和喧囂的迷霧,最終贏得讀者和聽眾。
他也在轉型但尚未成功的路上。
E先生,就是我。
 —— · END · —— 
No.6329 原創首發文章|作者 劉捷
開白名單 duanyu_H|投稿 tougao99999
 歡迎點看【秦朔朋友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