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armyrecognition網站2025年4月9日報道,烏克蘭媒體《國防快報》宣稱俄羅斯首艘23900專案大型兩棲攻擊艦(即伊萬·羅戈夫級)的建造工作仍在被佔領的克里米亞半島的扎利夫造船廠繼續。該報釋出了一張來源不明的衛星影像,稱拍攝於2025年春季。另一張由Maxar Technologies拍攝的影像拍攝日期為2024年11月17日,同樣凸顯了過去一年左右取得的建造進展,艦體比2023年、2024年中期時完整得多,目前可見兩個大型矩形缺口,可能是用於飛行甲板與下層機庫之間運輸飛機和其他物資的升降機。該艦仍缺少飛行甲板和艦島。目前,首艘伊萬·羅戈夫級艦艇預計2027年完工,較原計劃推遲兩年。即使俄烏戰爭不干擾工程,伊萬·羅戈夫級能否按期交付仍存疑。
俄羅斯在2011年6月17日正式與法國簽約採購首批兩艘西北風級,價值12億歐元(17億美元),艦上將配備俄羅斯國產作戰裝備,以其首艦符拉迪沃斯托克號稱之為符拉迪沃斯托克級兩棲攻擊艦。2015年初,法國宣稱由於因為2014年克里米亞公投入俄禁止向俄羅斯銷售西北風級,法國將賠付俄羅斯近12億歐元,約合85億人民幣。兩艘“西北風”最終售予埃及。但"西北風"級交易也獲得了很多資料,俄羅斯業界多次表態具備建造能力並將啟動工程,但實際建造長期延後。

2019年11月,隸屬阿基·巴爾斯集團的澤列諾多爾斯克設計局宣佈將開發新型通用登陸艦專案。2020年1月初,編號"23900"的專案資料已向俄羅斯國家領導層展示。最初報道稱5月鋪設龍骨,但因局勢複雜推遲,建造合同簽署亦延期。俄羅斯國防部與扎利夫造船廠於2020年5月22日簽署價值約1000億盧布的合同。7月20日,刻赤舉行普京總統、政府及國防部代表參與的隆重儀式,為首艦"伊萬·羅戈夫"(廠號01901)與次艦"米特羅凡·莫斯卡連科"(01902)舉行鋪設龍骨與命名儀式,首艦計劃2026年交付海軍,次艦2027年交付。涅瓦設計局(隸屬聯合造船集團)在2022年8月15-21日莫斯科舉辦的"軍隊-2022"國際軍事技術論壇上,首次展示了23900專案兩棲攻擊艦的模型。



“伊萬·羅戈夫”級兩棲攻擊艦長220米,寬42米,吃水7米,航速24節,標準排水量最早報道為2.5萬噸,現在看滿載排水量可能為3萬或4.4萬噸,尚不清楚俄方公佈的排水量及吃水資料是否包含典型戰鬥載荷,可能採用柴燃交替動力(CODAG),安裝2臺21MW的土星M90FR燃氣輪機和2臺5MW的10D49柴油發動機,艦員編制320人,自持力60天,續航力6000海里。該級艦採用類似"西北風"的艦艏、貫通式飛行甲板與右舷巨大的艦島,配備雙雷達桅杆與雙煙囪、雙層機庫。該艦艦尾設計了2部舷內升降機,位置也很奇葩,甚至放在了兩個直升機起降點中間。該艦一共有7個起降點,結果就因為這個奇葩設計直接廢了倆,旁邊還得切一塊放卡什坦彈炮合一防空系統,不知道設計師腦子怎麼長得。




23900安裝有1門A-190型100毫米艦炮、3套"卡什坦"近防系統和2套"鎧甲-M"防空系統。23900級突破蘇式登陸艦傳統設計,整合兩棲作戰、空中突擊與指揮功能,支援透過直升機、無人機和登陸艇實施立體投送,可能搭載多達16架直升機(一說30架)、6艘"塞爾納"、"杜根"或"蒼鷺"級登陸艇(透過艦尾塢艙收放,一說3-4艘)、75輛裝甲車、900名士兵及支援兩棲作戰的額外物資。該艦甲板上部署了卡-27/29系列反潛/武裝通用直升機及卡-52系列攻擊直升機,以及還沒實機的卡-65。2021年確認該級艦將配備打擊/偵察無人機提升戰力,還將搭載"颱風"和"斯坎達"無人水面艇提升反潛反雷能力,實現遠海獨立作戰。23900級也適合作為近海作戰旗艦或浮動醫院,經改裝或配備特定直升機編隊後,還可執行反潛或掃雷任務,也可在救災及人道主義援助等非戰鬥場合中發揮作用。




目前,首艘伊萬·羅戈夫級艦艇預計2027年完工,較原計劃推遲兩年。即使俄烏戰爭不干擾工程,伊萬·羅戈夫級能否按期交付仍存疑,美國及國際社會對俄製裁已對其國防及造船業造成重大沖擊,這使得俄軍艦艇建造速度都受到了影響,克里米亞扎利夫造船廠繼續建造伊萬·羅戈夫級艦艇也有很大風險,烏軍曾用巡航導彈、彈道導彈、自殺式無人機和無人艇攻擊克里米亞港口及黑海上的俄軍艦艇。2023年11月,烏克蘭巡航導彈襲擊該船廠,導致俄海軍22800專案“卡拉庫爾特”級輕型護衛艦“阿斯科爾德”號嚴重受損。近期,烏軍對克里米亞目標的遠端打擊有所減少,而俄方也在加強該地區的防空及防禦體系。在該艦試航階段也可能受到烏克蘭持續追蹤和打擊,當然到時候戰爭是否結束還不好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