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奶走後,家族網路開始鬆散

作者:高敏,華南理工大學社會工作研究中心研究生
編輯:絲瓜笑皓
來源:行業研習
全文3531字,預計閱讀需6分鐘。
數了一數,奶奶離開已經過去7年了,7是一個特別的數字,上帝耶和華用7天創造了世界,女媧在正月初七造人,夫妻之間有七年之癢,魚只有7秒的記憶,人的細胞每七年就會更新一次。在《易經》中,7代表艮卦,代表著終點,但終點同時也是下一個路程的起點,所以每逢7可能就會有些新的變化,在奶奶走後的第七年,我也突然感受到奶奶走後帶來的變化。
年初三那天,大家約好去之前一直去的餐廳聚餐,這家餐廳是我奶奶去世前幾年幾乎每週都要去吃的一家餐廳。那時候,因為奶奶是自己一個人住,所以每個家庭都有自己的分工。一些是前去奶奶家接她去餐廳,一些是提前到餐廳拿位置,一些是到餐廳樓下的市場選購食材。雖然可能不是每次所有人都能來齊,但總是會有一大桌的人,而且一個月幾次,總會有機會碰上面。而今年,當我再次去這家餐廳吃飯時,我發現我突然不太能記起去的路了,然後見到一些平常不怎麼見到面的親戚時,發現竟然不知道要說些什麼,有種熟悉又陌生的感覺,還有些與我同輩的但是又沒來的,我只能從別人口中知道他們的訊息。
隨著這些想法的浮現,更多思緒突然湧入我的腦海。那些在外地的親戚,似乎已經幾年沒來拜年了。以前要不就是我們一大家開幾輛車過去,或者他們一大家開幾輛車過來,但是這幾年都沒有了。還有那些以前必須要去拜年的親戚,好像也沒有繼續去了。甚至本來就在本地,血緣地緣連線較強的親戚,我連他們孩子的名字都叫不上來。而這並不僅僅是因為現在的年輕人不愛過年走親戚造成的,過年只是使這個問題更加突出了,使我們更加容易覺察到,但其背後的原因還是因為家族核心人物的缺失,使得整個家族關係網路開始鬆散。
費孝通先生在《鄉土中國》中提出了差序格局來形容中國的社會關係網路,以個體為單位來看,在差序格局中,個體處於中心位置,其周圍的關係網路按照親疏遠近的不同,形成不同的圈層。而在家族中,則以家庭為單位,圍繞著一箇中心家庭鋪開了一張親屬關係網路。在我們這個家族中,我奶奶無疑是在這個C位。奶奶有8位兒女,而爺爺很早就去世了,雖然8姐妹的關係都很好,但是因為奶奶在的緣故,使得8個家庭有了一個共同維持關係的場所和一個共同維持關係的理由。
在我的記憶中,我們每週日都要去奶奶家,奶奶每天都要早起去喝茶,然後到了週日,有些人就會陪奶奶去喝早茶,或者像我這種起不來的,就中午回去奶奶家吃飯,然後吃完飯、聊天,有時候大人還會打打麻將和撲克牌,小孩就和小孩玩,這種情況持續好多好多年,也成為了大家生活的日常。後來,或許是經濟環境變好了,或許是大家嫌煮飯麻煩,就變成每週陪奶奶出去吃飯,反正只要奶奶在,每週都能有機會見到其他親戚,聊聊家常,瞭解彼此的狀況。
而奶奶去世後,這樣的活動越來越少了。雖然還有不少長輩努力維繫著以前的緊密關係,像是奶奶住的房子,一直都沒有賣掉或者租出去。原因就是大家都覺得這是維繫家族感情的一個場所,甚至大家還很熱情地把房子翻新了一遍。但是這熱情也沒維持多久,從以前的時不時就會有人回去坐坐,到現在的可能每年只有過年的時候會回去搞搞衛生,然後再一起吃個飯。也不敢想再過幾年後這個房子會變成什麼樣的光景,所以雖然維繫情感的空間還存在,但它只能起到減緩關係鬆散的速度,並不像奶奶在世時能一直給大家提供維繫感情的理由。
除了過年家族團圓的時刻,其他時候很難找到團聚的理由,彼此之間的關係越來越鬆散了。像是我的父輩,他們的關係還算密切,但是到了我這一輩,我只瞭解2-3個同輩的情況,其餘的只能從別人口中得知。我的後輩,小時候就缺乏家庭聚會的機會,彼此之間就更加生疏了,更別說本來關係就比較弱的親戚,可能在我們父輩這一代人離開後就會徹底斷了聯絡。沒有了老人這塊寶石,也就難以泛起一圈圈的漣漪了。
當然並不是所有老人都是寶,我奶奶能維繫一整個大家族的感情除了因為她的身份以外,更重要的是她自己本身,她本身就是一顆閃閃發光的寶石。奶奶出生在20世紀20年代,是一個充斥著戰亂、貧窮和饑荒的年代。奶奶原本應該是有10個小孩的,至於另外兩位,我未聽他人提起過,不僅是我,好像連我爸爸也不敢去問,所以不清楚情況,但是也可以看出在那個年代要養育8個孩子是多麼的艱難。
作為一名女性,在那個年代能讀書的機會不多,而且還要工作和撫養孩子,但是我奶奶卻不放過任何一個讀書識字的機會,而且這個習慣她一直保持終身。以前放寒暑假的時候,我也喜歡去奶奶家裡待著。大人們都在工作,只有我和奶奶兩人在家裡。我在看電視,而她總是會靜靜地坐在那裡看報紙,而且是每一篇文章都會看,不像我只會找報紙上的笑話看。到了下午,她就喜歡看看粵劇和唱唱粵劇,這就是她的愛好。然後還有的就是愛打打麻將了,沒有什麼不良嗜好,是一位知書識禮的人,從不說髒話也不罵人。至少我從來沒有見過奶奶罵人,沒有當著別人面罵過兒子與女兒,也沒有與兒媳、女婿發生爭執。那時候,我並沒有察覺些什麼,但是長大後慢慢接觸的家庭多了,知道的事情多了,才發現這是多麼的難能可貴。而且這不是來自奶奶或者兒女家庭單方面的忍讓,而是奶奶真的贏得了大家的尊重。
要說是怎麼做到的,現在回想起來,可能有以下幾個方面吧。首先是中國有厚重的家文化傳統,但是有時候太過強調家庭反而使自身失去了主體性。吳飛老師在《浮生取義》裡分析到,一個人在成為婆婆前首先會是兒媳婦,當她們是兒媳婦的時候盡心盡力地侍奉家裡的人,而自己成為婆婆後就會理所當然地認為她的兒媳婦能這樣對自己,所以當兒媳婦沒有按照她所想那樣時,她們心裡就會委屈,婆媳矛盾就此產生,不僅婆媳,很多家庭矛盾也是因此產生的。
而我奶奶可能很早就認識到了這點,所以她雖然很辛苦地把8個孩子養大,但是當孩子都能獨立生活後,她沒有要求兒女們要怎麼怎麼樣,反正他們能過好自己的日子就行。奶奶是拿退休金養老的,當然兒女們交家用也是要收的,只是奶奶從不鋪張浪費,花錢也不是大手大腳,只是該花的花,該享受的享受,從來都不依靠兒女。
其次是距離產生美,總是住在一起,家庭矛盾就難以避免。奶奶自己名下有一套房子,堅決不和兒女同住,也不到兒女們家庭裡住。有段時間,那個房子要拆遷,奶奶也是寧願自己租房子住,也不住進兒女們家裡。奶奶很早就從身心脫離了對兒女們的依賴,自己一個人也能過得逍遙快活,想喝早茶喝早茶,想去唱歌就唱歌,也早就放下了別人應怎麼樣怎麼樣的執念,而這點連我這個大學生也是最近才體會出來的,也都還沒能真正放下。
再次是奶奶很懂得尊重,即使奶奶在我們家族的地位很高,我們都戲稱她為皇太后,但是她卻從不頤指氣使。在我的觀察或者讀過的書裡發現,相互尊重在家庭生活裡是很容易缺失的,親密關係及長期的相處使得一些人與人之間的邊界逐漸被模糊掉。例如隱私空間,當小孩擁有了一個房間後,他們就會把這個房間當成是自己的空間,所以當父母不敲門直接闖入時,在父母看來是很正常的行為,在孩子看來就是不被尊重,但是有很多父母可能到孩子離家了都沒能想明白孩子為什麼會因此生氣。還有日常一些“麻煩”“謝謝”等等的用語,在家庭裡出現可能會被視為客氣,或者家庭關係不好,但恰恰相反的是,懂得相互尊重才是維繫一個家庭良好關係的核心。我奶奶她就很懂這些,哪個兒女幫她做了些什麼,她會在大家面前說出來感謝他。兒媳女婿送的禮物也會認真接過來並且讚美一番,即使可能自己並不那麼需要。現在反省反省一下我自己,也並沒能做到。當然奶奶也會有生氣的時候,但她也不罵人,就是不說話,等氣消了再好好把話說清楚,說不清楚的就遠離。
也就是奶奶的這些品質,使得她受到了大家尊重,併成為家族的核心人物。在奶奶的晚年,受醫保政策的影響,每住院15天就要轉院。所以,奶奶經常需要在不同的醫院裡轉來轉去,奶奶自己也覺得很厭煩,但是每次都有兒女女婿安慰和陪著她。要長期照顧一個臥病在床的老人對每個家庭來說都不容易,但是她的兒女們都沒有推脫,只要有空的都回去照顧奶奶,兄弟姐妹間也沒有抱怨誰照顧的多誰照顧的少,一切都以奶奶的感受為先,更沒有人提出要分家。我想這也是奶奶一直以來的品質影響到她的兒女並最終成為一種福報回到自己身上,奶奶去世的時候是90歲,是高壽是喜喪,都說我奶奶是個有福氣的人,但我很明白這個福氣是她自己努力掙來的。
在奶奶去世的7年後,突然驚覺奶奶給我們帶來的影響如此大,甚至在去世7年後還能給我帶來啟發,雖然對於家族的關係網路我無法像奶奶那樣去維繫了,但是至少我對於自己以後的家庭要怎麼維護是有了些頭緒。再次謝謝你,我親愛的奶奶!
為了防止讀者朋友們走丟,
請大家關注我們的矩陣號“經濟生活雜談”
經濟學人小助手為好友,
加入微信群,建立更深度的閱讀連線。
▼ 經濟學人小助手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