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智融合”為智算添薪還是降溫?

在今年全國兩會期間,有委員提出了發展超智融合技術的提案,並呼籲加快高階算力設施建設,提升算力使用效率,以破解AI大模型快速發展帶來的算力圍城。
2024年是智算中心建設大幹快上的一年。有媒體根據公開招投標資訊進行統計,2024年我國至少湧現出458個智算中心相關專案。生成式AI的爆發式增長,為智算中心的建設添了一把柴。就在各地大大小小的智算中心如雨後春筍般不斷湧現之時,就已經有人在為這一熱度降溫。
越來越多的城市在規劃建設新型智算中心,甚至出現了一個城市同時建設多個超算中心和智算中心的現象。
一方面需求不足,另一方面又盲目追求規模效應,並且運營過程不透明、缺乏監管,導致有些智算中心出現空轉甚至停機的現象,造成了資源與資金的浪費。
部分地方智算中心建設顯露出超越實際需求,一哄而上、重複建設的苗頭。應該從頂層設計、發揮政府與市場協同機制、技術與標準的創新應用等維度,避免智算中心的盲目建設和資源浪費,實現高質量發展。
超智融合,顧名思義就是超算與智算的融合。
2024年11月舉行的第六屆中國超級算力大會上,釋出了《2024中國算力發展研究報告之超智融合技術路線與趨勢》。報告指出,超智融合是一個循序漸進的發展過程,其相關技術融合了超算強大的資料處理能力與人工智慧的演算法最佳化能力,可有效解決人工智慧等新興產業的算力瓶頸,推動計算技術發展。
超智融合是突破算力圍城的鑰匙嗎?
據公開資料,發展超智融合技術的提案中提到我國智算當前遇到的瓶頸時一針見血地指出:
算力供需結構性失衡, 高階智算供給嚴重不足。
智算中心算力結構單一,基礎工具鏈不完善,通用性不強,利用率不高。
大模型行業滲透率低,與產業應用脫節。
追根究底,智算中心“用”之間的隔閡,未來可能會成為智算中心高質量發展的障礙。
提案委員表示,解決上述問題的途徑,就是在算力供給側,引導高階算力發展走上“超智融合”的技術路線,建設大算力、全精度、高互聯的高階智算中心。
超算與智算能力的結合,可以滿足各行業多元算力的需求。如今蓬勃發展的國家超算網際網路就是超智融合的最佳實踐。
作為國家級綜合算力服務平臺,超算網際網路已連線國內14個省區市20多家超算和智算中心,並上線算力商品超6500款,其中AI模型服務近240款,包括DeepSeek、Qwen等國內開源模型,以及Llama、Stable Diffusion、Gemma等國外AI開源模型。
通算、智算、超算,各伺其職,各有所長。步入AI時代,通算、智算、超算協同一致,再加上快速演進之中的量子計算,將為業務和應用的數字化、智慧化提供更好的支撐。
超智融合是技術演進、產業升級的必然。但是超算與智算的融合並不是簡單的1+1,而是要形成從晶片到計算、儲存、網路,以及算力排程、管理運維的整體融合和一體化,更好地為行業應用賦能。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