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買濾鏡送相機?富士X-T50簡單開箱及體驗

CHH ID:一笑生花

前言富士相機在小紅書等網路平臺擁有數量極多的女性粉絲,不僅僅是因為它的復古輕便造型,最最最關鍵的是可以幾乎一鍵直出的祖傳濾鏡。快節奏時代,富士的這波定位是精準的,當老法師們帶著一堆長槍短炮奔赴前線,測光,調參,到家還要CC,PS拉曲線,調色,而擁有富士的姐姐們早就已經發完一組朋友圈九宮格並開始和評論區互動了。誰能頂得住這樣的種草?於是,在首發購入A7C2不到兩年後,萬萬沒有想到,攝影器材上更新的不是額外的鏡頭,而是一部嶄新的富士相機。當然了,拿下它的原因,始於女王,為了女王。
開箱方方正正的黑盒子

全部配件一覽。本次購入的是銀色X-T50搭配原廠XF16-50套頭。配件方面為:機身,套頭,3.5mm音訊線,肩帶,遮光罩。找了半天沒有發現紙質的使用手冊,仔細一想也是,姐姐們不愛看,老法師們不屑於看,印了幹嘛?

有一說一,雖然我對復古無感,但是上手之後,稜角分明,有圓有方的機身給我的感覺還是很有設計感的,十分符合女性使用者的尺寸,重量以及外觀。正面觀感

很有質感的富士品牌和型號文字,右下方是對焦模式選擇撥盤

俯檢視可以直觀看到,X-T50主要設定了三個大輪盤,從左往右對應功能依次是濾鏡,快門速度以及曝光補償。快門轉盤和曝光補償轉盤上方是快門,我只能說手感差強人意,十分建議後加一個凸起的快門裝飾。最右側還有一個很小的非凸起功能鍵,可以自定義快捷設定。

底部檢視支架口,電池倉和單SD卡槽整合在一起。

左側介面上到下依次為音訊口,C口,micro-HDMI口。

翻轉屏,又一個可以吐槽的點,我輕度使用後,始終沒法get這樣的轉軸設計是為了利好什麼場景,並且螢幕長期裸露在外,這是真的帶動了貼膜行業。

Made In China, 我驕傲。

再來看看搭配的套頭XF16-50 (等效24-75),其實這個機身可以選擇的套頭還有Sigma的15-50。不過從簡單體驗來說原廠的這個鏡頭還是素質可以的,金屬機身,內變焦,短小輕質,光圈夠用。非常符合喜歡便裝掃街,隨性拍攝的使用者需求。這些點也是我認為支撐它在相似引數下單價偏貴的資本。

裝上套頭以後也是十分嬌小玲瓏的

簡單對比A7C2,可以看到A7C2其實主打的也是輕便出街的定位非生產力機型,但是放在X-T50還是顯得大了一圈,重量上更是。

奧對了,兩者都是萬元檔位的機子,你A7C2是全畫幅,他富士是APS-C,時代變了,索尼也有價效比了。

簡單對比兩者室內樣張,A7C2用的機內IN濾鏡,X-T50則是富士最經典的NC濾鏡。上方A7C2,下方X-T50。

在濾鏡的加持下,兩個相機給出的口味是完全不同的,儘管嘗試你心中的哈姆雷特。

樣張體驗週末天氣不錯帶娃去海邊玩耍,更深入的進行了體驗,下列樣張基本全是NC直出,部分減掉了一些過曝的高光。配合16:9的構圖,NC濾鏡可以非常簡單的直接給到一種電影氛圍的畫面,還是很好看的。

總結和碎碎念對於這樣一臺不到500g的機器,富士給到了4000萬畫素,7軸5檔防抖,鎂鋁合金機身,內建閃光燈,裁切下支援6.2K30P錄製,表現尚可的對焦,以及強大的祖傳濾鏡包。它的定位無疑是非常明確的,這就是一臺極度適合姐姐們出門掃街以及快速發朋友圈的神器。它不是定位於生產力向的,它的續航表現,發熱控制,對焦速度都不如A7C2,但這並不影響它在姐們圈子裡面的流行和熱度。並且如果你問我接下來出門旅遊在A7C2和X-T50之間帶哪個,我可能大機率會選擇後者,因為它輕,因為它可以直接給到我相當高質量的朋友圈圖片,並且可圈可點的影片錄製表現,對於旅拍來說這就足夠了。最後,把相機調到自動檔,開啟人像自動識別,撥到NC濾鏡,調整一切可以設定到自動的選項,雙手呈遞給女王,相信我,她會欣然接受的。感謝觀看,全文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