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覺得我還是一個算理性的人,可是第一次,我衝小助理發了脾氣。
那是前些日子的北京書展。我逛了半天,各出版社展臺的頭部書,不說100%吧,至少90%都變成了漫畫書!

我走了半天,失望至極,一本也沒選上。小助理問我,再選不上書咱們沒有錢入賬了!
我脫口而出:“沒有就沒有唄,那也不能選這些書啊!”
是從什麼時候起,國內的兒童讀物中,這種不費腦、資訊量偏少、只適合做橋樑書的漫畫太多了呢?
我坐在北京書展休息區鬱悶的想,想了一會想明白了:
大概是從童書編輯分成“有編制”的和“無編制”的以後吧。
我國文化體制改革從1996年開始逐漸進行,到2003年正式開始進行。換句話說,過去的編輯是體制內人士,可以心無旁騖做好書,即使短期銷量寥寥,數年磨一劍,所以出了那麼多精品書。
而現在的童書編輯很清醒自己定位:“打工人”!賺了工資還房貸,一切以“書好賣”為目的。
過去的童書編輯,幾乎任意一本都是大家出手。因為過去的童書編輯,有出版社養。
你看——
著名童書作家,嚴文井,人民文學出版社。
陳伯吹,少年兒童出版社;
寫出《365頁故事》的魯兵,少年兒童出版社;
不用愁吃了上頓沒下頓,國家管住房、管孩子的幼兒園、管孩子的學校,他們可以心無旁騖的集中在給孩子創作好書上,一本又一本的書成為經典……

而現在的出版社公司,文化體制後的編輯,需要靠自己去市場搏擊、賺錢是王道,不然就得捲鋪蓋滾蛋。那當然是什麼掙錢就出什麼!
再加上現在孩子學業壓力太大,完成一天學業的孩子,已經沒有餘下的心力來消化好書了,只能看漫畫口水書。
於是出版社的立項中,漫畫書蜂擁而至……你見到過幾本資訊量大、難度高的寫給孩子的書呢?
就是這樣,很多童書成為了和短影片也相差無幾的奶頭樂。
想明白這一點,書展上的書我一本也沒選上,悻悻然回家了。
可是剛回到家,突然看到一則店鋪的評價的,是說咱們上週團的《千萬不要穿越》系列,這則留言立刻洗去了我渾身的疲憊!

這位媽媽說,即使二年級孩子沒有什麼世界歷史基礎,但還是看的很開心。
我之前在文章裡千叮嚀萬囑咐,最好還是有一定的世界歷史做鋪墊,才可以買。但結果看下來,我的擔心有點多餘,這套書好到,即使是沒有太多基礎的孩子,也看的很開心



。
這些年來,選書最難的事情,也是近乎不可能的任務,那就是選出字數多、篇幅長、資訊量極大甚至堪比成人書的兒童好書。
家人為我捏一把汗,覺得在孩子學業壓力空前大的當前,我堅持的這種“不浪費孩子大腦發育”的思路,不會討好,更不會好賣。
但是我居然真的做到了!我居然真的堅持走了下來,一本本非奶頭樂、口水樂的書,一本本資訊密度極大的書,只要是寫得好,我覺得孩子可以接受的,我就專門只團這種書,沒想到真的得到了太多人的認可。
熱淚盈眶……堅持下來真的好難。但也很欣慰。我覺得我做了有價值的事情!
所以,今天和大家說,要團的新書仍是一本沒有。今天的團購,仍然是過去好書的延續。
《漫畫名人故事》大家都知道,前前後後團了很多次,口碑很好。上次咱團到了2023年。千盼萬盼,我終於盼來了2024年全年的過刊,新鮮出爐,還冒著熱氣兒呢!



2024年的雜誌設計與往年類似,每本書近60頁,介紹同一領域的3位傑出人物。
它一如既往的“資訊量豐富”、“字數多”,所以也就對孩子的大腦好。

資訊量巨大,可比肩寫給大人的名人傳記
對成長期的孩子來說,食物促進大腦硬體的發育,而充足的資訊才能養育出活躍的大腦。所以,資訊量就是我判斷圖書好壞的標準之一。
一本近60頁的《漫畫名人故事》要講述3位名人的故事,每位名人的篇幅也就不到20頁。
這圖文並茂的20頁濃縮了100多頁名人傳記裡的內容,保留下來的都是精華中的精華。這麼大的資訊量,難怪孩子捧著書就讀得入了迷!(後面我會講文字和圖畫的比例)

在這方面,《漫畫名人故事》可以說是遙遙領先。
我發現,這套人物傳記中,資訊量大到,採用了“兒童圖書對標寫給成人書”做法。在所有故事當中都有體現。
《漫畫名人故事》2024過刊中裡有一本講到茅以升。
而茅以升的傳記我早就看過——《近代橋樑之父茅以升》。

我驚訝的發現,《漫畫名人故事》竟然完整的講到了所有成人書的要點!
大家看,這是《近代橋樑之父茅以升》這本書的目錄,有紅色標記的地方都是他人生中的關鍵節點,而這些,《漫畫名人故事》裡都講到了。


我們來看看《漫畫名人故事》是怎麼把成人傳記轉化給孩子的吧!
它是這麼說的——
南京秦淮河上有一座文德橋,每年農曆十一月十五日,從橋上往下看,水裡的月亮剛好被橋的影子分成兩半。
還說,當時南京有一句俗語,“文德橋的欄杆——靠不住”,就是調侃這座橋年久失修。
茅以升之所以和橋樑結緣,正是因為文德橋的一場事故。
有一年端午節,文德橋突然塌了,在橋上看龍舟比賽的觀眾都掉進水裡,淹死了不少人。茅以升因為吃壞了肚子,在家養病而躲過一劫。
也正是因為這場事故,他下定決心要造出堅固耐用的橋。

算上插圖才3頁的內容,其實濃縮了《近代橋樑之父茅以升》這本成人書裡滿滿當當6頁的文字。關鍵資訊和事件發展脈絡都保留了,但又恰到好處地壓縮成孩子愛看的、能看懂的。
關於大名鼎鼎的文德橋和“文德分月”的奇景,寫給成人的名人傳記裡做了很長的鋪墊,《漫畫名人故事》裡就短短一段。
以下是兩者篇幅對比。


△《近代橋樑之父茅以升》vs《漫畫名人故事》

△《近代橋樑之父茅以升》vs《漫畫名人故事》
文德橋倒塌,《近代橋樑之父茅以升》裡寫得非常詳細,《漫畫名人故事》用兩段話、兩幅圖,就給孩子講清楚了。


△ 成人書《近代橋樑之父茅以升》vs《漫畫名人故事》
下面再說另一位名人《詹天佑》。
印象非常深刻的是,很多課外讀物在講到詹天佑的時候,都會強調一句——

他是清朝首批留美幼童之一。
毛豆曾經好奇地問我,“那個年代就有條件出國留學了,詹天佑家裡肯定很有錢吧?”
這個問題,很多童書都覺得不是重點,沒必要專門解釋,但奈何孩子們就是好奇。《漫畫名人故事》精準把握兒童心理,專門撥出篇幅介紹了詹天佑的家庭背景和當時的社會狀況,也為後面他學成歸來埋下伏筆。
詹天佑家裡是什麼情況呢?
他有2個姐姐,1個弟弟,還有2個妹妹,全家人都靠父親代寫書信、雕刻印章養活。但即便家裡不寬裕,父親還是省吃儉用供他上學,還全力支援他對機械的興趣愛好。

10歲那年,詹天佑家的日子越發艱難,已經供不起他繼續唸書了。這時,父親的朋友帶來了一個好訊息:朝廷正在招收年齡合適的孩子留洋,一切費用都由朝廷承擔。
那個年代的中國人,但凡家裡有點錢財或權力,都捨不得讓那麼小的孩子隻身漂洋過海,遠渡重洋。

富人看不上,窮人不夠格,正是在這種背景下,詹天佑撿了個漏兒,成為首批留美幼童之一。
我特地去查了資料,想要了解更多關於不同年代對留學看法的轉變,結果卻驚訝地發現,《漫畫名人故事》裡的內容,居然和傳記《鐵路之父詹天佑》一模一樣!

留洋這種現代人眼中天上掉餡餅的好事,怎麼會落到詹天佑頭上呢?
《鐵路之父詹天佑》裡解釋得非常詳細,從當時普羅大眾的認知,到社會上流傳的恐怖謠言,再到朝廷選拔幼童的嚴苛標準,事無鉅細,都講到了。


《漫畫名人故事》刪繁就簡,簡單總結成兩句話——
“富貴人家捨不得讓孩子吃苦,不想讓孩子去;”
“而窮人家的孩子又大多沒讀過書,朝廷不肯招募他們。”

最讓我意外的是這幅漫畫,一位官員邊寫邊念,“……在外國期間,若有疾病,生死各安天命……”

本來以為只是無關緊要的插圖,但在《鐵路之父詹天佑》裡,我找到了這幅漫畫的強大佐證。
原來,在當時,留學幼童的家人都要籤“具結”,表明自己是自願讓孩子出國留學的,中途如果發生意外也只能自認倒黴。
說白了,這就是一份“生死狀”。

△詹天佑父親親筆畫押的“具結”,如果留學期間發生意外,“生死各安天命”。
相比《鐵路之父詹天佑》,《漫畫名人故事》裡的情節簡單、明晰了很多,孩子讀起來不費力,但關鍵的資訊和脈絡都保留了下來,有的以文字的形式,有的以圖片的形式。
這種乾淨利落的文字功底和清楚明晰的編寫思路,不是誰都能做到的。
這是《鐵路之父詹天佑》的目錄頁,紅色的部分在《漫畫名人故事》裡都變成了引人入勝的關鍵情節。


大起大落、峰迴路轉,
讓文字內容像電影一樣好看
雖然名字裡帶“漫畫”,但《漫畫名人故事》其實跟漫畫沒啥關聯,整套書以文字為主,插圖為輔,圖文比大概1:4的樣子。


△ 字多圖少,文字量非常大,不是常見漫畫字少圖多的風格。
文字量大不說,裡面還有很多特別硬核的理工科內容。
比如,修建跨河鐵路橋用到的“壓氣沉箱法”。

中國傳統建築中的斗拱結構。

地質學中的䗴(ting)殼。

中國古代的紡線機器。

古代槍炮的構造。

單看這些內容,真的很難啃。那,它憑什麼讓孩子讀得津津有味呢?
答案是:情節!
《漫畫名人故事》2024年過刊涉及36位在各自領域明明如月的厲害人物,除了前面介紹的詹天佑、茅以升,還包括宋應星、居維葉、范仲淹、辛棄疾、普希金、維克多·雨果、魯迅等等。
這些大名鼎鼎的人物,隨便拎一個出來,都擁有波瀾壯闊、曲折離奇、令人驚歎又令人惋惜的人生,拍成電視劇絕對能吸引大票觀眾。
《漫畫名人故事》的編輯團隊對“故事”的敏銳度非常高,他們大刀闊斧地進行刪減的同時,最大程度保留名人人生的“戲劇性”,讓它成為一個有開端,有伏筆,有高潮,有低谷,有峰迴路轉也有柳暗花明的精彩故事。
就比如,茅以升建造錢塘江大橋的故事——這也是一個不斷升級打怪,結局卻充滿遺憾的故事。
從剛開始建橋,他就面臨著各種難題。
首先是打樁,如何才能在規定的工期內,在河底40多米厚的泥沙層打進1440根樁基?

茅以升日思夜想,解決了打樁的難題,但另一個難題又接踵而至——
錢塘江的水流湍急,工人沒辦法在水下建造橋墩。
茅以升結合經驗與實踐,發明了現代沉箱法。

但很快,新問題又出現了——
錨鏈的重量不夠,沉箱不僅沒能順利落入指定的位置,還把碼頭給撞壞了。
於是,他讓工人澆築出重達10噸的超級大錨。

就這樣,茅以升遇山開山,遇水架橋,一路升級打怪,錢塘江大橋終於順利落成。
看到這兒,捧著書的你是不是也長舒了一口氣?但轉折立刻來了——
淞滬會戰爆發,日軍攻入杭州,為了阻擋侵略者過江,必須立刻炸燬錢塘江大橋!

這座歷經925個日日夜夜才建成,耗資高達160萬美元的大橋,真的只能隨著爆炸聲,消失在廣闊的江面上嗎?茅以升的一片心血,就只能白費了嗎?
讀到這兒,孩子們的心也揪起來了……
茅以升建造錢塘江大橋的故事,真的有種看電影般的感覺,大起大落,峰迴路轉,最終的結局又柳暗花明。
這種“電影化”的文字風格,成了《漫畫名人故事》抓住孩子注意力的絕招,即便文字量多、資訊量大,即便中間還夾雜著硬核的理工科內容,孩子依舊會捧著書愛不釋手!

團購詳情
咱們這次團購的《漫畫名人故事》2024年過刊全套共12本,講述了12個領域36位名人充滿戲劇性的人生故事。

詹天佑:從商人之子,到留美幼童,再到船員,最後成為“中國鐵路之父”的傳奇故事。
茅以升:立志造橋,克服重重困難終於建造出錢塘江大橋,最後又不得不將其炸燬。
梁思成:找到佛光寺,啪啪打臉日本人“中國沒有唐代建築遺存,要看唐代建築只能到日本奈良”的狂妄。
蔡元培:出任北大校長,把當時人們眼裡的“官僚養成所”改造成中國思想最活躍、學術最興盛的頂級學府。
李四光:用理論預測判斷出中國的石油分佈,粉碎外國人的“中國貧油論”。
宋應星:寫了一本關於衣食住行等各種“雕蟲小技”的書,卻被後人譽為“百科全書”。
……

比如,《他們用智慧“築”就傳奇》,講的是建築領域的3位大拿,修鐵路的詹天佑,造橋的茅以升,還有研究中國古建築的梁思成。

《他們都是了不起的教育家》,介紹的是改變了近代中國教育狀況的3位名人,蔡元培、陶行知,還有葉聖陶。

《讓岩石“說話”的人》:奠定現代地質學基礎的詹姆斯·赫頓,被譽為“現代地質學之父”的查爾斯·萊伊爾,以及為中國石油工業作出重大貢獻的李四光。

12本書,涵蓋12個不同的領域;
36位名人,帶來36段讓孩子受益無窮的傳奇人生故事。
官方定價10元/本,全年定價120元,咱們的團購價一如既往地划算,早鳥只要99元!
團購詳情
7天無理由,非質量問題退換貨您需要承擔來回的運費;質量問題退換我們承擔來回運費。店鋪二維碼如下,點選文後的“閱讀原文”也行。

有任何問題的話,您可以:文章下面留言、有贊店鋪諮詢,如果以上都不會,您又是新人,麻煩加下微信maodouma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