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朋友圈又被一部英劇刷屏了。
《混沌少年時》

一部只有4集、每集不到1小時的迷你英劇,沒有複雜燒腦的劇情,也不是“強情節、大爽點”的流量劇,看上去平平無奇。
唯一算是“炫技”的地方,就是導演採用了“一鏡到底”的拍攝方式,大家看的時候會覺得沉浸感很強

就是這樣一部看上普通的劇,卻讓英國首相公開宣稱“正在看”,並且呼籲全社會重視劇中展現出的青少年問題;

在全球各大平臺評分一路上漲,豆瓣8.7分;

Netflix上線一個月內火爆全球幾十個國家,被媒體稱為“幾十年來最接近完美的劇集之一”;

還讓英國教育界考慮把“反厭女”內容納入課堂教學……

團隊小夥伴建議我一定要看看,我就抱著試試看、瞭解一下青少年心理的心情打開了它。
結果一口氣刷完之後,劇情久久在腦子裡盤旋,甚至過了好幾天都還有種隱隱的沉重感。
它只講了一件事:
13歲男孩傑米(Jamie)殺死了同校的女孩凱蒂(Katie)。

有命案元素,但《混沌少年時》不是懸疑劇。它不糾結“兇手是誰”,而是在不斷追問:“兇手為什麼殺人?”
案件的兇手傑米13歲,看起來有點瘦小、內向。平時不願意和家長溝通,但很聰明,成績不錯,喜歡歷史。


一個普通的青春期男孩。
他的家庭也是普通的工薪家庭,四口之家。
爸爸是個通下水工人,自己有車有團隊,工作雖然辛苦,但有能力賺錢養家;

媽媽溫柔能幹,是那種默默操持家務的傳統女性;

姐姐比他大幾歲,聰明,脾氣好,也有著堅強的一面。

第一集上來就是暴擊,清晨六點多,全副武裝的警察包圍了傑米的家,破門而入,所有人瑟瑟發抖。

警方的目標是躺在床上的傑米。

看著槍口直指自己,傑米害怕得尿了褲子。

從被捕,到走流程被監禁,傑米一直在不斷重複:“我是清白的。”

可監控畫面擺在面前——他在停車場裡一刀接一刀刺向凱蒂,直到對方倒地不起。

從不敢置信到失聲痛哭,傑米的父親終於意識到:兒子殺人了。

可問題是,父母究竟哪裡做錯了?他們哪裡失職了嗎?
最揪心的地方就在這——沒有人明顯做錯什麼。

這個家裡沒有爭吵不斷、沒有離婚出軌、沒有酗酒暴力……完全不是我們想象中的那種“問題家庭”。
或者可以說,傑米甚至擁有會反思的父母——
傑米的父親小時候被家長痛打,所以發誓絕不把這份暴力傳給下一代,只是努力工作、養家,還曾在空餘時間教兒子踢球,希望他陽光開朗、有“男子氣概”。





很多家長可能會共情:這不就是我嗎?我也想要截斷上一代帶來的傷害,沒少陪伴孩子,努力養家,維繫家庭和睦,從不缺席……
可為什麼,悲劇依然發生了?
因為我們做了很多事情,卻沒有真正走進過孩子的內心。
這4集裡,每集都有一個不同的視角。
第一集是警方辦案過程(被捕第一天);
第二集是校園同學的反應(被捕第三天);
第三集是心理專家視角(被捕後第7個月);
第四集是家庭成員的狀態(被捕後第13個月)。
四個視角展開,我們才能知道,原來傑米在學校常常被孤立,是同齡人眼中的“軟男”;

他在社交平臺上被嘲諷為“incel”(非自願單身者),沒有女孩喜歡他;

他渴望被接納,渴望得到女孩的回應,想證明自己是有吸引力的男人……
但以上一切,父母一無所知。
他們以為兒子在房間裡做自己的事,就算沒有在學習,也不至於學壞。


他們以為13歲的孩子“還不懂愛”,他確實還不懂,可卻已經開始為“沒人愛我”而崩潰。

學校恃強凌弱的環境早就讓他窒息,無孔不入的網際網路早已捕捉到了他,引導他用厭女的眼光理解世界。
傑米不溝通、不傾訴,只是埋著頭默默接受“這個世界沒有人認可我”的設定。

這,就是悲劇的土壤。
傑米最大的問題,是他被困在了同齡人的評價體系裡。
“同齡人”對青少年的意義有多大,我不止一次提到過。
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正處在“身份認同”的關鍵期——他們開始從父母的目光中抽身,轉而依賴同伴的評價來建立自我認知;
從“爸爸媽媽覺得我好”轉向“同學覺得我酷”“社交平臺有人點贊”。

這是成長的必經階段,也是最容易被“外部聲音”操控的時刻。
而在現在這個社會,“外部聲音”最強大的來源,不是學校老師,不是鄰居長輩,是網路。

在劇中,推動悲劇發生的,不是某一個人,而是一整個網路語境,一整套早已形成的“有毒文化”。
比如“incel”,形容那些對自己無性吸引力深感羞恥的男孩們。

他們無法獲得女生的喜歡,卻把這種挫敗轉化成對女性的仇恨。

比如對“二八定律”的另類解讀:80%的女性只喜歡20%的男性,被剩下的男孩註定失敗。

而這是女孩的錯,所以只有靠暴力和操控,才能獲得“成功”。

劇中還提到了安德魯·泰特(Andrew Tate),一個真實存在的有毒網紅,他的影片充斥著極端的男權主義:
只有打拳、健身、賺錢,才能贏得尊重;共情、會讀書是“廢物行為”;女生只是物品,你夠強就能得到。

如果同學們覺得這些都太偏激,現實生活中沒人信——那你可能真的低估了這些觀念在青少年中的滲透力。
凱蒂曾在ins上用emoji“腰豆”嘲諷傑米。

警方最初完全讀不懂這個表情的含義,還以為倆人互動頻繁,是朋友。

直到警官的兒子提醒,成年人們才知道這是未成年網路上的攻擊性語言。

這很可怕。
我們以為他們刷影片、玩手機、看段子,只是在打發時間;但他們其實是在那裡“學做人”。

他們學會了用“等級”物化女同學,用“成功男性”的標準要求自己,同時鄙視、攻擊其他男同學。

恰好,傑米的父親給了傑米類似的感受:
家裡的事情都是強硬的男性,即父親說了算,“媽媽覺得自己什麼都做不好”。

父親要求他踢球、運動培養男子氣概;沒踢好被嘲笑時,他看向父親,父親卻移開了視線。


他下意識覺得男性比女性強,他和父親是同盟,但卻沒能得到同為男性的父親的認可。


所以,當傑米試圖和凱蒂搭話,卻被一句“我還不至於那麼慘”拒絕之後,他感受到的不是難過,而是徹底的“羞辱”。

他在意的不是“凱蒂不喜歡我”,而是“你一個被曝光了裸照、被所有人嘲笑的東西也敢拒絕我?”

一個失敗者的憤怒、羞恥,引爆了他的情緒。
這裡,強烈建議同學們都仔細看第三集心理學家和傑米的對話。

一次,傑米說“父親移開目光是失望”,還反問心理學家:你不安慰我,告訴我他沒有失望嗎?

接著,傑米說“我不受歡迎因為我醜”,然後又一次反問,“難道你不該告訴我‘你不醜’嗎?”

一次又一次,他表現出了共同的特質——表面上滿不在乎,其實極度自負。他不願意面對針對自己的負面評價,需要外界告訴他“沒關係”,但心底又不信那些無足輕重的安慰。

還有,在面對心理學家時,他說自己看了凱蒂的裸照,“她胸很平,不是我的菜。”

但他卻又暗地裡主動聯絡凱蒂,希望趁她落難時“拿下她”。
在他看來,這是“聰明”。

在我們看來,這是病態。

但這恰恰是“有毒男子氣概”在青少年群體中最深的侵蝕——把女性物化成“可以趁虛而入的目標”,把親密關係變成勝者才能擁有的獎品。
凱蒂沒有屈服。她拒絕了。

後面還在網上用“incel”等一系列攻擊性語言反擊了傑米。

於是,傑米更加憤怒。

“被拒絕”徹底摧毀了他的自我構建,外界給他的反饋和他的自我認知截然相反,他不能接受。
殺人,是他感覺最能彰顯“男子氣概”的暴力行為,也是一場虛假的“自我拯救”。
所以說,這場悲劇的製造者不只是傑米一個人,而是所有讓他相信“有毒男子氣概”的聲音。
而這一切,發生在家長的眼皮底下——手機的螢幕裡,耳機的語音裡,短影片的演算法裡。
在觸犯法律之前,我們不能說他們變壞了,他們選擇了一個家長沒有參與的世界完成成長。
只是這個世界裡,觀點更激烈,負面情緒更強烈,也更危險。
劇中沒有給出的答案
父母要去尋找
該怎麼做,才能避免孩子變成傑米這樣充滿惡意的少年?
《混沌少年時》沒有給出答案。
導演並沒有告訴我們“是他爸小時候被打所以遺傳了暴力”“是媽媽太情緒化沒管教好孩子”或者“是學校失職沒及時發現異常”——這些我們熟悉的甩鍋情節全都沒有出現。
它只是把每一面都展示出來,希望我們自己去判斷。
每次說到這類話題,我都會提到一個觀點:“養育孩子不是一個家庭的責任,而是一個村莊。”

但很顯然,我們無法指望短時間改變“村莊”。
比如傑米的學校,就是“村莊”的一部分,但已經成了失效的教育空間。
有負責的老師,但他們能做的也不多,總是顯得有心無力;

也有傑米的班主任歷史老師這類,平時看不出什麼,遇到事情扛不住,急忙甩鍋;



還有從來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老師,上課經常遲到,來了就放影片。




還有網際網路,也是一處環境不佳的“村莊”。
到處都是“帶節奏”的人——有個在超市工作的男店員,他認出了傑米的父親,然後說:“我支援你兒子,我們可以眾籌幫他請個好律師。”

明明對案情瞭解有限,卻絲毫不管傑米持刀殺人的法律事實,也不在意凱蒂已經逝去的年輕生命。
還有在傑米父親車上塗侮辱性圖案的年輕人,也不是多正義,只是想要釋放惡意而已。

大多數人對案件本身和當事人都並不關心,只是愛站隊,愛找樂子。

“村莊”靠不住,只能靠父母。
很多人說,青春期是“父母最難靠近孩子的階段”。
但也是最不能走遠的階段。
因此我們該做的,不是強行把孩子拉到身邊,而是在保持距離的前提下,陪孩子找到自己。
1.幫孩子找到自己的價值
孩子不必“成為厲害的人”,“成為他自己”就好。
如果他不愛球場運動,請不要強求;如果他在社交裡吃力,請不要著急替他羞恥;如果他喜歡的是畫畫、看書、拼積木,請你先鼓勵,而不是立刻質疑這有沒有用。
尤其到了青春期,他們不需要打雞血的教練,只需要願意在他失敗時抱住他的堅強後盾。
無數次的嘗試之後,我們一定可以和孩子一起,找到他能夠做好的一件事。
無論是哪個方面,即使是一件小事(比如負責養班級裡的植物,養得很好),只要能讓他覺得自己很好,這就是孩子找到自我價值的起點,也是他們適應社會的支點。

有了支點,就有了自我認同,也就不會那麼容易受到外界聲音的負面影響了。
2.引導孩子意識到,普通人也可以過得很好
很多孩子從小活在“精英敘事”裡,懵懂地努力往金字塔頂端爬。
尤其是男孩,除了“精英敘事”,還有可能被“有毒男子氣概”鞭策。
很多時候他們拼盡全力,不是因為真的想到達某個高度,而是因為害怕自己一旦不在上面,就沒有了價值。
沒有人告訴他們,普通人也值得尊重,“不被喜歡”並不等於“不值得被愛”,身體不夠強也不意味著就是“弱雞”。

這裡我想到了那個經常引發罵戰的梗,“普通但自信”。
據我瞭解,在很多女性眼裡,這就是一箇中性偏調侃的評價,表達了女性對男性某些行為的不解。
舉個例子:某男明明就不懂某個領域,為什麼要表現得很懂?
劇中就有這樣一個男性角色,女性心理專家在看傑米的監控畫面時,男性安保人員一直在試圖表現他非常懂心理學。

不止這一點表現,很多豆瓣網友都注意到了這段劇情

而一些男性聽到“普通但自信”這樣的評價,會下意識拒絕承認自己的普通。
因為那意味著在與女性對話時失去優勢地位,也就意味著沒有價值。
可如果連“普通”都無法接受,他們又該怎麼接受自己會失敗,會被拒絕,也會有脆弱的一面呢?
這正是“有毒男子氣概”的毒性,它沒有讓男性真正強大,反而讓他們色厲內荏,容易崩潰。
所以我們要引導孩子認識世界的多元,也認識自我的多維——你可以不夠優秀,但你可以足夠真誠;你可能不是最強的,但你可以是溫暖的、有責任感的、有耐心的。
失敗、拒絕、脆弱,都是人生的底色,不是缺陷。
普通才是常態。
3.讓孩子知道:無論如何,父母都愛你
很多孩子的問題,不是出在“沒人愛”,而是他們感受不到是否有人愛自己。
青春期的孩子,看似成熟了不少,其實依然有著幼稚的一面,尤其是在情感覺知方面。
一考試沒考好,爸媽臉色一沉,他們覺得“我不夠好了,爸媽不愛我了”;
一被老師批評,回家沒人問他們怎麼了,只會說“你怎麼又惹事了”,他們覺得“我又讓爸媽失望了”;
一交了不夠“體面”的朋友,父母立馬反對,他們覺得“我做什麼爸媽都嫌棄”……
只是小時候他們會哭著向父母確認;到了青春期,他們問不出口也哭不出來,只能表現得毫不在意。
到了青春期,他們不僅想要父母的愛,還想要同齡人的認同和喜愛,特別是異性的青睞。
其他人的喜好,我們無法控制,但至少我們可以讓孩子感覺到我們的愛,無數次反覆地告訴他——我們永遠愛你,永遠在你這邊。
在他失敗的時候,告訴他“這並不會讓我們失望”;
在他沉默的時候,陪著他不說話,只是靜靜地在身邊坐著;
在他痛苦的時候,抱一抱他說:“沒事,我們一起想辦法。”

最後,建議同學們都抽出四個小時,看完這部劇。
很多問題,值得我們反覆深思。
(溫馨提示:孩子年齡小的話不適合看這部劇,該劇評級為TV-MA,即可能包含不適合17歲以下青少年觀看的內容)。
部分圖源自網路,侵刪
參考資料:
豆瓣電影:《混沌少年時》
也許你還想看看
【小學英語規劃啟蒙】
喜歡記得點亮小紅心

川媽說說
今年,大寶開始特別喜歡關門,一個人躲在房間裡。我本來也懷疑,他到底在幹什麼。但秉承相信他的原則,大多數時候都尊重他的選擇,甚至故意給他機會,讓他一個人待著。
但看完這部英劇,我和老王一合計,以後還是得多留意點。理解他想獨處的想法,但儘可能掌握他的動向,尤其是線上的。當然最重要的還是,引導他正確認識自己、外界的評價。我還特意叮囑老王,對於青春期男孩,父親的作用相比母親重要得多,他必須抽出更多時間和精力,陪伴他的成長。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