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在美高讀11年級的Eric發了這樣一段朋友圈。他早晨醒來想到的第一件事,不是遊戲而是論文。

“現在我還沒18歲,它卻先離我而去了。

一年後,Eric收到了哈佛大學的錄取通知書。

過去我採訪過很多哈佛學霸,上海男孩Eric可能是他們中最不像學霸的一個,而Eric的成長路徑,卻是我們國際教育家庭最值得學習的一個。

初中華二浦東實驗學校(現名華曜),高中Deerfield Academy
高中四年沒有卷競賽科研,主要活動是哲學、數學社團,校報記者、學術輔導員等
除了Eric的故事,我們這次還將分享三位非典型爬藤男孩女孩,他們中有人從美高到哈佛、斯坦福錄取,也有包校女孩左手劍橋右手康奈爾+6所加州系名校全錄取。從他們的身上,我突然意識到:


這4位哈佛斯坦福劍橋學生均來自品優美本。這兩年品優美本是上海灘的最強黑馬,尤其今年一下子爆出4名哈佛錄取,秒殺一眾老牌機構。要知道品優美本一屆才20人左右,藤校&Top10錄取Offer卻有26枚。
👇滑動看2024錄取榜單👇

而這些“爬藤奇蹟”學生們背後的導師Shang老師自己也是一枚學霸,哥大政治學本科、博士,擁有10餘年美本名校申請經驗。她說:
品優美本合夥人
Shang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政治學本科、博士,主修政治哲學,輔修政治經濟學,擁有10年以上美本名校申請經驗。
想了解更多美本申請案例及諮詢
👇可以掃碼新增品優官微諮詢👇


兩個上海男孩的哈佛之路
各有各的皮法!
今年品優有兩個上海男孩拿到哈佛錄取,與聽話好帶的孩子們不同,Willie和Eric可能是非常規意義上的哈佛男孩,調皮搗蛋,還各有各的皮法!
申請季品優寫作房間裡–
-
Willie是時而專注,時而嬉皮打鬧,上躥下跳的皮大王;
-
Eric則是時而奮筆疾書給同學們演示邏輯詢證,時而閉目沉思直至瞌睡的小老頭。
Eric的故事,要從6年前決定送出國讀美高開始。華二初中在讀的他遇到了品優的Eric老師和Shang老師。
Eric有別於典型的中國公立學校男孩,對數學的熱愛不來自分數和拿獎,對英語語言的理解和使用,也不在於死記硬背的訓練。在父母對能力教育的重視下,Eric從小把好奇心和思維挑戰,遠遠放在分數和排名之前。
這些條件,激發了Eric真正的獨特思維:小學五年級起,他就喜歡沉浸在思想家的經典著作中,開始哲學的學習。當時申請Deerfield時,Eric的媽媽就找到品優,哥大博士畢業的Shang老師在美高申請時就給予他深度的哲學輔導,在美高申請中就用哲學這個在初中生中不常見的熱情征服了美高招生官。
Eric父母深知,在中國大陸找到一位導師,能真心讀懂滿腦瓜“蘇格拉底說”的Eric,非常困難, 因此拿到Deerfield錄取通知書的第一時間,Eric父母就把兒子繼續交給了品優和Shang老師。

在品優,不論牛娃普娃,留學規劃第一件事情都是:


這是品優學生的底線——申請海外頂尖大學,首先功課起碼要保持好。
所以品優的老師們就需要做一件事:“把底線拉高”。提前在進入九年級前,做好預備計劃,把接下來四年課程和要求的難度拉上去。比如:
-
Eric理科基礎紮實,那麼數學和科學課程,我們就要儘早可以選Deerfield難度最高的課程,為他的每個進階和成就鼓掌喝彩,再絮絮叨叨叮囑他,爭取在優勢專案上,儘可能拿接近99的最高分;
-
同時人文科目也要保持在基準線以上,並且在選課時要巧妙結合Eric感興趣的哲學話題、學派與方法論,在Deerfield出名難的課上,獲取屬於Eric的學術結晶,並以榮譽畢業生的優秀成績從Deerfield畢業。
“Eric的古拉丁語在9和10年級各跳了一級,12年級古希臘語也跳級一次,雖然一開始分數不高,但是掌握了課程學習方法後,他很快地趕上來。我們把選課難度提高了,目標要求定高了,最後學生就算只做到了八九成,就不會影響結果。”Shang老師說:
我們不應該要求每個孩子都做聽話的分數機器。在不為了分數學習的Eric心裡,這些挑戰,意味著真正的思想競技,這就是他的競賽,不是與旁人比。”

△2019年品優大Eric老師陪伴Deerfield面試;2024年Eric邀請Shang老師見證畢業,照片拍攝地點是在Deerfield標誌性大門
而從包校到Thacher School的Willie,雖然不在榮譽學生(Cum laude)的頂尖GPA範圍內,但也可以靠一系列校內外的高難度課程選擇,和相應的高品質作業專案勝出的。
在拿到哈佛和斯坦福錄取後,哈佛招生材料稽核的老師,給他發了一封郵件(爭取學生入讀),說了好幾點錄取這個上海男孩的原因,其中有一點特別重要——
Willie十一年級關於蓋茨比的作業,是他看到學生提交Writing Sample裡面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一篇,它不僅充分解釋了在私立寄宿四年課程學習過程中,Willie如何汲取了精華,擁有了自己的思考正規化,學會了極具複雜結構的輸出,更與他的申請材料其他部分起到了交相呼應的完整呈現效果。
在學習之外,兩個品優哈佛男孩的共同點可太多了,而最有意思的就是堅決不打競賽不卷獎。
Willie問過Shang老師:Common App上有5個獎項要填,那我是不是也要去參加五個比賽?我現在還沒有論文發表,我是不是要去研究發表一下?
Shang老師那句堅定的“你不用”,給了Willie一顆定心丸。

從來不硬掰孩子的興趣,而是挖掘他內心真正的熱愛。這是品優給孩子做規劃的“獨門秘方”。Shang老師說:


Willie沒有參加熱門的Concord Review或者John Locke論文競賽,而是花大量的時間參加了學校的“榮譽協會(Honor Council)”——負責處理學校的學生事務,比如抄襲、侮辱性言論等等。(在美高,學生的很多問題不是直接讓老師來解決,而是讓同學之間來商量著處理,給了學生更大的自主性)
在榮譽協會里處理各種校內事件的過程中,Willie不僅更加理解了“什麼是好的友情”、“什麼是同輩之間的幫助”,“社會的規則和結構”等等,對於自我和世界也有了更多對思考和啟發。
還有就是戲劇社團。最開始Willie並不認為這有多重要,他只是學校戲劇社一位普通的演員,但哈佛大學招生官卻被他的獨白表演所深深打動。

Eric喜歡數學,雖然達不到進入USAMO競賽的程度,但是喜歡琢磨數學問題的邏輯。而學校裡的哲學課和數學課其實有很多關聯點,Shang老師就鼓勵他去做兩個學科交叉的思考:
Deerfield的選課豐富,在交叉點上選擇,會給Eric帶來更大的學習樂趣,更能給他機會找到他可以持續鑽研的挑戰問題。”
同時,在這個寄宿環境裡,Eric也把這些交叉問題帶到了社團,作為聯合社長,富有激情地嘗試啟動哲學和數學社團聯合活動,激發討論,打破現實壁壘。
在Shang老師看來,比起看上去厲害的活動,更重要是孩子們在追求熱愛的事情的過程中,“撞上了什麼?思考了什麼?最終理解了什麼?下一步將怎麼做?“這才是兩個男孩能進哈佛的關鍵點。


美國公辦高中爬藤越來越卷
她靠“接電話”拿到哈佛賓大錄取
娜娜來自美國一所公立高中Milburn High,學校今年有約350個畢業生,她是唯二的哈佛錄取(遠超私校難度)。

和私立寄宿學生所有的活動都可以在校內完成不同,公辦的學生則是要放眼到自己所在的Community(社群),而娜娜就是把這件事做到了極致。
說回活動活動,娜娜從9年級到12年級,四年裡主要做了一件事——Emergency Care(緊急救護)。
疫情之後,公眾認知到美國政府在公共健康領域的不作為,和社群需要建立自我保護機制的重要性,更多公民自願投入到公共醫療問題上去,包括紅十字會等組織呼籲高中生加入到緊急救護中。
這個概念在美國已經非常火,但娜娜一定是最投入和做得最不一樣的那個。高中四年裡,每個禮拜7天裡,她會花5天(四年就是1000天)時間,放學之後就到社群的緊急救護中心工作。

她的工作也很簡單,接到緊急求助電話,然後和團隊裡專業醫護人士去救人。
而她的“不一樣”體現在經過這1000天的緊急救護工作中,她看到了一個和想象中截然不同的“急救世界”。在她想象裡,急救中心需要處理各種流血骨折的患者,醫生都是救死扶傷的英雄,而事實上她看到的卻是:
陷在椅子裡沒有辦法爬起來的孤寡老人,不知道應該把藥掰成1/10還是1/20的單親媽媽。而這些才是真實世界的樣子,是一個社會缺乏醫療保障所折射出來的問題。
娜娜能夠成為學校唯二的哈佛錄取,並不僅僅是因為她的生物學的足夠好,也不是Emergency Care這個活動有多麼高大上,而是她對於這個社會和公共事件更多屬於自己的思考。

此外,娜娜的特色——反骨精神,從不把主流當成真理。也是Shang老師認為他能夠被哈佛錄取的另一個重要原因。
Shang老師分享了一個小故事:

“當時我們在一起寫東西,我說,‘娜娜,我airdrop你一個檔案。’結果娜娜說,‘我用的不是iOS而是安卓。’
她非常認真地解釋說,不是隻有蘋果可以雲端分享,安卓也有云端分享系統。她還說自己在學校非常提倡這件事,我們不應該被一種系統捆綁。”
在她看來,很多人為了迎合社交,或者是融入某個圈子,別人買蘋果手機她也要買蘋果,而我們娜娜就用最普通的‘老人機’來進行這種反抗,”Shang老師說:“這太娜娜了!”
由此,Shang老師和娜娜總結出了哈佛文書的核心:不應該把一種擁有當成特權或者理所當然,更不需要因為不被劃分為主流就自我懷疑。

其實,Eric也非常“反骨”。他不會為了功利目的而去競爭學校的領袖職位,只在他最感興趣的數學和哲學社團做社長,承擔真正的責任,並且持之以恆地在他熱衷的Peer Tutoring當了Head。
又比如,他參加了4年校報,4年都只當記者;參加了4年戲劇,4年都心甘情願當後臺。然後正是這四年的撰稿人和戲劇後臺的經歷(Eric自稱木工、油漆工和IT支援),賦權他高於領袖稱謂的責任感和同理心,這是Eric定義的領導力。
Shang老師難掩對這個得意門生的喜愛:
這就是Eric的反骨,對領導力有獨特判斷,不僅僅是不功利而已,他不屑於權力,是來自於深度的思考:他反對社會組織架構中,上一層對於下一層的剝削和價值觀的剝奪。


沒去美高爬藤就沒有機會了?
包校女孩左手劍橋右手藤校
很多家長也很想問:是不是留在國內爬藤就沒有機會了?美高和國內學生爬藤規劃有什麼不同?
首先,Shang老師直言,美高學生爬藤雖然也很難,但進入大藤的機率還是比國內學生相對高。然而,沒有選擇美高並不代表“輸在了起跑線”。
品優今年的另一位學生Ningning,五年前放棄了美高,選擇留在包玉剛學校。如今,她不僅同時被劍橋和康奈爾錄取,還是包校今年唯一一個同時被伯克利到戴維斯6所加州系名校全錄取的學生。

在進入九年級前,Ningning還沉浸在自己天真爛漫的夢幻泡泡裡,完全不知道在接下來的四年裡,IG、IB、HL和EE這些字母分別代表著無數的作業和考試。
如何讓學生在學業上走上正軌?Shang老師引用Eric的話說:
品優的老師每週都盯著我的作業和我談話,她們已經這樣用心管我了,如果我還不認真做,我都覺得對不起她們了。”
Ningning也是在這種嚴格的管理下逐漸進步的。萬事提前設定一個安全線,把基準要求提高,反覆督促(媽媽說:篤篤篤敲這個木魚)。雖然每次還是有點兒懸,但總能安全降落在一個安全的分數區間。每次Ningning都會斜眼一笑:“這不是過關了嗎?”
Ningning有兩個熱愛,一個是畫畫,另一個是數學,對文科不太感興趣。Shang老師就用藝術來彌補她的文科短板。
說到這裡,Shang老師提出了國內家長規劃中的一個大誤區——藝術爬藤。其實所有能夠被藤校錄取的學生都有一定的“藝術特長”。

△創作中的Ningning
Eric給校報寫的莎士比亞風格的信是一種藝術,Willie用戲劇獨白展示自己的思考也是一種藝術。在西方語境中,藝術是一種思維和表達方式,而並非爬藤的捷徑。
疫情期間的9、10年級,透過布朗和斯坦福的線上夏校,Shang老師和Ningning對綠色屋頂設計(Green Roof)產生了興趣。這不僅是一個環保議題、建築議題,也是一個社會議題。
城市裡的豪宅綠化很好,而上海的老工房、香港的公屋則幾乎沒有綠化及相應的可持續迴圈配套。
從10年級開始有這個想法,到11年級最終完成相關的各個專案,Ningning的活動規劃不緊不慢,貫穿在平時的學習之中。
比如去香港澳門考SAT,就可以航拍當地的樓房,然後回到上海做CAD草圖。在畫建築的同時,也瞭解經濟平權等公共政策相關的議題。再透過數學方面的計算機模型,計算出建築最大化的能源使用量,最終落實到自己的藝術設計之上。
這個結合了多項學科的活動,突出了Ningning在藝術與數理邏輯、人文關懷方面的綜合能力,讓她在這個激烈的申請季中,同時被劍橋設計系(結合建築學、工程學和材料科學的交叉專業)和康奈爾城市規劃和建築方向錄取。
兩所頂尖名校的同時認可,證明了Ningning過去五年的路,走對了。


最後,Shang老師也和我們總結了寄宿美高、公立美高和國內雙語高中的爬藤建議。
寄宿美高的藤校錄取資料是相對透明的。學生如果能夠成績排在學校的10%,且當屆又沒有太多的legacy和運動員,那麼我們中國孩子就仍有機會。但這並不代表著容易,尤其是在Top寄宿美高,上課難度就擺在那裡,你的同學也都是超級優秀,憑什麼你成為前10%?
而且,光是做作業,很多中國孩子也有盲點和誤區,大家往往認為老師佈置了任務列表和deadline,我踩準時間提交就可以了。
其實並沒有那麼簡單,做作業不僅僅是“老師佈置-學生做-老師批改”,比如老師佈置作業週五要交,那麼學生週三一定要寫好草稿和老師討論,與此同時蒐集同學的意見,再進行討論和修改。此外還有比如上課的表現,論文作業參考資料的格式等等,都有其中的門道。

而對於美國公辦高中來說,最大的問題是在於一些學校教育質量不足以滿足精英大學(對亞裔)的要求,尤其是在藤校最看重的人文學科上,差距非常大。
所以這些學生要考出很好的標化成績,包括額外的AP成績來證明自己。此外,圍繞Community的活動也非常重要。
國內學校也同樣有這個問題,美國大學對於校內成績的不信任,對於學生競賽成績的不信任。那麼如果你有硬核的AP、SAT成績,同樣可以證明自己的能力。香港學校也未必是捷徑,因為拿到高GPA實在是太難了。
在成績的基礎上,專業的留學顧問所有的著力點,就是在孩子本身的學術興趣上去引導和加深,幫助他們在感興趣的領域拉到最大值,只有真實和獨一無二的Willie、Eric、娜娜、Ningning,才能被哈佛斯坦福和康奈爾招生官一眼看中。
想了解更多美本申請案例及諮詢
👇可以掃碼新增品優官微諮詢👇

6月26日週三晚19:30
品優三位老師獨家作客真棒直播間
解密哈佛錄取背後的故事
掃描海報下方二維碼預約直播


點贊&在看,及時收到推送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