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本打工人,終於迎來了就業“反選時代”。
上週五,日本公佈了今年的大學生就業率,98.1%,是自1997年以來的最高水平。
據官方解釋,此次公佈的就業率,指的是實際找到工作的人數與想要找工作人數的比率,所以並不能總括所有應屆生的就業狀況。
但正如最近多家日媒所言:
日本這個國家,正在經歷可能會持續數年的就業“超級賣方市場”。

在巖守縣今年2091名想要畢業後工作的高三學生中,有2083人已經收到了企業的內定通知,比率高達99.6%。
在廣島縣,一個高三畢業生對應著4.31個潛在就業崗位,創造了自1991年以來的新高。
從資料上來看,日本如今的畢業生們算是趕上了最好的時候:
他們在求職市場擁有著極大的主導權,甚至還催生出了一些主打“逆招聘”的APP——企業主動向求職者拋橄欖枝,詢問求職者是否有入職意向。

為了搶奪這些被媒體戲稱為“金蛋”的應屆香餑餑,日本大大小小的企業也都使出了渾身解數,在今年開啟了搶人爭霸戰。

我的同事米利暗說過,不談錢的工作都是耍流氓。
日本的畢業生們最在乎求職公司的哪方面內容?
名古屋電視臺曾就此問題詢問了1164名學生,結果毫不令人意外,“企業的薪資和福利待遇”。

各大日企搶人的第一步,便是對今年的應屆生漲薪。
日本房地產公司別大興產宣佈,應屆生全體加薪2萬4千日元,約合人民幣1100元;遊戲公司卡普空,將新員工的基本工資上調了27%;三井住友銀行給今年新人的月薪多加了5萬日元,約合人民幣2300元……

早在去年,《朝日新聞》就對100家企業展開調查,結果發現至少有70%的公司選擇用漲薪的手段來吸引應屆生。
這也讓一些日本網友在社交媒體上抱怨稱:
今年一些應屆生的起薪,就已經超過了同公司工作了兩三年的老員工,著實是有點不公平。

為了能在搶人大戰中更勝一籌,有的企業覺得光上調工資還是“見效太慢”,便索性直接給新員工發錢。
做汽車零配件的愛信精機,在招聘網站上打出了“上班就送100萬日元(約合人民幣4.6萬元)入職獎金”的宣傳語。
位於名古屋的日本資訊股份有限公司,則將入職獎金定為員工年薪的20%,封頂金額為150萬日元,約合人民幣7萬元。

除了提高起薪,日企搶人的另一個手段,就是把各項福利拉滿。
在今年日本各地的招聘會上,寫有公司福利待遇的標語牌隨處可見,其內容突出的就是一個順著求職者的心意來。

有應屆生對加班文化表示牴觸,企業們便宣傳自家一年能休滿129天,不論男女均有育兒假可休,即使加班,加班費也會嚴格按分鐘來計算;
有應屆生覺得傳統企業都太古板森嚴,令人窒息,企業們便宣傳自家上班著裝隨意,女孩們可以實現“指甲自由”,入職就發辦公用的iPhone和iPad,異地調動前都會先徵求調動者本人的意見。

有應屆生擔心自己學歷能力不足,無法勝任,企業們便放低門檻,表示來應聘的“文理均可”,即便你零基礎,也會對你進行充分的培訓。
根據一位姓井口的議員在X上的分享,現在有些企業甚至還會給應聘者,發一種名為“優先通行證”的特權,即:
一名畢業生通過了公司A的所有面試,但並沒有前去就職,而是選擇了其他公司。
那麼在3年之內,如果該畢業生想要離職或跳槽,再次去公司A應聘,他就可以省去前面的所有環節,直接進入到最後一輪面試。

並且不只是應屆生本身,有日企還盯上了這些職場準新人的家長們。
去年年末,總部位於東京的IT企業Assist就舉辦了一場專門針對求職者父母的簡報會。
公司不僅派人帶著家長們參觀了他們孩子未來可能的辦公環境,還補貼了這些家長參會的住宿和交通花銷。

根據一家求職網站的調查,有超過6成的日本應屆生在找工作時,會特意參考他們父母所給出的意見。
因此許多日企不但會向家長們宣傳自己,還會要求他們和孩子一起簽署就業保證書,就怕新人在入職後受家庭影響而反悔跳槽。

當然,企業把自己的待遇吹得天花亂墜,卻並不代表他們全都能一一遵守,這便讓日本近幾年出現了一種名為“辭職代辦”的業務。
如果應屆生在入職後發現企業並沒有宣傳裡說得那樣好,而辭職的手續又過於繁瑣,甚至公司“拒不放人”,那他們就可以花上最多2.2萬日元(約合人民幣1000元),讓專門的代辦機構來幫自己和企業溝通離職的各項事宜。
有趣的是,許多企業不但不討厭這些“辭職代辦”公司,反而與他們建立了合作,以此來在第一時間獲取那些離職後的年輕人們。

乍看上去,今天的日本年輕人彷彿只要把簡歷一掏,便有源源不斷的好工作找上門來。
但事實真是如此嗎?

如果我們將日本極高的應屆生就業率,拆解到一個個具體的企業,便可看出這其中的端倪。
即便在一個就業的賣方市場,日本大企業和好企業的崗位競爭依舊激烈。
以知名出版社講談社為例,今年有40000多人前來挑戰,經過多輪的面試,最終只要了23人。

在社交媒體上,也有人吐槽說自己很多同學都是日本知名私立大學畢業的,結果最後進名企的也沒幾個:
“都說現在是就業的超級賣方市場,但對於名企而言,不論何時都是絕對的買方市場。”
再加上由於急著搶人,許多日企都將招聘時間提前,致使很多學生都覺得自己都沒有準備好,就匆忙上陣,很難獲得心儀的工作。
況且,日企今年開出的待遇雖然看著誘人,但其中也摻了不少水分。
雖然各大日企接連給應屆生漲薪,但日本物價也在持續上漲。據日本厚生勞動省公佈的資料,日本考慮到物價變動因素的人均實際工資,已經創記錄地連降了24個月。
換句話說,漲薪看似是搶人的福利,其實卻是應對物價上漲的剛需。
因而,雖然日本各地的應屆就業率屢破新高,可在Withnews的調查裡,依舊有3成多的學生覺得“工作並不好找”。

當然,這屆日本年輕人找工作,比起他們的前輩們來說,還是容易了很多。
在十幾年前,日本的就業市場則是一番與現在完全相反的場景。
在上世紀90年代初泡沫破裂後,日本先是經歷了被稱為“失去的10年”的經濟低迷期,之後還沒喘上口氣,就又趕上了2008年的金融危機。
長期的不景氣開啟了一段長達20年的“就業冰河期”。
在那段找工作難於上青天的歲月裡,日本大學生畢業的就業率從1991年的81.3%跌到了2003年的55.1%。

在那時,名校的畢業生投出100份簡歷卻一個面試都沒接到並不算是什麼新鮮事兒,發現自己去了黑公司但為了崗位還是要忍耐的例子也是屢見不鮮。
為了能保住自己名為“應屆生”的唯一優勢,據《讀賣新聞》統計,在2010年3月畢業的56.8萬名大學畢業生中,有至少七分之一選擇了留級延畢。
大量的年輕人因為找不到工作而變成了家裡蹲,從1997年到2003年,日本的啃老族數量從8萬激增到40萬。
能找到的工作,不少也都是兼職。
2002年日本有18%的男畢業生,以非正式員工的身份開啟了他們的第一份工作,而這裡面又有三分之一的倒黴蛋,直到2015年也還沒有轉正。

艱難與不穩定的就業處境,造成了日本一代人生活品質的塌縮,讓他們難以在適當的時間節點成家立業,而這相當於間接把這個國家本來就在走低的生育率,又向下拉了一個臺階。
到2015年,日本22歲的年輕人較20年前相比少了小一半,勞動力供需關係已然走向了難以逆轉的失衡。

越來越多的日企開始從“不想招人”轉換成了“招不上人”,而之前“畢業就失業”的應屆生們,則發現自己在少子化的“惠澤”下,反而逐步變成了人才市場的搶手貨。
面對這種現狀,刺激生育估計是來不及了——2023年,日本的總生育率為1.2,再創歷史新低。

所以日本政府便將填補勞動力空缺的希望,寄託在了海外:
在去年10月底,全日的外籍勞工數量已經突破了200萬人,而厚生勞動省希望到了2100年,全國有10%的人口都將由老外組成。
不過鑑於日本當下社會依舊存在的排外氣質,這場針對人口結構的改革能否順利實現,還需要畫上一個大大的問號。

而在變化發生之前,不少日媒都預測“就業超賣方市場”大機率還會再持續幾年,應屆的年輕人們還能再享受一段“挑工作”的美好時光。
有日本網友戲稱,說此時此刻,彷彿泡沫經濟時代的重現:
當年,為了吸引應屆生來就職,企業會帶著他們去夏威夷旅遊,給所有參加說明會的人發錢,很多應屆生內定拿到手軟,OFFER多到有些都忘了回覆。

只不過,那時日本的搶人熱潮,主要依託於宏觀經濟的異常景氣,而現在該國的求職者優先,則多半“得益於”新生人口的逐漸凋零。
情形雖然類似,但箇中的冷暖,就只有日本人自知了。
本文轉載自【鳳凰WEEKLY】
點選關注閱讀更多文章
▼
本文系授權釋出,From 鳳凰WEEKLY,微訊號:phoenixweekly,歡迎分享到朋友圈,未經許可不得轉載,INSIGHT視界 誠意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