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週末》的新年獻詞曾是中國報業歷史上最受尊敬的作品,沒有之一。也正因此,看到南周的新年獻詞一年年淪為“高考滿分作文模板”時,我實在是掩飾不住內心的厭惡與悲涼,必須表達出來。
12月29日,《南方週末》釋出了2025年度新年獻詞《用你的活法定義世界的演算法》,寫的是AI狂飆發展與人類社會的關係。
拆開這篇新年獻詞的華麗包裝,裡面是一團亂蓬蓬的稻草。而且是別的牛嚼過一遍的稻草。
南方週末新年獻詞,請停止假裝深度思考
南方週末2025年《獻詞》裡寫到:
在人人都成為“知識容器”的一刻,如何保持智識的獨特與人性的溫暖?若將一切抉擇都交給演算法,人的精神與覺醒是否面臨荒蕪?
連結:https://mp.weixin.qq.com/s/KiAvmaFlpMjbSI2nrfskCA
看起來是在探討AI演算法對人類智識與精神的影響,然而得出的結論卻是老生常談、毫無創見,只剩絕對正確與絕對安全的“活出自己,活出人類價值”。
人類要避免被AI奴役,要克服哪些困難?沒說。
人要在AI時代活出自己,需要哪些支援?沒寫。
在人和AI之間,哪些力量在影響潮水方向?沒提。
《獻詞》表面看起來是在思考一個影響深遠而迫在眉睫的問題,實際上只是在表面浮光掠影般表演一番故作深沉,對AI話題的認知水平基本不超過一線城市的高中學生。
南方週末新年獻詞,請停止假裝人文關懷
南方週末2025年《獻詞》裡寫到:
經歷命運的無常,你在力挽狂瀾;看到弱者的無助,你正奔走呼告。在枯魚涸轍時堅守底線,在斗轉星移時保持清醒,在人機互動時感受心跳:你沒有程式般的標準答案,卻始終懂得什麼是愛、什麼是恨、什麼是長夜的痛哭和隱約心頭的小確幸。
看起來在寫命運無常、弱者無助、堅守底線、保持清醒,好一番人文關懷的表白。然而畫風一轉,落腳點來到了人類情感與AI程式的區別,落在了愛與恨,落在了長夜的痛哭和心頭的小確幸。
命運無常,弱者無助,是因為讀者不懂愛恨嗎?堅守底線,保持清醒,靠的是長夜的痛哭還是心頭的小確幸呢?
人文關懷,不是一定要聲淚俱下地控訴,但絕不該是隔靴搔癢地詞彙表演,更不該是對房間裡的大象視而不見沉醉於小確幸的小清新。
歷史上的南周新年獻詞,也會用一組組人物群像的排比句來表達人文關懷,那時的南周編輯部能看見每一個具體的人生活的不容易,能看見生活不易背後需要推動解決問題。
那時的南周編輯部不會告訴讀者,想要對抗命運無常,擺脫弱者無助,你需要做個懂愛懂恨的人,一個和AI程式不一樣的人。
一個基本常識:命運無常,弱者無助,不是因為身為最廣大公眾的南周讀者不肯活出個人樣。
我在既往的文章裡,經常以“做個人吧”作為結尾,喊話的物件從來都是掌握著公權力的烏紗帽,絕不可能是被侮辱與被傷害的弱者,絕不可能是人生被安排命運被決定的公眾。
人文關懷,需要真正意義上的設身處地與感同身受,需要堅定地站在最廣大公眾這一邊的立場與視角,沒有就是沒有,裝是裝不出來的。
南周新年獻詞,請停止假裝讀懂中國
《南方週末》的品牌廣告語是“在這裡讀懂中國”,曾經,這份報紙和在這裡工作的各位媒體同行是配得上這句宣言的。
2025年的南周新年獻詞寫到:
中國沒有缺席這場加冕。百模大戰,智慧體湧現;腦機介面試驗成功,AI輔診納入醫保;傳統制造在擺脫重複勞作,千年古建被寫入“黑神話”。
在全球AI中心、大洋彼岸的加州,首次提出防止大模型對人類造成“嚴重傷害”的監管法案,卻遭到了否決……看吧,OpenAI並不open,偏見壘起高牆;“驢象之爭”落定,技術海溝深潛。
看起來,南方週末現在的編輯部不僅在嘗試讀懂中國,還在努力讀懂全世界。這個味兒,你讀著熟不熟悉?
乾脆改名叫《環球時報》好了。
當然我也知道,如今的新年獻詞已經不是《南方週末》編輯部說了算。
當然我也認可,如今的《南方週末》雖不復往日榮光,但橫向比較仍然是一份相對優秀的報紙。
但作為南方報業289大院裡走出來的一員,我實在不忍心看著南方週末新年獻詞這一承載著尊嚴的品牌淪落至此。
一點建設性意見:
新年獻詞,應該是獻給讀者,獻給公眾,而不是獻給其他人的。
寫不好,可以不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