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AI為主題,要不是刊發在《南方週末》上,我還以為這是《計算機世界》或《電腦愛好者》的新年獻詞呢。
這讓人困惑。
而整篇看完後,這種困惑變成了不滿。雖然我也曾是289大院的一份子,雖然現在我仍然有同事、朋友和領導在《南方週末》工作,但我還是有些話忍不住要說。
越來越雞肋的《南方週末》新年獻詞,正在引領一種很壞的風潮。

用華麗的辭藻,代替了老實說人話
這份新年獻詞,像是一篇高考滿分作文,隨處可見氣勢磅礴的排比,工整精準的對仗,巧妙形象的比喻,以及宏大唬人的概念。
在整篇獻詞中,改變在確認一場“加冕”,海量資源推動著資訊“平權”,火星帶來綻放,蝴蝶煽動颶風,“每一次黎明璀璨,總有人星夜來迎”,、把背影投入風雨、以微笑眺望希冀,最終在浩瀚的星辰大海中找到自己、確認自己、喜歡自己。
作者像手持鞭子,耍猴一樣鞭打著筆下的每一個詞,逼迫它們跳起舞來。每一個句子都在高喊著,看我寫得多華麗,多巧妙。滿是花裡胡哨,油腔滑調,搔首弄姿,完全放棄了說人話。
這樣的文字堆砌,放在中學生身上可以拿滿分,放在董宇輝身上能圈粉,但放在以說真話著稱的全國大報上,只能讓人失望。一份全國大報,帶頭宣揚一種浮誇、空洞、華麗的風格,這是語言的腐敗,文風的墮落。
《南方週末》有句口號叫“在這裡,讀懂中國”,我不知道從這種油腔滑調的華麗辭藻中,能讀懂什麼樣的中國。
用油膩的雞湯,代替了真正的思考
南周這篇以2024年AI在各方面的發展開頭,提醒人們AI帶來的諸多風險和爭議,最後的落腳點,卻是“做自己”——
“我們之所以在這顆星球上行走,不是為了成為最快最好的機器,而是要在這浩瀚的星辰大海中找到自己、確認自己、喜歡自己。”
至於怎麼在AI迅猛發展的時代“找到自己、確認自己、喜歡自己”,南周沒說,而這,也正是心靈雞湯慣用的伎倆:只給你一個獨斷專行的暴論,而不教你如何實現的辦法。
說實話,這都不如抖音上教你如何用AI提高工作效率的博主,效率提高了賺得多了,自然更能“找到自己、確認自己、喜歡自己”;甚至都不如公眾號雞湯作者,他們得出“做自己”的結論,都不用如此麻煩扯上什麼AI的。
用一堆新鮮的材料,最後熬成了一鍋陳舊油膩的雞湯,卻用華麗的辭藻包裝成了獨立思考的樣子。沒有邏輯嚴密的論證,只有煽情和賣弄。這不應該是《南方週末》該有的樣子。
用區域性的聚焦,逃避現實的問題
2024年,AI當然在迅猛發展,可是,我們需要直面的現實問題,恐怕還輪不到AI。就業、經濟、食品安全、民族主義等等,哪一個不比AI更現實更緊迫?正如有作者說的,多數人面臨的是找到當下的人生的座標,而非在演算法中“突圍”。
一份以“在這裡,讀懂中國”為己任的報紙的新年獻詞,沒有對底層弱勢群體的悲憫,沒有對社會不公的批評,卻為我們創造了一個懸在半空中的困境,在能用國內手機註冊OpenAI之前,我還沒有資格關心OpenAI是不是open。
用區域性的聚焦,前沿的發展,來塑造一種宏大的關懷,實際上卻逃避了現實的問題。這個時代如此多的光怪陸離,如此多的荒誕離奇,每時每刻都在衝擊著人們的忍耐力極限,但在《南方週末》的新年獻詞裡,AI卻成了時代最大的敵人。
《南方週末》新年獻詞,連直視現實的力量,都沒有了。
2006年,《南方週末》新年獻詞裡說,“一句真話能比整個世界的分量還重”。以前的《南方週末》新年獻詞,注重“常人的悲歡,常識的力量”,高喊“願自由開放的旗幟高高飄揚”,號召“讓每個中國人都金貴起來”,提醒“你對美好的嚮往關乎國家的方向”……
如今,同樣的新年獻詞裡,只剩下空話、套話、片湯話。
如果沒有直面現實的勇氣,其實大可不必再讓自己為難。趁美好的記憶還沒被破壞殆盡,不再寫新年獻詞,說不定是對自己對讀者都負責的行為。
——————————————————————————————
現在國際形勢風雲變幻,社會經濟、工作生活等都受到不小影響。之前有個朋友跟我聊起移民的話題,在這種形勢下或許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孩子可以享受免費的國際化教育,家人可以享受免費的養老醫療等社會福利;目前很多國家開放了工作類簽證、人才類、購房類等侈民政策,比如說,很多歐洲國家,你買個房子就能拿到永居權;再比如日本,東京、大阪這些城市的房價漲幅在全球都是領先的。透過購房經營民宿或者出租,不僅能拿到5-6%的租金回報,還能侈民,實現身份和資產配置的雙贏,具體內容大家可以掃碼👇深入瞭解一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