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文2397字,圖片7張,預計閱讀時間6分鐘。

▼
當地時間6月29、30日,特朗普連續發聲:先在福克斯訪談中怒稱美日貿易“不公平”“日本不讓咱車進,卻把數百萬輛日本車運進美國,這不公平”,並高調亮明態度“如果他們不改規矩,我將給他們25%的汽車關稅,就是要用關稅槓桿壓他們”,還要給日本來封“親筆信”,信中寫上25%的汽車關稅;後又在社交平臺指責日本“日本不願買我們的米,而他們現在陷入嚴重米荒,我們只需要發封信(就能解決)”。

而此番攻勢也非特朗普獨自行事,背後有相關部門配合支援,為他的“信件外交”提供政策基礎。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就警告,7月9日暫停關稅期滿,貿易上不讓步的國家,關稅馬上恢復10%至50%,並點名日本,稱對尚未完成協議的主要夥伴將對其給予高關稅,短期內不會通融。白宮經濟顧問也表示,函件政策就是“我們不打算跟你們日本談,我們也不嚇唬你,我們選擇一種更“禮儀”的方式通知你”。

這些操作,組成了特朗普近期的“信件外交”套路。今年5月中旬至6月初,他曾先後兩次說要對日本“寄信”,最後又不寄出。這“沒有正式談判,只威脅發信嚇人”的操作戲劇性十足:嘴上是“很尊敬日本這個貿易伙伴”,實際上是不管你日本服不服,我就要透過漲稅,給你點顏色看看。
但說到底,這“信件外交”也不過是特朗普過去慣用的“交易的藝術”——先嚇,再壓,最後揀軟柿子咬。而這在美日曆史上實在太常見了。不過日本在過往對美國“大哥”的敲打都畢恭畢敬:嚇我就認,打我就立正。

80年代初,美國為保護本土半導體產業,施壓日本實行“自願出口限制”,限制日本半導體出口美國市場。日本面對美國強勢施壓選擇妥協,避免激化衝突。
1983年,里根政府為保護美國哈雷摩托車製造商,對日本超重型摩托車徵收45%高額進口關稅,並設定逐年遞減機制。日本低調配合,不敢直接反擊。
1987年,里根政府對日本電腦、電視等電子產品徵收100%關稅,日本相關企業遭受重大打擊。日本政府沒有強烈反擊,更多采取妥協策略以維護局面。
90年代,美國多次以貿易赤字和市場準入為由,施壓日本汽車製造商承諾限制對美出口數量(自願出口限制)。日本一邊配合限制,一邊繞道本土生產,體現了“妥協且求生存”的策略。
高關稅、封鎖、脅迫、協議,在與日本的國際貿易談判中,美國利用規則制定權和政治壓力,試圖控制市場的操作,幾十年來交替上演。
而這次好像風向有點變了:日本開始有點反抗美國的意味了。

首先,日本國內對特朗普“信件外交”的反彈態度正逐漸浮現。日本主要貿易談判代表赤阪良生明確指出,日本願意“繼續與美合作,同時堅決捍衛國家利益”。這表明,面對美國一邊威脅一邊稱“非常尊敬”,日本已從以往的“順從”教訓裡意識到,不能再盲目接受被動分配,而是開始強調自身核心訴求。
再者,日本的汽車產業一直以來在全球佔據重要地位,也是其國內的經濟支柱。2024年,日本品牌汽車佔美國進口車份額的18%,貿易額超過400億美元,更為重要的是,汽車相關產業在日本支撐近600萬人的就業,接近全日本就業人口的10%。而今年第一季度,受全球原材料價格波動和貿易政策的不確定性,特別是特朗普關稅政策影響,日本對美汽車出口額大幅下降,連累其GDP下降0.7%。如果這次再直接服軟,日本恐怕不僅僅是汽車產業遭受重創的事情了,從國家經濟到就業市場都會有強烈的連鎖反應。
最後,從心理邊界來看,特朗普刻意把日本描繪成“不惜米荒也抵制美米”的“被慣壞盟友”,實則是一種傲慢與標籤化操作。但現實中2025年5月,日本民間不僅自費進口美國大米約7894噸——相當於過去一年進口總量的3.5倍,而且面對特朗普的指責和侮辱,可能日本官員能吞下,但是日本民間的強烈反彈或會把石破茂政府給掀翻,因為過幾天日本還將舉行參議院選舉,自民黨想維持多數席位,民意必須考慮。

內外多重因素下,日本不太可能再對美國低頭“跪舔”,也在重新審視與美國的“從屬關係”。繼續被“信件外交”綁架,只會更加被動。
特朗普這輪“信件+關稅”戲碼,並非只針對日本。2025年6月底,加拿大政府突然“認輸”:撤回原定要生效的3%數字服務稅,還宣佈恢復與美國的貿易談判。原因無他,特朗普先在G7會議公開斥責這是“對美國的赤裸裸攻擊”,隨後暫停談判,並威脅若不撤稅,將對加拿大商品徵收25%的進口關稅,造成渥太華嚴重壓力。最終,加拿大總理卡尼緊急通話後妥協,財長表示這是為“推進貿易與安全協議”所必須。

G7其他國家雖嘴上聲援盟友,但都得在“信函恐嚇”下小心翼翼。除了加拿大,面對特朗普設定的“7月9日談判期限”,歐盟內部逐漸“認命”:若無法達成協議,預設接受10%的“互惠關稅”基線,若繼續僵立,美國則警告將進一步調高關稅至20%、甚至更多。法國財政部長表示雖希望延期談判避免“糟糕協議”,但已做好“壓力下被迫讓步”的心理準備。英國方面,只得複製歐盟路徑,將汽車等部分商品關稅調整至10%,以求“雖痛卻不致命”。這一系列操作清楚表明:美國盟友也能在一封信和關稅威脅下“崩盤”妥協。
歷經2018年、2025年數次峰會爭吵,美國不斷拿盟友當實驗室,測試“關稅外交”的極限。由此可見,在美國眼裡,盟友不是貿易伙伴,而是被關稅牽線的可調變數。美國的盟友們,如果為了保住短期市場接入權,穿梭於美國發送的“關稅信”和最後通牒之間,最終只會削弱他們在全球供應鏈談判中的主動性,陷入以“你服從,我給市場準入”為基礎的失衡貿易結構,讓戰略選擇被美國信封裡的數字和期限決定。

由此可見,“信件外交”不過是特朗普當政下的一種策略:不談判、不協商,只用信函壓迫。這種變化和不確定性,讓美國盟友難以承受,也危及了長期合作基礎。日本的反擊,或是不得已下對這種模式的不滿與警示,而其他盟友同樣面臨選擇:是繼續忍讓,還是聯合抵制這種“一封信決定你命運”的外交方式?
圖片源自網路


關注公眾號:
有理兒有面
理 性| 揭 秘| 探 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