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授權轉自:菁kids北京(ID: Jing-kids )
本文采訪的是一箇中國、芬蘭混合家庭的媽媽。她的兒子Mark今年18歲,爸爸是芬蘭人,孩子6歲時便隨父母從北京搬到芬蘭。生活了10多年後,兒子開始越來越厭倦芬蘭的慢節奏,反而對高速發展的中國充滿嚮往。
在與Mark媽媽的交談中得知,孩子這幾年一直期待能回到中國,去嘗試有壓力的工作和忙碌的生活。
* 為方便閱讀,本文以第一人稱講述。
我和Mark的爸爸20多年前在北京相識,當時我剛剛步入職場,他則是一家跨國公司駐華代表。Mark在7歲以前基本都在北京生活。因為我的家鄉是大連,所以Mark小時候走到哪兒都說自己是大連人,他最喜歡的美食是大連的海鮮餃子。
那時Mark主要說中文,在姥姥家住久了,說話還帶點兒大連的“海蠣子味兒”。
上幼兒園和小學後,Mark更多地說英文,和爸爸交流時才說點芬蘭語。
十多年前,我和老公帶著6歲的Mark從北京來到芬蘭。當時身邊人都羨慕我,我也覺得自己很幸運,可以讓孩子接受全世界“最好的教育”。然而,在親身體驗了芬蘭教育之後,才越來越覺得“最好的教育”只是一個傳說。
Mark現在讀高中,他從小就經常和我抱怨學校的課程太簡單,沒有挑戰,希望上大學後能回中國體驗不一樣的生活。
每次聽他這麼說,我就對生活的“圍城”越發有感觸,我們為孩子創造了一切,到頭來卻不是他們想要的,真是自己折騰自己。


從北京到赫爾辛基
2010年,Mark爸爸結束了駐華工作,我們全家便從北京搬到赫爾辛基。因為以前也經常往返於兩所城市之間,所以我們正式搬到這裡後,很快適應了這裡寒冷的氣候,以及長年不見陽光的日子,Mark也幾乎沒有受到文化衝擊的影響。
剛到赫爾辛基不久,Mark爸爸拿著全家的身份證明到學校辦了入學登記,整個過程還不到20分鐘。
因為芬蘭教育的平等是世界出名的,全國的學校之間沒什麼差異,壓根不存在什麼優等教育資源,所以擇校的唯一標準就是離家近。
雖然是半個芬蘭人,Mark剛開始還是被安排先在語言班學語言,然後再參加正式課程。一般這個過程需要一整個學年,但Mark適應得很快,半學期就回到普通班上常規課程。
小學生活開始後,我最大的感受就是真的太輕鬆。
孩子每天揹著幾乎空蕩蕩的書包,書本和學習用具都不用帶回家。學校每天3點放學,偶爾有點作業基本十分鐘就搞定了。即使在學校,他們也不會經常坐在教室裡,而是在操場或附近的公園、博物館等其它戶外場所活動。
那時我還以照顧家人為主,後來每週去一兩次附近的學校,教當地的中國孩子學中文。因為當地的孩子中文基礎都不太好,所以Mark並沒有在我的班裡學習。
我們還是在家裡保留說中文的習慣,希望他能保持原來的中文水平,但孩子能很快適應新環境,也會很快把原來的生活忘掉。後來,他還是慢慢不太習慣中文閱讀和書寫了。

芬蘭教育的優勢
我覺得芬蘭教育最大的特點就是平等,比如我們在赫爾辛基這樣的城市,其實跟偏遠村子裡的學校沒什麼差別,這裡沒有重點校、沒有特級教師、沒有成績排名,也沒有“擇優錄取”的概念,各地學校之間也就不存在競爭。在這樣的教育環境下,孩子們自然不會感到學習的壓力。
他們不會用成績把孩子們劃成三六九等。他們的基礎教育包括小學和初中,初中各科的平均成績可以作為申請高中的依據,學生的興趣和其它技能作為參考,直到高三結束,才會有一次全國統一畢業考試,成績也只是大學入學的參考。
即使不讀高中、選擇職業技校的學生,也可以在畢業後繼續攻讀技術類大學本科、碩士、甚至博士學位。
來芬蘭之前,我對這裡的教育是非常向往的。都說這裡有世界上最好的教育系統、高素質的老師、學生壓力小等等;我也聽Mark爸爸介紹了很多自己學生時代的經歷,感覺他們的童年幾乎就是在遊戲和戶外玩耍中度過的。

雖說芬蘭的小學沒有考試、沒有打分、沒有排名,但每個學期結束後,老師還是會給每個孩子發成績單,只是成績單上沒有考題和分數,只有老師的評語,比如“很棒”“優秀”“很好”或“繼續努力”等等,而這樣的評語會讓每個孩子得到認可和鼓勵。
和我們國內從小學一年級就開始學習很多課本知識不同,這裡的小學有一半的學習內容與書本無關。
Mark上小學時,即使是上課時段,他們也經常在戶外度過,比如到公園、林子裡或農場,去發現大自然的美。每天2、3點放學後,大部分孩子都留在學校操場上瘋玩,男孩兒踢足球、打籃球、玩單雙槓,女孩兒畫畫、做手工、玩沙子……
到了週末,每家都會安排家庭活動,滑雪、登山、採摘、徒步等。即使天氣不好,也會在附近的活動中心玩桌遊、搭樂高、玩拼圖、做手工、玩攀爬。孩子們每天隨心所欲做自己喜歡的事,開心快樂是他們最重要的任務。

芬蘭教育的不足
即使在這樣輕鬆的環境下接受教育,芬蘭學生在PISA( 國際學生評估專案)測評中依然位居世界前列,越來越多的人認同“芬蘭擁有全世界最好的教育”這種說法。
我也就此跟Mark爸爸交流過,他覺得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教育目標,這個目標從自己國家的角度來看應該都是合理的,“最好的教育”這種說法未必客觀。
這些年來,我越來越贊同Mark爸爸的觀點。想想看,芬蘭的人口密度差不多隻是中國的1/10,人口這麼少,自然從小就不會有競爭和壓力,能輕鬆地享受童年時光。至於PISA排名,這只是針對15歲學生成績做的統計,並不能衡量教育系統,也不能證明芬蘭人的教育程度有多高,最多隻能說明芬蘭學生掛科的比例最低。
要知道,芬蘭的學校和老師會特別關照學習明顯吃力的孩子,他們要確保所有孩子不掉隊,都達到中等水平。但我卻覺得他們把很多精力放在學習吃力的孩子身上,而忽視了“優等生”的發展。

我在Mark小時候就會帶他讀些繪本、教他數數、做一些邏輯小遊戲等。本來這在中國不算什麼,但在芬蘭,Mark簡直就屬於超常生。記得剛入學時,校長告訴我們3、4年級以後,課程會有些難度,比如要求孩子的數數能力,一般要數到1000,當時還不到8歲的Mark說,“我現在就能數到1000了。”
所以,Mark在小學時經常抱怨上課無聊,因為他的學習能力比較強,剛入學時就能自己閱讀和寫字了,而其他很多孩子還需要學字母。這裡沒有“因材施教”的概念,有天賦的學生無法得到滿足,會逐漸喪失學習熱情,慢慢就養成了懶散的習慣,這就是他們最大的缺陷。
Mark現在讀高中,基本不用做作業,考試前稍微複習一下,各科就能輕鬆拿到10分和9分(10分滿分)。他們現在可以上感興趣的選修課,但因為從小缺乏相關基礎知識的積累,所以我覺得選修課也是馬馬虎虎。其實這些問題也引起了教育部門的關注,但這幾年好像沒有什麼改善。

Mark夢迴中國
Mark馬上快要上大學了,他經常說要離開芬蘭,到其他國家去感受一下,特別是想回去感受飛速發展的中國。
Mark現在很關注中國,他知道中國發展的速度非常快。無論北上廣還是在其它二線城市,機會遍地都是。他從網上經常看到中國的科技發展成果、越來越多走向世界的中國企業和企業家、北京冬奧會的盛況……這一切都令他著迷。
相比之下,他覺得在芬蘭的生活太平平淡淡,好像一眼就能看到自己老年的樣子。所以他渴望上大學或大學畢業後去中國嘗試另一種生活狀態。

有時我會跟Mark介紹我以前在國內的情況,每個人都不可避免地想要競爭,身邊的同學、朋友、親戚都拼命賺錢,自己也只能繼續努力;雖然生活水平都在提高,但好像大家總覺得很疲憊,無暇享受生活。
這種壓力是他現在無法想象的,因為生活在芬蘭,我們都習慣了慢生活的節奏,享受與家人在一起的時光,沒有那麼多壓力和焦慮。
如果將來Mark真的去中國讀書或工作,我可能真覺得這些年都是在替孩子瞎折騰。多少人為了給孩子提供更好的生活和教育環境而辭職賣房,帶著全家移民,但孩子長大後可能還會羨慕國內的發展環境。
到時候,我最大的遺憾應該就是沒讓Mark繼續學好中文。
他現在只能說一些簡單的日常用語,大多數時候基本都是芬蘭語或英語思維。小時候他還認為自己是中國人,後來就越來越覺得自己是芬蘭人。
但我問兒子,他倒是覺得自己很幸運,覺得自己有一箇中國媽媽,自己可以作為半個中國人去挑戰競爭激烈的生活。他說,即使在中國生活得平平庸庸,消失在人群中,大不了隨時回芬蘭,到時可能更容易脫穎而出。
生活真就像一座“圍城”啊。
本文授權轉載自菁kids北京(ID:Jing-kids),北京國際教育和社群資訊首選中文平臺,帶你瞭解京城國際學校,探討擇校、留學、中產家庭生活方式。
▼精英說優質影片推薦


你“在看”我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