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節期間,我開啟微信給親朋好友發祝福語,通訊錄從上翻到下,卻沒幾個朋友可發。
如今,我常聯絡的朋友也只剩兩人。
當然,這裡的“朋友”指的是相識於微時、十幾載一起走過,什麼話你都能和她說,有困難你第一時間想到她、且她一定會幫你的那種至交好友。

👆圖源《重啟人生》截圖
對於中年的我來說,身邊這樣的好友越來越少了,取而代之的是聊得來的鄰居、孩子同學家長、關係不錯的同事和各種搭子。
現在越來越能體會到《破產姐妹》裡那段臺詞:
“人生這趟列車,任何時候都有人下車上車,再不捨也要心存感激,揮手告別。不會有人一直陪著你,但是會一直有人陪你。”

👆圖源《破產姐妹》截圖

人到中年,朋友越走越散
不知是什麼時候開始,原來無話不說的朋友聯絡少了、感情淡了,最終生活沒有了交集。
為什麼成熟的中年人會“弄丟”了友誼?
一方面,深度維護一段關係是需要投入時間和精力的。
根據2024年《第三次全國時間利用調查公報》統計資料顯示,當代人算上娛樂活動、健身活動,供個人每天自由支配的時間只有3小時,真正用於社交活動的時長平均每天不足20分鐘。

👆圖源《第三次全國時間利用調查公報》
中年人往往上有老、下有小,生活被工作、家庭、育兒等多重責任佔據,這些重擔早已讓我們自顧不暇,投入到朋友身上的時間、精力更是有限。
隨著成家立業,大家的生活軌跡也越來越不同:有人忙於事業,有人迴歸家庭,有人移居他鄉……物理距離拉大、共同話題變少,和朋友保持緊密聯絡更是難上加難。

👆圖源《朋友請聽好》綜藝截圖
另一方面,成年人之間的友誼很“脆弱”。
年少時的友誼十分純粹,我們可能僅僅因為志趣相投、性格合得來就能成為親密無間的朋友,就算爭吵也不會影響彼此之間的感情。

👆圖源《重啟人生》截圖
成年人之間的感情變得現實,有時會帶著目的性、會計較得失。有人說,“成年人的友誼,有時一碰就散,因為大家都足夠清醒、卻不夠坦誠”。
我曾看過一位網友寫自己和老友漸行漸遠的經歷:
有次他跟兒子一起翻看老照片,看到了自己從小一起玩的發小,心裡十分懷念,於是他給老友發了條微信,問候對方在幹嘛。
過了好半天,老友才回訊息:
第一條是寒暄。後面緊接著說自己現在手頭緊,車貸房貸壓力大、老爸剛做了手術、女兒馬上要上小學了……一連幾條資訊,直接給網友看懵了。
半晌回過神,網友趕忙解釋自己不是來借錢的,只是翻看老照片想起了舊友,來打個招呼問候一下。
老友這才感嘆“好久沒聚了”“改天出來喝酒”。網友一看到“改天”就知道,又是遙遙無期了,於是他們簡單寒暄幾句就匆匆結束了對話。
類似的場景我們可能並不陌生,兜兜轉轉之後,人還是當初的兩個人,但情已不是當年那份情了。
人到中年,朋友越走越散。而成年人對社交的期待,也隨著年齡和際遇發生變化——從年輕時的“情感共鳴”轉向“問題解決”。有時我們需要的,可能僅僅是能夠一起做某件事的“搭子”。

搭子,
中年人的新型社交選擇
如今,我們生活在一個需求被精細化拆解的世界裡,人們對社交的需求也更加多樣化。
在快節奏的生活下,人們不再依賴單一的朋友圈、傳統友誼,而是傾向於按需尋找某一細分領域的“專家型朋友”。
近幾年,“搭子社交”在年輕群體中特別受歡迎。“搭子”類似於夥伴,大家往往因某種需求或共同愛好成為搭子。
比如年輕人喜歡找飯搭子、旅行搭子、追星搭子、健身搭子等等。

👆圖源《重啟人生》截圖
搭子比朋友關係要淺,比同事關係要深;可以是固定的,也可以隨時分開;能夠提供恰到好處的陪伴,又會保持一定的邊界感,沒有太多社交壓力。
搭子社交不僅在年輕人之間流行,在中年人圈子裡也逐漸被廣泛接受。有教育觀念契合的家長組成“育兒搭子”,在一起抱團養娃;有單親媽媽相互扶持,組成“離婚搭子”;還有閒暇時光相互陪伴的旅行搭子、廣場舞搭子和釣魚搭子。

👆圖源《住宅區的兩人》截圖
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這種“因需求而聚”的關係,有時反而比傳統友誼更加純粹和高效。對此,我深有體悟。
有段時間我工作很忙,伴侶身體抱恙,我幾乎獨自照顧倆娃,身體接近報廢狀態。後來,還是我的“養生搭子”救我於水火。
我的養生搭子也是我的鄰居。有次我在社群群裡吐槽“怎麼越睡越累”,原本只是“點頭之交”的鄰居來私聊我,還跟我分享了她調理身體的經驗。就這樣你來我往,我們變成了“養生搭子”。
那段時間,我們約定好每天居家運動十分鐘,互相督促完成;偶爾一起去按摩推拿,放鬆肌肉;食補是搭子的拿手活,她知道我嫌麻煩,直接送來分裝好的食材,教我怎麼燉快手養生湯……
在搭子的陪伴下,我順利度過了那段難捱的時光。

👆圖源《住宅區的兩人》截圖
我的朋友阿麗也有自己的“搭子”。
阿麗是個“雞娃”選手,她家女兒要學鋼琴、上奧數班,還要擠時間練游泳,每天行程特別滿。這些平時都是阿麗一個人負責,她時常感到吃力。
後來阿麗在女兒鋼琴課上結識了另一位媽媽。一次偶然閒聊時,阿麗發現這位媽媽簡直是雞娃界的“武林高手”——人家不僅對自己的孩子有一套完整的規劃,還詳細瞭解各種比賽時間表和升學政策的變化。
剛好兩個人孩子年齡相仿,便自然而然地成為了“雞娃”搭子。

👆圖源《重啟人生》截圖
“奧數五年級考AMC,我們要提前報名衝刺班嗎?”“鋼琴老師說換成陪練課,靠譜嗎?”這類問題阿麗指望不上伴侶和爹媽,就找搭子一起商量。對阿麗來說,這位搭子就是她雞娃路上的“指路明燈”。
有來有往,搭子工作忙時,阿麗也經常幫她接送孩子上興趣班,倆孩子還能一起做個伴。
搭子,也許不如結識了十幾年、幾十年的好友那樣,雙方有著深厚的感情基礎、對彼此的過往經歷瞭如指掌,卻能精準匹配彼此的需求,填補一定的社交空白。對我們中年人而言,“搭子” 正在成為一種重要的社交選擇。

如何成為一個好的“搭子”?
對於身兼數職的中年人來說,搭子是一種“輕鬆、實用”的社交選擇。我們既需要“搭子”,也可以成為一個好的“搭子”。
比如與搭子相處,保持一定的邊界感很重要。
一方面,要尊重對方的隱私,避免過度介入對方的私人生活;另一方面,尊重對方的時間和空間,大家都有自己忙碌的生活,因此不要過度依賴對方或強求更多的陪伴。

👆圖源《住宅區的兩人》截圖
另外,搭子之間也要保證適當的溝通。
搭子們雖然不需要頻繁聯絡,但適時的互動非常重要。及時反饋進展、表達感謝這樣的溝通,既可以讓關係保持活力,又不會讓對方感到負擔。
更重要的是,良好的關係是建立在互相支援的基礎上,搭子之間也要有來有往。
比如我的養生搭子給我帶來很多幫助,而我也會經常邀請她來家裡吃飯;我朋友阿麗經常從雞娃搭子那裡尋求建議,搭子沒空時,她也會負責照顧和接送倆孩子。
如果一方單純地索取,只會凸顯個人的自私,讓對方感到被利用,從而導致這段關係迅速走向疏遠和斷裂。

編輯丨
kk
題圖丨圖源《住宅區的兩人》截圖

-
一屋子申公豹,看哪吒表演——職場媽媽的觀影自白 -
中年婦女的友誼:你我本無緣,全靠娃糾纏 -
當媽後,一胎我是鬥戰勝佛!二胎我只喊阿彌陀佛…… -
中年人的幸福,全靠“期待降級”實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