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歷史源遠流長,也創造了諸多盛世王朝。
除了最受影視創作青睞的唐朝之外,宋朝的繁盛程度同樣備受矚目。
根據歷史經濟學家安格斯·麥迪森的推測,宋朝的GDP佔當時整個世界GDP的22.7%,這是相當驚人的一個數字。
發達的商品經濟,以及造船、航海技術的發展,形成了一幅宏大磅礴的圖景,也留下了許多懸案與謎題。
最近,央視播出的一部古裝懸疑劇就以此為題,為我們展現一個個盛世下的探案奇事。
清明上河圖密碼
導演: 楊帆 / 熊琛
編劇: 汪啟楠 / 楊帆
主演: 張頌文 / 白百何 / 週一圍 / 侯巖松 / 張耀
型別: 懸疑 / 古裝
首播: 2024-12-16(中國大陸)
集數: 26
單集片長: 45分鐘

劇中的故事開始於一場熱鬧的佳節,百姓們聚在一起歡度節日。
男主角趙不尤(張頌文 飾)
是大理寺的一名貼書吏,雖然掙得不多但好歹是份官職,一家五口過著平凡而快活的日子。

趙不尤的妻子溫悅(白百何 飾)
經營著一家傘鋪,因技藝精湛而生意頗佳。
這天,溫悅接到了一個大單,但同時也遇到了阻礙。
時任開封府左軍巡判的甘亮,是一個欺行霸市的“地頭蛇”,仗著官職在市場上收受回扣、無惡不作,百姓們敢怒而不敢言。
早已垂涎溫悅美貌的他,得知溫悅接了一筆大生意,於是故意進行刁難。
他不僅對溫悅進行語言上的侮辱,還打傷了趙不尤,砸了傘鋪,給了夫妻二人一個下馬威。


這天晚上,正是夫妻倆相識十五年的日子,他們一同到瓦子裡看戲。
摩肩接踵的人群中,溫悅突然收到身邊一個小女孩遞來的紙條。
當她開啟看後,神色突然變得緊張,隨後她獨自來到了戲班後臺的倉庫。

給她遞信的甘亮早已在此等候,他對溫悅出言不遜,並意欲進行侵犯。
危難之際,溫悅摘下頭上的簪子刺穿甘亮的身體,致使甘亮當場死亡。

這一幕恰好被趕來的趙不尤看見,他一邊安撫驚慌失措的妻子,一邊思考著對策。
想要隱瞞這起命案,關鍵在於眼前的這具屍體。
但要如何神不知鬼不覺地讓屍體“消失”,卻成為了擺在趙不尤面前的難題。

片刻之後,溫悅回到戲臺前繼續看戲,而趙不尤卻不見蹤跡。
臺上的戲還在上演,戲班的演員們戴著面具扮演精怪,陸續從幕後登上臺。
此時,一個雙頭怪也緩緩走出,在戲臺中央擺弄著滑稽的舞步和姿勢,引得觀眾紛紛叫好。

這些精怪繼續與觀眾互動,並紛紛走到了臺下的人群中。
雙頭怪也來到溫悅的面前,輕聲喚著娘子,溫悅馬上認出面具和戲服之下的人正是趙不尤。

趙不尤在混亂的人群中,將溫悅帶到了一處偏僻的水邊。
隨後他脫下戲服,原來“雙頭怪”的面具之下,正是他身上綁著的甘亮屍體。
夫妻二人正在想辦法處理這具屍體,忽然又有意外出現。

時任開封府左軍巡院的顧震(週一圍 飾),接到甘亮的密信來瓦子辦案。
等他到達後,正好發現甘亮失蹤一事,於是便立即展開調查。
目擊者看到趙不尤夫妻倆在甘亮之後,先後來到戲班的倉庫,也因此成為了最大的嫌疑人。
好在夫妻倆早有準備,他們用一個接一個的謊言巧妙地應對了顧震的詢問。

但敏銳的顧震顯然不相信他們的說辭,他僅透過趙不尤頭上和身上的汗水、溫悅用水洗過的袖口,以及目擊攤販的證詞,就徹底原了兩人作案的經過。
只可惜,空口無憑,甘亮的屍體始終沒有找到,因此也無法定罪。

生死攸關之際,溫悅來了一招以退為進,一邊以平民之姿向官府示弱,一邊細數這些年來甘亮欺行霸市的行為。
這番說辭迅速引得圍觀群眾的感同身受,大家紛紛斥責甘亮罪有應得,同時也為趙不尤夫妻倆鳴不平。
在輿論的重壓之下,
顧震只能將趙不尤和溫悅釋放。

待事態平息、人群散去,趙不尤夫妻倆乘著木筏從江上離去。
而在木筏之下,正是被捆住的甘亮的屍體……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顧震經手的甘亮失蹤案尚未定論,他又在河上親眼目睹了一起奇案。

這天,河上的一艘客船將要經過虹橋,船上的桅杆卻遲遲沒有放倒。
見此情景,橋上和兩岸的人紛紛大聲提醒。
經過眾人的合力提醒,船上的工人在千鈞一髮之際將桅杆放平,順利地進入了橋洞。

可就在此時,怪事發生了。
水面上忽然升起大霧,很快就瀰漫在整條河上。
霧氣中還冒著彩色的“祥瑞”,讓眾人嘖嘖稱奇。


不久之後,霧氣逐漸消散,這艘進入橋洞的船竟然憑空消失了。
而另一艘被它撞到的船上,用血寫下了幾個字:替天行道,貪豬待宰。
更駭人的是,水面上不知何時竟飄出許多屍體,整個場面看起來恐怖又詭異。


這場奇觀被現場的幾百人目睹,趙不尤也是其中之一。
不過在水面之上,他還透過霧氣隱約瞧見一個活人的身影,樣貌看起來似乎正是妻子溫悅。

等趙不尤回家之後,溫悅卻安然無恙地出現在家中,並表示對剛才發生的奇觀並不知情。
但他看著妻子額頭的幾縷溼發,卻陷入了沉思。

原來在十五年前,趙不尤第一次見到妻子當天,也發生了一件怪事。
一個叫李言的官員及其隨從,在一艘船上被殺。
當時的那艘船也是從虹橋的橋洞上經過,並且船上也被寫下了那幾個大字。
直到今天,這件事仍然是一個謎。

如今十五年過去,又發生了同樣的案件。
趙不尤在現場看到的妻子,會是兇手嗎?她又為何要殺人?為何會隱瞞?

最重要的是,在這兩起案件中,那艘船又是怎麼消失的?
這些未解的謎題,就有待後續的劇情來揭曉了。

“梅船案”是劇中的第一個大案,並由此開啟了絲絲入扣的情節與推理。
在《清明上河圖密碼》原著小說中,“梅船案”也是開篇的第一案。
它來自作者冶文彪對於《清明上河圖》畫作中,船伕在橋洞前放低桅杆一幕的想象。
並由此引申出書中的幾百個人物,及其錯綜複雜的聯絡和故事。

作為一部小說改編的作品,劇集在對原著的還原上十分到位。
為了呈現客船過橋洞這一名場面,需要給現場的每個演員標號,編號人員按區域進行反覆排練。
僅虹橋之上就調動了224人,加上散落在兩岸和街道的人物,所有參與這一幕拍攝的總共有七百餘人。
在這樣的努力之下,才呈現出了這一經典場面。

服化道方面,劇組也致力於還原《清明上河圖》中的景象。
從房屋、漕船,到攤檔、行人等等,從每個層面去挖掘宋代的市井生活。
不僅在劇中重現了宋朝響堂唱菜、點茶文化,也深入研究了宋朝漕船與古建築的復原工藝,以此展現宋朝繁榮風貌市井之美。
而劇中人物和建築的比例,也參考了《營造法式》裡面的關於尺寸的記載,儘量做到跟畫裡同角度,對應到場景裡。
太多走心的細節,讓觀眾每集都恨不得用放大鏡來看。

當然,在這些優點之外,劇集仍然存在許多不足。
其中最受詬病的,就是這部作品的主角趙不尤的改動讓人難以接受。
原著中的趙不尤是一個文武雙全、機智過人的“第一訟師”,而劇中的趙不尤更多了一些市井小民的煙火氣,對於原著黨來說兩者出入甚大。

此外,劇中的臺詞風格也並不統一,大多數時候遵循原著的風格,但是又經常冒出現代化的口語表達。
加之偶爾出現的生硬的笑料,讓觀眾很容易出戲。

作為央視的年末壓軸大劇,《清明上河圖密碼》的優點和缺點都比較明顯。
它在服化道和製作層面堪稱精良,但劇作上卻仍然有不少的爭議。
而對於一部經典作品來說,改編也是一道必須攻克的難題,或改得錦上添花,或改得滿盤皆輸。
從目前播出的幾集來看,口碑似乎褒貶不一,
至於能否成為年末的國劇黑馬,就留待後面的劇集來進行檢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