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媛媛與朱媛媛:兩種美學,同一種永恆

【題記】
飾演董竹君時,我懂得了女性可以多麼堅韌;如今真正面對生死,才明白表演不僅是職業,更是修行。
——李媛媛
如果我的表演曾溫暖過你,請把這份溫暖傳遞下去。
——朱媛媛
小滿時節的午後,我正伏案修改“王琦瑤與阿寶”的文章,水水突然發來“著名演員朱媛媛去世,終年51歲”的訊息。緊接著,歌唱家雷佳轉發的朋友圈也印證了這突如其來的噩耗。
我盯著手機,久久怔愣——如此年輕的生命啊!我在對話方塊裡給水水寫道:“朱媛媛去世的訊息讓我瞬間想起了飾演董竹君的李媛媛,兩位山東籍的表演藝術家,一位來自濟南,一位生於青島,竟都隕落在癌症的魔爪之下。”水水提議為她們撰文紀念,我沉吟片刻後回覆:“容我好好思量。”
記憶中的李媛媛,曾被“鳳凰娛樂”如此評價:“李媛媛面相很善,美而不豔、媚而不妖,溫潤如玉、柔情似水,漂亮得讓人過目不忘卻又毫無侵略性,曾被譽為中國最美麗的女演員之一。”
她眼波里流轉的溫柔與堅韌,至今仍鮮活如初;而朱媛媛那枚隨著燦爛笑容躍動的小虎牙,永遠定格成銀幕上最靈動的印記。
她們的名字裡都嵌著兩個“媛”字,彷彿命中註定要在銀幕上綻放芳華。一位是溫婉典雅的上海名媛,一位是靈動質樸的溫暖姑娘;一位20世紀90年代驚豔熒屏,一位在新世紀裡溫暖人心。
李媛媛與朱媛媛,兩位來自山東的女演員,用截然不同的表演風格,塑造了無數令人難忘的角色,卻在生命的終章裡,留下相似的遺憾——她們都走得那樣早。
這些以生命淬鍊藝術星光的女性,恰似暗夜中的螢火,在時光長河裡明明滅滅。讓我們點燃心香一炷,向那些被病痛帶走卻永駐光影中的靈魂,默然致意。

不同時代,同樣閃耀

李媛媛(1961-2002)的成長恰逢文化復甦年代。作為上海戲劇學院恢復招生後的首批學員,她與同窗宋佳、郭凱敏共同見證了新時期文藝的萌芽。
1983年,她參演《李冰》出道,那張融合了古典與現代美的面孔立即引起了關注。
而朱媛媛(1974-2025)的崛起則伴隨著市場化浪潮,中央戲劇學院畢業時正值影視產業轉型期,她1998年憑《貧嘴張大民的幸福生活》走紅,恰好填補了平民化敘事的需求空白。
2000年9月,李媛媛被查出患有宮頸癌,隨後進行了手術和放化治療。
2001年11月,她因主演電視劇《世紀人生》中女主角董竹君榮獲第十九屆中國電視金鷹獎觀眾喜愛的女演員獎,組委會破例讓她在病房中接受了這個金鷹獎,彼時她正懷抱新生嬰兒。
2001年12月,李媛媛接受央視《東方之子》欄目採訪,後該欄目以《李媛媛:珍愛生命》為題播出了對病中李媛媛的專訪。2002年10月20日,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逝世,終年41歲。
而二十年後的朱媛媛,則隱瞞了自己的病情,在拍攝《我的姐姐》時,剛做完化療的她在片場偷偷吃止痛藥,將隱忍的母愛演繹得淋漓盡致。
兩位藝術家在病榻上的選擇驚人地相似。李媛媛將病房變成書房,床頭常年放著《演員的自我修養》和未完成的表演筆記,她曾對探望的學生說:“疼痛會過去,但角色會永遠活著。”
朱媛媛則在化療期間整理演出心得,用手機錄下對年輕演員的建議:“真正的表演不是展示技巧,而是傳遞生命的熱度。”
她們最後的創作都指向了崇高的精神向度。李媛媛在病危時堅持為《生命烈火》配音,聲音虛弱到需要放大三倍才能使用,但導演堅持原樣播出:“這是用生命完成的表演課”;朱媛媛在視力模糊的情況下,仍透過語音為科幻電影《海洋傳奇》配音,製作組後來發現,她飾演的母親角色最後臺詞“要勇敢啊”,正是她留給世界的告別。
當我們觀察兩位藝術家的最後軌跡,會發現一條清晰的精神脈絡:藝術創作成為她們超越死亡恐懼的舟楫。
李媛媛在日記中寫道:“飾演董竹君時,我懂得了女性可以多麼堅韌;如今真正面對生死,才明白表演不僅是職業,更是修行。”朱媛媛則在最後的朋友圈留下:“如果我的表演曾溫暖過你,請把這份溫暖傳遞下去。”

藝術氣質,各具魅力

上海灘的旗袍與北京胡同的布衫,舊式美人的眼波流轉與溫婉女子的虎牙粲然,時代洪流中的沉浮與柴米油鹽裡的堅韌——李媛媛與朱媛媛,兩位同音不同命的演員,用她們截然不同的藝術氣質,共同編織了中國影視記憶中最為動人的篇章。
李媛媛的美,是工筆畫般的精緻。在《上海一家人》中,她飾演的若男身著旗袍的剪影,與黃浦江畔的燈火構成一幅流動的民國畫卷。而《世紀人生》裡的董竹君,從被迫墮入風塵到創辦錦江飯店,李媛媛用細膩的表演詮釋了何謂“柔而不弱”——她低垂的眼睫下藏著倔強,輕撫茶盞的手指間透著力量。
這種將時代重量化為舉手投足間氣韻的功力,使她成為演繹舊上海傳奇的不二人選。在《圍城》中,她飾演的蘇文紈一襲陰丹士林藍旗袍,將知識女性在婚姻圍城中的困頓演繹得令人心碎,那個站在雨中等候的背影,成為中國電視劇史上最富文學質感的畫面之一。
而朱媛媛的藝術魅力,恰似一幅鮮活的水墨寫意。在《貧嘴張大民的幸福生活》裡,她飾演的李雲芳穿著洗得發白的的確良襯衫,端著搪瓷盆在衚衕裡穿梭的模樣,活脫脫是從老舍筆下走出來的北京大妞。她嘴角那顆俏皮的小虎牙,笑起來時眼角的細紋,都成為角色最自然的註腳。
在《家有九鳳》中,她將“七鳳”這個角色塑造得如此真實可信——那些為柴米油鹽發愁時的蹙眉,聽到鄰里閒話時的白眼,安慰姐妹時的擁抱,無不散發著生活本身的溫度與質感。朱媛媛的表演總讓人相信,她就是那個住在隔壁、會借你半勺鹽的熱心大姐。
悲劇與喜劇在她們手中呈現出驚人的藝術張力。李媛媛擅長在靜默中爆發力量,電視劇《香港的故事》裡鄭阿帶站在維多利亞港邊那個長達三分鐘的無言鏡頭,將香港百年滄桑盡收眼底;
而朱媛媛則能在笑聲中埋下淚點,《浪漫的事》中她一邊擀餃子皮一邊數落丈夫,突然紅了眼眶的瞬間,讓觀眾在會心一笑後心頭一酸。這種截然不同卻同樣動人的表演美學,構成了中國女性角色塑造的兩極。

角色塑造,深入骨髓

1990年,在經典之作《圍城》的拍攝片場,那是一個充滿創作激情與藝術探索的時光。李媛媛為了將蘇文紈這一複雜而獨特的民國知識女性形象完美呈現,精心設計了標誌性動作——用絹帕輕拭嘴角。這個看似簡單的動作,實則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內涵和情感密碼。
在那個新舊交替、思想碰撞激烈的民國時期,知識女性們外表優雅端莊,內心卻壓抑著諸多情感。蘇文紈亦是如此,她在婚姻的圍城裡進退兩難,對愛情既有著期待又有無奈的妥協。
李媛媛透過這個輕輕一拭嘴角的動作,將蘇文紈那種欲說還休、壓抑在心底的情感巧妙地傳遞出來,使得這個動作成為詮釋民國知識女性壓抑情感的經典符號。
而李媛媛對角色歷史質感的精準把握並未止步於此。1996年,在電視劇《香港的故事》中,她將這種對角色的深刻理解進一步昇華。《香港的故事》跨越了五十年的歷史長河,展現了香港從動盪到繁榮的滄桑鉅變。李媛媛透過細膩的表演,將角色在大時代背景下的掙扎、奮鬥與堅守展現得淋漓盡致。每一個眼神、每一個動作、每一句臺詞,都帶著那個時代的印記。
時間來到了2005年,朱媛媛在《家有九鳳》中創造了“七鳳”這一令人難以忘懷的角色。與李媛媛所塑造的民國知識女性形象不同,朱媛媛的“七鳳”充滿了生活的煙火氣。她用嗑瓜子、甩圍裙等生活化表演,構建出了新世紀平民女性的生存美學。
“七鳳”不是那種高高在上、遙不可及的完美女性形象,而是一個生活在衚衕裡,每天為柴米油鹽發愁、與鄰里街坊有著各種瑣碎故事的普通女性。朱媛媛透過細緻入微的表演,將“七鳳”的性格特點展現得栩栩如生。
值得回味的是,她們在生命後期都觸及了“母親”角色的深層表達。李媛媛在《世紀人生》中演繹董竹君送別子女赴延安的戲份時,現實中正孕育著新生命。
在拍攝現場,李媛媛將自己對新生命的期待和對角色離別的不捨完美融合。這場戲的悲痛與堅毅成為她表演藝術的巔峰,她用精湛的演技將董竹君這位偉大母親的形象刻畫得惟妙惟肖
朱媛媛2020年在《送你一朵小紅花》裡塑造的癌症患者母親,也將觀眾的內心深深觸動。那些強顏歡笑的特寫鏡頭,如今看來竟似命運的讖語。
朱媛媛深知癌症患者母親這個角色的複雜性和情感深度,她透過細膩的表演,將母親內心的痛苦、無奈、堅強和對子女的愛一一展現出來。她在鏡頭前強忍著淚水,努力維持著微笑,為子女撐起一片天的畫面,讓無數觀眾為之動容。
李媛媛所處的90年代,影視創作仍延續著文學改編的厚重傳統。她飾演的董竹君、蘇文紈等角色,承載著知識分子對歷史的反思。在那個時代,文學作品是影視創作的重要源泉,創作者們透過影視的形式將文學經典搬上銀幕,傳遞著深刻的思想和情感。
而朱媛媛活躍的時期,正是中國影視工業化加速階段。在這個階段,影視製作更加註重商業訴求,但也面臨著藝術真實的挑戰。朱媛媛的表演恰如其分地平衡了商業訴求與藝術真實,如2016年在《小別離》中,她既完成了喜劇人物,又深刻呈現了中產母親的焦慮,為觀眾帶來了一場視覺和心靈的雙重盛宴。

生命絕唱,永恆啟示

命運對這兩位藝術家開了殘酷的玩笑。李媛媛在人生巔峰時期罹患癌症,卻以驚人的毅力完成了遺作《生命烈火》聚焦消防員的拍攝,她在病床上修改劇本的身影,恰似她飾演過的那些在絕境中開花的女性一樣。
朱媛媛患病後參演的電影《我的姐姐》聚焦當代女性困境,她飾演的姑媽在廚房削蘋果的長鏡頭,將市井女性的隱忍演繹得淋漓盡致。她憑藉該影片獲得第三十四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女配角獎及第三十六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女配角獎。
李媛媛與朱媛媛都在藝術生命最成熟的階段猝然離世,留下太多遺憾和未及完全綻放的角色。她們的離去,一個如秋葉之靜美,一個似夏花之驟謝,卻同樣令人痛惜。
這是一篇向她們致敬的“雙媛記”,她們一個像舊上海的月份牌美人,一個像北京胡同裡的陽光;一個在悲劇裡昇華,一個在喜劇裡永恆。
李媛媛和朱媛媛,用不同的方式詮釋了女性的堅韌與溫柔,而命運卻給了她們相似的結局。或許,藝術就是她們對抗時間的方式——角色永遠活著,而她們,也永遠活在這些角色裡。
這或許正是她們對生命的終極追問——如何讓虛構的角色獲得真實的生命。而觀眾的記憶,終將成為最公正的史冊:那些定格在膠片上的微笑與淚光,比任何墓誌銘都更永恆。
她們的生命終章給予世人三重啟示:
其一,真正的藝術家會將職業倫理昇華為生命信仰;
其二,苦難的價值不在於被歌頌,而在於如何將其轉化為照亮他人的光;
其三,藝術作品的生命力往往與創作者的生命強度成正比。
正如李媛媛塑造的董竹君成為女性獨立的精神符號,朱媛媛演繹的堅毅母親們構建了當代中國人的情感檔案,她們用雙重生命——肉身的與藝術的,完成了對永恆的書寫。
如今,當我們重溫《世紀人生》中董竹君在錦江飯店擦亮第一隻玻璃杯的鏡頭,或是《送你一朵小紅花》裡那位母親在醫院走廊強忍淚水的微笑時,會突然明白:
真正的藝術家從不會真正離開。
在光與塵之間,在傳奇與平凡之際,她們用生命演繹的藝術,將繼續在每一個被角色打動的瞬間重生,在每一代觀眾的情感記憶裡,完成著永不落幕的表演。
斯人雖逝,星河長明;
一路走好,懿範永昭
 —— · END · —— 
No.6366 原創首發文章|作者 知止齋主
開白名單 duanyu_H|投稿 tougao99999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