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兒放學回家就不高興,竟然還跟我說她想當“差生”?

 1
01
今天,眼尖的讀者可能會發現咱們的頭尾圖有了個小小的變化,一直忘更新的“旅英15年”,變成17年了!
想想真快啊,我從07年9月來英國讀研,可不整整17年了嗎?咱們公號也剛剛過完4週年紀念日。
說到這裡吐個槽,天知道過生日送禮物的文章有什麼好被系統限流的呢?
我們要送105份禮物給讀者朋友,文章竟然到現在才2K多閱讀量,連大部分活躍使用者都沒看到!
那我再放一遍連結,大家一定要去看看自己有沒有中獎哦。
點選圖片看原文
言歸正傳,我這個公號走過四年,一直有個樸素的願景:帶大家看看地球另一邊最真實的生活。
所以這學期起,糖糖上中學了,一大片新話題又等著我們去慢慢發現。
可最近的一件事,真讓我哭笑不得了。
前幾天,糖糖放學回家就不高興,嘟嘟囔囔“不公平”,還跟我說她想當“差生”!
呃,這,難道是進了中學壓力大,感覺當個好學生太辛苦了?
仔細一問才知道,原來是他們學校將推出一個叫做“Read2Dogs”的專案:
孩子們可以在“Pets as Therapy”(寵物輔助治療,簡稱PAT)計劃下和一隻可愛的狗狗一起讀書。
但這項“福利”只針對那些被英語老師選中的學生,也就是在讀寫能力上需要特別幫助的孩子們。
糖糖說“想當差生”顯然是情緒化了。
畢竟,能跟狗狗一起讀書,對孩子來說是多大的誘惑啊!
圖源PAT官網
被選中的孩子也並非“差生”,只不過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比如閱讀障礙、母語非英語、注意力問題等導致學術表現暫時落後。
學校請來“狗狗伴讀”,就是為了幫助他們在輕鬆愉悅的心情下,提升閱讀能力和整體學習幸福感。
02
寵物治療:不僅是“萌”,更是療愈
英國的Pets as Therapy計劃並不是什麼新鮮事,已經存在了幾十年。
無論是在醫院、療養院,還是在學校、社群中心,寵物輔助治療都已被廣泛應用。
這個計劃背後的理念很簡單:
動物可以帶給人類溫暖、安慰和陪伴,在放鬆的環境中,人的身心狀態也會得到改善。
以這個“Read2Dogs”專案為例,孩子們在一隻溫順的PAT狗狗陪伴下讀書,能幫助他們減輕焦慮,提高自信心。
相比面對老師或家長,跟狗狗讀書顯然沒那麼大壓力,而且“狗狗從不評判”,孩子們可以在一個輕鬆的氛圍中慢慢提升閱讀技能。
圖源PAT官網
根據一項對英國500多所學校的調查,參與“Read2Dogs”專案的學生中,超過70%的人在學年末的閱讀測試中成績顯著提升。
更為重要的是,這些孩子在情感上也得到了極大的支援——他們透過與狗狗的互動,學會了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緒,增強了自尊心。
英國的其他寵物治療專案
不僅僅是學校,英國的寵物治療還涵蓋了多個領域,影響著許多人的生活。
醫院中的寵物治療:
在一些醫院,PAT狗狗會定期探訪病房。
尤其是癌症患者、臨終患者、老年人或長期住院的病人。
研究發現,這些探訪能幫助病人減輕孤獨感、焦慮感,甚至有助於減輕疼痛。
許多病人見到狗狗時會瞬間放鬆,甚至笑出來,這種積極的情感也有助於身體的康復。
老年護理中心:
老年人,特別是那些患有阿爾茨海默症或其他認知障礙的人,經常從寵物探訪中受益。
與狗狗的互動讓他們重拾童心,有些老人甚至會因為狗狗的陪伴而短暫恢復記憶,變得更開朗。
心理治療:
對於有心理健康問題的人,尤其是焦慮、抑鬱和創傷後應激障礙患者,寵物治療也是一種很有效的輔助方法。
溫柔的動物可以帶來無條件的愛與支援,幫助患者重新建立與外界的信任。
監獄的寵物治療:
在一些監獄,因某些人格障礙導致犯罪的囚犯也可以參與寵物治療專案,透過照顧和訓練狗狗來培養責任感和同理心。
這不僅有助於他們的情緒管理,還能提升積極的社交技能,有助於未來重返社會。
 1
03
寵物療法雖不稀奇,但糖糖的反應卻帶來了另一個有意思的話題。
孩子羨慕“差生”,認為只有成績不那麼好才能跟狗狗“玩”,超級不公平。
這讓我意識到,孩子畢竟是孩子,他們看問題的角度往往很單純,需要家長從更深層次進行引導。
什麼才是公平呢?
孩子們對“公平”的概念往往很直接:
人人都有相同的機會。
在他們眼裡,只有當每個人都得到同樣的資源或待遇時,才算公平。看到別人和狗狗讀書,他們自然也想要同樣的體驗。
這種純粹的童真背後,其實也反映出我們社會對公平的一種常見誤解——“一碗水端平”就是公平。
然而,真正的公平其實並不一定是“平分”資源,而是“差異化”分配資源,讓每個人都得到他們真正需要的幫助。
舉個例子,你有健康的身體,能在操場上自由奔跑,而另一個孩子可能有某種健康問題,無法和你一起玩耍。
這是不是一種“不公平”?
從某種角度來說,是的。
但我們並不會因為這個孩子得不到和你一樣的運動體驗,就要求所有孩子都不能玩耍。
有時候,讓需要幫助的人得到支援,是一種更深層次的公平。
同樣的,學校推出“Read2Dogs”專案,是為了幫助那些在讀寫能力上需要額外支援的孩子。讓他們有機會透過狗狗的陪伴,提升自信心和學習動力。
對這些孩子來說,寵物的陪伴不僅僅是“福利”,而是他們更好地融入學習環境、彌補短板的一種方式。
公平是“給你所需”而非“給你所要”
有一位教育學家曾說過:
真正的公平不是給每個人一樣的機會,而是給每個人他們所需要的機會。
這句話精準地解釋了“差異化公平”的核心理念。
這也讓我想到自己在感染新冠期間,因為是高風險人群,而被醫院自動分配了超級昂貴的抗體治療。
當時我專門問過,這個2000英鎊一針的抗體,沒法自己花錢去打,而是醫生完全基於健康風險做出的評估。(文末第一篇)
否則,有錢人永遠可以得到比普通人更多的治療,算不算公平呢?
在職場上,我們接受這樣的事實:每個人的能力不同,晉升路徑也不同。
在家庭中,孩子的需求各異,父母對他們的投入自然也不同。
那麼在教育中,為什麼我們要要求所有孩子都得到一模一樣的資源呢?
事實上,每個孩子的發展路徑不同,需求也各有差異。
有的孩子需要更多的閱讀幫助,有的孩子則可能需要更多的情感支援或運動發展。
而教育的目標,就是根據每個孩子的實際需求,提供適當的幫助。
孩子們常常會覺得:“別人有,我沒有”就是不公平。
可生活中,健康、家庭背景、天賦這些先天條件都存在著天然的不公平。
擁有健康的身體、良好的學習能力是一種幸運,但並不是所有人都有同樣的起跑線。
在這種前提下,社會和學校所做的,便是透過差異化的幫助,讓那些起步稍慢或需要更多支援的孩子也有機會達到相同的終點。
公平是“填補差距”而非“抹平差距”
我們需要認識到,公平不等於一刀切,而是要根據每個人的情況量身定製解決方案。
換句話說,公平不是讓大家都站在同一水平線上。
如果社會把資源均分,不去傾斜給那些需要特別支援的群體,反而會加劇不平等。
比如說殘疾人群體,天然需要更多的幫助,才能過上普通人的生活,那我們是否應該為了“公平”,不去幫助他們,或者給所有人同樣的資源呢?(文末第二篇)
在學校也是如此,那些本身基礎較好、家庭環境較好的孩子可以靠自身的努力走得更遠,但那些有種種困難的孩子可能會越落越遠,最終被甩在後面。
這顯然不是一個公平的結果。
正如我對孩子解釋的那樣:讓所有人得到一樣的東西是平等,而讓每個人都得到自己需要的東西才是公平。
04
1
END
1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