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幻!瘋狂拒絕亞裔滿分學霸的哈佛,卻給差生開設“初中數學”補習班…

大家好,這是我們EduKnow#原創精選的第713篇文章。

最近,馬斯克在X上發了一道面試題,其實是是國內二三年級水平的數學題:6÷2(1+2)=,評論區1、9、6、5等答案都有回覆。
一個簡單的數學問題,居然困住了美國網友…

不久前,哈佛大學也破天荒地為部分新生開設了中學數學補習課。
作為全球最精英學府的學子,居然連初中數學都沒有掌握?他們到底是怎麼進入哈佛的?為什麼哈佛不錄取數學成績好的學生?
一連串的質問,讓這所知名學府再次站到了風口浪尖上。
正文開始之前預告一下:
藤校申請該何去何從?
5月10日香港留學菁英匯
頂尖留學大佬,一站式補齊教育資訊差
👇名額有限,點下方圖片一鍵報名👇

哈佛也要補數學,精英教育開始倒退?
哈佛大學最近上線了一門名為“Math MA5”的數學新課。
與以往高階數學課程不同,這門課講的不是微積分、線性代數,而是代數、幾何和量化推理這些高中生應當掌握的基礎知識。
課程名稱非常直白,“Remedial Math”,也就是“補救數學”。毫無疑問,這門課是專為數學能力不足的新生開設。
雖然課程內容很基礎,但學習強度卻非常大,每週上五天,持續整整一年。
相比之下,原本的MA與MB數學課程每週只有兩節課,可以看出Remedial Math已經到了刻不容緩的程度了。
哈佛開設初中數學補習班?這點實在讓人摸不著頭腦。
有人諷刺道,哈佛大學在歷史上第一次被迫為本科生提供代數補習課程。
也有人質疑道,哈佛大學提供數學補習班,那它和社群學院有什麼不同呢?
甚至有人批評,在學費不斷上漲、科研經費緊張的背景下,用頂級教育資源為部分學生“補中學數學”,真的合理嗎?
哈佛方面對此的解釋是,這些數學能力對今後走向社會的學生至關重要。也有評論認為該舉措體現了對多元背景學生的關懷。
聽起來似乎合情合理,但真相恐怕不止於此。
根據哈佛給高中生的選課建議,其中有一條提到——學生應在高中階段完成四年系統數學學習,培養邏輯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那麼問題來了,代數、幾何這樣的內容本應在9-10年級階段學習。一個高中畢業生連基本的代數都不會,又是如何被哈佛錄取的呢?
有人猜測,這是成績膨脹帶來的直接後果。大學錄取尤其看重GPA,這就導致高中對高GPA的痴迷。
而且一些高中為了保護學生情緒,老師能給的最低成績是50%,即使這個學生根本沒有參加考試、沒有提交作業。
另一種猜測是運動員和傳承錄取讓大批學術不合格的精英二代進入了哈佛,拉低了學術水平。
根據哈佛大學公佈的學術資料,2025屆新生SAT平均成績為1494分,ACT為34分。運動員SAT平均分為1397分,非運動員SAT成績為1501分。
家庭收入低於40美元的學生的SAT平均成績為1443分,而家庭收入超過50萬美元的學生平均成績為1520分。
傳承錄取學生學生的SAT平均分為1523分,非傳承錄取的學生SAT為1491分。
事實上怎麼會有人SAT成績優秀,卻不會做基礎代數呢?

由此可見,傳承錄取並不是所謂的“差生”,恰恰相反,他們擁有更多資源可以讓成績更優秀。
哈佛大學之所以錄取大量連中學代數都不懂的新生,其實更深層次的原因是:
過去幾年,大學招生中放棄了基於學術能力的選拔,轉而採用基於身份認同的招生政策,從而導致學生整體學術水平下降。
而這些被錄取的新生,其實並沒有具備進入哈佛課堂所需要的數學能力。
以往由標化考試篩選出的基礎能力差異,現在只能靠入學後的“補課”來彌補。
在口罩期間,哈佛大學以公平的名義取消了標準化考試要求,結果卻給自己帶來了這個爛攤子。
拒絕SAT滿分亞裔,哈佛正在自毀護城河
哈佛應該是世界上最精英的大學,它的錄取過程應該既公平又有競爭力。
但是哈佛為部分新生開設代數補習課程的做法,卻暴露出一個令人震驚的現實,一些哈佛新生竟然連中學數學的基本技能都未掌握。
有人質疑,如果這些學生被錄取後還需要補習初中數學,哈佛也沒有必要設定有錄取標準呢,不如干脆透過抽取錄取學生。
要知道,哈佛大學2024fall申請季收到了54,008份申請,而錄取名額只有1,647個,錄取率只有3%。
在如此激烈的競爭中,哈佛完全有能力優先錄取數學成績優秀、學術準備充分的申請人。
那麼,為什麼這些數學成績優秀的申請人被拒之門外,反而錄取了那些入學還需補習中學數學的學生?
答案其實很簡單:不是不能,而是不想。
在過去幾年,哈佛等頂尖大學越來越強調DEI(多元、公平與包容)原則,這一理念的擴張,也重塑了頂尖大學的錄取標準。
原本以標準化考試、學術能力為核心的選拔體系,逐漸被身份背景、成長逆境以及個人敘事所取代。

標準化考試也被扭曲為歧視的工具,在口罩問題期間大學紛紛實行標化可選政策,但恢復正軌後,大學只是緩慢作出調整。
喬治城大學的招生院長Charles Deacon在受訪時表示,很多大學管理者其實都充分了解標化考試的價值,但他們擔心如果恢復考試,會在校園和媒體間引發輿論。這在政治上是不正確的。
於是,衡量一個學生是否“值得進入哈佛”的標準,就從可量化的成績變成了模糊不清的社會標籤。
這些新標準帶來的結果是,學生素質的整體滑坡,越來越多基礎能力不過關、卻因族裔身份被優待的學生進入哈佛。
而真正靠實力取得高分的學生,特別是亞裔,卻被擋在門外。
Jon Wang,18歲華裔男生,SAT總分1590,數學部分滿分,高中GPA高達4.65,結果被包括哈佛在在內的16所大學拒絕。

在名校“身份優先”的背景下,亞裔申請者成為DEI最直接的犧牲品
多項研究顯示,在美國高校錄取中,亞裔學生需要比白人高出140分、西語裔高出270分、黑人學生高出450分,才能獲得同等錄取機率。
Jon Wang接受採訪時提到,亞裔被哈佛取的機率約20%,而在背景條件相似的情況下,非洲裔與拉丁裔申請者的錄取率可能高達95%以上。

過去的《平權法案》試圖透過制度性傾斜修正歷史不公,但在執行層面,它早已悄然異化成另一種不公平。
對學術標準的持續妥協,不但傷害了真正的優秀學生,也動搖了頂尖學府賴以立身的學術根基。
哈佛大學數學專案主任Brendan a.Kelly表示,部分學生不具備我們下游課程所需的基礎技能,數學補習是希望確保學生從第一天開始就走上成功之路。
但是如果哈佛不招收不合格的少數族裔考生,那麼很大可能不需要開設這個額外的中學數學補習班。
如今令人好奇的是,哈佛大學需要補習代數的孩子中到底有幾個是亞裔?
不惜一切代價追求DEI,最終的結果就是自食其果。
藤校畢業生光環破碎,學術信任危機來了
最近這幾年,藤校畢業生飽受爭議,曾經被爭搶的天之驕子如今紛紛被華爾街、被科技大廠“拋棄”。
圍繞在他們身邊的標籤也從“名校精英”變成了“德不配位”。
其實這幾年畢業的學生都是“特殊的一代”,由於前幾年特殊情況,他們有的被迫上網課,有的是得益於遠端考試、標化可選政策順利進入大學。
當他們終於走向職場,卻在工作中暴露出基礎能力薄弱、獨立思考能力不足、應對現實挑戰能力較差等問題。
越來越多僱主對名校學歷的信任度也在動搖,尤其是當萬里挑一的哈佛新生也要補習初中數學時,藤校文憑的價值又在哪裡?
眾所周知,名校價值從來不僅在於其教育質量,更在於其嚴苛的選拔機制。
但近年來,為追求“多元、公平與包容”,不少名校在錄取上,降低標準錄取了大量能力不達標的學生。
這些學生進入課堂後難以跟上節奏,不僅陷入學業困境,還有可能影響整體教學質量與學術氛圍,學位的價值也因此降低。
在這種背景下,越來越多聲音開始質疑“標化可選”政策的科學性與公平性。
布朗大學校長 Christina Paxson明確指出:相較於高中成績,標化成績更能準確預測學術成功。

哈佛經濟學教授Raj Chetty、哈佛社會學教授David Deming以及斯坦福經濟學家John Friedman共同研究發現,標化成績較高的學生更可能在大學中表現突出、更容易獲得頂級研究生院錄取或一流企業的聘用。
現在,認清真相的名校陸續恢復標化提交政策,8大藤校中6所大學已經明確恢復,而一些保底校也回到標化時代。
對於亞裔學生,尤其是中國申請人來說,這或許是一件大好事。
前段時間,麻省理工學院公佈的新生錄取情況和往年大不同,亞裔學生錄取率直線上升至47%,幾乎佔了所有新生的一半。

其他名校亞裔學生的入學率也都有提高,比如哈佛大學,雖然沒有透露具體的新生族裔比例,但也公開承認亞裔學生佔比將比往年上升約10%。

這並不是因為亞裔學生變強了,而是他們本就強,只是終於不用再為政治正確讓路。
哈佛有史以來第一次開設中學數學補習課,更像一記警鐘,敲醒那些“撿了芝麻丟了西瓜”的精英大學。
未來,精英大學想要重新贏得社會的尊重與僱主的信任,就要重新拾起對“學術”的敬畏,把“能者為先”重新寫進招生簡章裡。
EduKnow
正在國際教育路上的家庭何去何從?如何規劃才能跳出“名校陷阱”,真正從本質上幫到孩子?
5月10日週六,美本留學盛典香港站,流業內大咖面對面分享一手美國本科留學資訊,本次我們會聚焦於2025美本招生趨勢變化,2026申請季英美招生風向;文理科&交叉學科的申請;美英+多國聯申的策略如何做?普娃的申請策略和建議;國際生和美高生的競爭優勢等等話題,另外也有SAT/託福/AP、A-Level等國際課程/藝術作品集機構到場供大家諮詢,有需要的家長及時掃碼預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