幹嘛要跟韓國人“鬥富”啊?

大家好,我是紐約君。
從前年開始,中國推出了一攬子免籤計劃。
眼下已經對38個國家試行單方面免籤,還對54個國家實施過境免籤。‌‌
畢竟現在經濟下行壓力大,大家普遍愛存錢不愛消費,利用旅遊資源吸引外國人來觀光、消費,不僅有利於國際交流,還能擴大點內需,怎麼想都是好事。
所以,一開始給德國、法國免籤,大家紛紛鼓掌。
覺得這些老牌發達國家的公民消費能力強,他們來旅遊必然利好GDP。
可到了對韓國免籤的時候,好多人坐不住了。
有人說,韓國人那麼窮,吃不起肉——
吃不起西瓜——   
嗓門大,還摳摳搜搜的。
這種人有啥消費能力?
對他們免籤,圖啥?
……
直到韓國遊客絡繹不絕地湧向中國,開啟逛吃逛玩模式,很多網友還是看不起他們。
看到韓女坐在上海的馬路牙子上拍照,評論區嘲諷她說“沒見過世面”,“這都要拍”;
發現韓國網紅不會吃烤鴨,又嘲笑韓國貧窮落後。
看著韓男千篇一律的髮型,調侃他們像漢奸頭,又像精心打扮的徐志勝。
發現韓國人吃自助愛拿水果,又內涵他們,果然是吃不起水果的窮人…… 
事情發展到這一步,好像已經從刻板印象走向抽象難評了。
為了給韓國人一點小小的震撼,還有一堆人開著豪車出來“炸街”。
誰要是溜車去晚了,那就是“不愛國”。   
這操作雖說不犯法,但終歸不太有“腔調”。
就有點像,你去朋友家做客,他拿出存摺、房本,拍在桌上讓你看。
說實話,嫌棄韓國人窮,是個挺奇怪的想法。   
不管怎麼說,它都是世界公認的發達國家。
一個不冷不熱的知識是:
韓國人均GDP有3.55萬美元,位列東亞第一。
韓國的法定最低時薪為1.003萬韓元(約合人民幣50.24元),法定最低月薪(按每月工時209小時計算)為209.627萬韓元(約合人民幣10500.65元)。
韓國人不僅收入高,還有超多假期。因此,40%的韓國國民持有護照,可以選擇有錢有閒的時間點,愉快地出國玩耍。
這種生活狀態怎麼看都不算“貧困落後”。
一些觀點認為,歐美白人來中國,國人才有面子,韓國人來,沒啥稀罕的。
這恰恰想錯了。
在外媒“陰間濾鏡”的作用下,歐美中產現在對中國普遍有所畏懼,不太想來中國旅遊。
來的呢,都是追求東方主義想象的窮遊揹包客——吃路邊攤、住青旅的那種。
相比之下,韓國遊客比這群白人消費能力強多了,屬於肉眼可見地能花錢:
好幾千一晚的星級酒店,他們願意住。 
商場、超市,他們可以隨便“承包”。
茅臺、五糧液,任性地買。   
出門不想走路,那就打個車。   
30塊的阿嬤手作,喝!
70多塊的聞綺冰淇淋,買!
還有田子坊1.2元一克的花茶,也能買兩大包拿回家當伴手禮。
在他們的努力下,很久以前羊肉串、海底撈、萊萊小籠、上海姥姥、大白兔奶糖,如今都成了韓國社交媒體上的頂流網紅。
運氣最好的是那家叫上海姥姥的本幫菜。
韓國人來之前,不少上海土著都沒聽說過這店,更沒去吃過。
誰都沒想到它居然被韓國人意外帶出圈,沒出一分廣告費就火到了油管、INS上去。   
白人揹包客或許不能接受滬幣的宇宙,可韓國人卻真心懂它,並且自願與之融為一體。
好訊息是,這波旅遊熱帶來的潑天富貴至少能持續到春節期間。
資料顯示,1月28到2月4日,韓國遊客預約的來華旅行訂單是去年同期的4.5倍。
春節小長假裡,我們應該還能看到更多韓國人過來參觀、遊玩。
有個梗叫:“韓國人在上海,中國人在緬甸,美國人在小紅書,這就是世界的參差。”
韓國人過得慘兮兮的樣子,一方面是網路謠言和資訊繭房給大家造成的刻板印象。
另一方面也因為韓國本土物價高,部分中下層百姓確實需要節儉度日。
你看,這四個桃子賣200的物價水平,月入過萬也遭不住啊。   
相對他們的收入來說,我們中國的物價就便宜多了。
正是因為這樣,韓國年輕人才會喊出“週末去中國”、“韓國掙錢上海花”的口號。
我們覺得上海消費貴,人家卻覺得可以接受,甚至來這裡吃喝玩樂還可以變相省錢。
韓網上就有大叔說,上海做按摩很便宜,建議大家都來;
還有小姐姐說,上海做美甲便宜,不來上海美甲的韓國人都是大傻瓜。  
遊客們在接受採訪的時候,也從各方面談到了上海物價的“便宜”。
有的說這裡的烤肉巨划算;
還有的說,這裡的海底撈價格實誠,還送免費西瓜,比韓國門店實惠多了。
他們省了錢,我們刺激了消費,這波雙向奔赴絕對是雙贏的。
何必衝著別人冷嘲熱諷、評頭論足呢?
不管怎麼樣,對於這些來消費的外國人,我們還是應該懷揣善意和格局。
對方願意親眼來看一看中國的風土人情,這本身就是文化輸出的好機會。
至於錢花多花少,那是人家的個人自由。可以討論,沒必要太過糾結。
相容幷蓄,豐儉由人,允許每個過客各美其美、各得所樂,才是一座城市應有的待客之道。
-END-
感  謝  閱  讀  ⭐️  歡  迎  分  享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