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北京協和醫院“4+4臨床醫學試點班”的董小姐走到大眾視野,27歲的林藝突然意識到,原來那些“咬咬牙忍過去”的日子並非醫者必經的朝聖之路。
2018年,北京協和醫學院仿照國外“4+4”臨床醫學教育模式,啟動了臨床醫學專業培養模式改革試點班,面向國內外高水平大學招收非醫學專業本科畢業生和推免生攻讀臨床醫學博士學位。
“4+4”指的是四年非醫學專業教育,再加上四年醫學教育,這與目前主流的臨床醫學人才培養模式形成對比,包括5年制本科、“5+3”一體化學制(本碩連讀)、8年制本博連讀、5+3+X模式等。
和我們聊的三位醫學生們從未聽過“4+4”模式。對於他們來說,學醫是本科5年的苦讀,是考上研究生後漫長的三年規培,是熬過12年才可能抵達夢想的金字塔尖。
剛上研一的陳希經歷一年規培,已經對學醫失去熱情,毫無意義的工作,沒有下班,只有不斷響起的呼叫鈴,褪去熱情只剩“沒有靈魂的軀殼”;28歲的阿木正在準備升博,三年規培終於熬了過來,對於他來說,只有“5+3+3”這條路才能去到理想的三甲醫院。
看到新聞時,林藝已經放棄醫生這條道路,去到了一家藥企,她很慶幸自己選擇轉行。而那些還在這條路上的醫學生們,有人選擇逃離,有人還在繼續攀登。
以下是他們三個人的自述。

原來不需要學這麼久
@林藝,27歲,5+3
看到協和4+4新聞蠻驚訝,從來沒聽說過。非醫學四年,再讀四年出來博士,規培只要一年。我們學那麼多年,被壓榨這麼辛苦,發現原來不需要學這麼久,感覺自己的時間被制度影響了。
2015年我進了成都一所醫科大學學中醫,五年學下來對專業進一步瞭解之後,感覺未來就業還不錯,醫生也是份體面的工作,抱著這個想法繼續讀研。
當時考的廣東一所大學的專碩,讀研三年跟規培三年是並軌的。學碩畢業只有碩士學位證,想進醫院還要再規培三年。
我去的廣州一家頂級的大三甲醫院。當時挺期待,以前學理論知識,規培實踐來了解醫學,但是規培三年下來真的好累,根本停不下來。

每天早上8點上班,查房、開醫囑、寫病例,病人有需要或者突發情況,都要及時處理,還要收新病人。全院能準時5點下班的科室只有兩三個,大部分都要加班,外科、婦科加班更久,婦科的醫生基本晚上8點多下班。
我去了大概20個科室,普遍比較辛苦,像心內科、急診科、腦外科、呼吸科,病人病情普遍比較重。急診科工作壓力大,事情緊急又危重,沒有固定午休時間,輪換吃飯。一個月上十個夜班,而且睡不了,晚上都有事,有些病情還比較重、比較急。一熬夜胸口非常不舒服,很虧身體。
那時候我週一到週五上班,週末沒夜班就休息、處理學業,也沒有寒暑假。後面上班有點疲於應付,每個月幾百塊補貼,有些老師、護士讓你幫他取快遞什麼的,也不好拒絕。身體也不太好,晚上11 點半睡胸口就悶得喘不過氣,月經量減少了,睡眠也不好。
想過放棄,有個師妹受不了,兩個月就退培。當時朋友勸我,說先當醫生以後還能轉行。我一聽挺有道理,讀了這麼多年,投入這麼多心血,咬咬牙就忍過去了,讀完趕緊找個班上。

畢業前大半年就開始找工作。我知道肯定留不下來當時規培的醫院,對外招聘就是博士,還要看文章。而且越大的醫院,職稱、職位晉升的要求越嚴格。當時醫院好多40多歲還是住院醫師,最初級的職稱。考核指標很奇怪,看你發什麼等級的文章、有多少課題、每年看多少個病人,各種亂七八糟的指標,沒有看你醫術怎麼樣、收到過多少好評。
我不想讀博,也不想參與那麼卷的競爭。有同學讀博,學術要求特嚴格,達不到標準就延畢,延到四五年才能畢業。博士去醫院也不見得多高性價比,同樣要行醫、做雜事,像去教學醫院,有科研壓力,還要做課題、帶學生。
最後我在廣東找了家三級醫院,沒編制,是合同工。找到工作算僥倖,很多人找不到工作。有同學畢業之後一直沒找到工作,深圳社群醫院都捲到要碩士。
真正作為職工去醫院工作之後,發現行醫這件事是最基本的,除此之外還要做一大堆亂七八糟的事。
當時醫院上線了第二級系統,醫保系統告訴你大概每個病住多少天、花多少錢,有個標準,超過自負盈虧,扣到醫生頭上。收病人住院,就得算一筆賬,一直都要關注這些資料,開檢查都得精打細算。
我的工作已經不純粹是一個醫生了,還要當會計,還有很多行政的事情。科室有人負責搞文書資料,我做運營宣傳,定期想去哪裡搞義診、寫文章,不做就扣錢。
領導很難相處。跟病患有糾紛,領導不管對錯,第一時間罵我們。有次給病人貼三伏貼,夏天出汗貼紙掉了,投訴我不好好貼,領導說我工作不用心,還要扣錢,挺委屈的。
我們也有職業暴露的風險,每次扎針我都很小心,有次不小心扎到了自己,還好患者檢查是陰性。當時覺得這份工作除了壓力之外,還有生命危險。
幹了幾年,覺得自己的工作沒意思,看不到希望。科室年輕醫生很少,來來回回跑了很多人,我從去年年底開始籌劃轉行,今年4月跑路了。

我現在在一家藥企工作,沒夜班,工作氛圍正常,壓力也小。部門轉行的很多,有人在三甲醫院當了8年醫生,有同濟醫院的,之前做護士的也有很多。我預感未來跑路的醫生會越來越多,本來當醫生就辛苦,還降薪,考核指標還嚴格,晉升途徑也困難,這個模式會打消積極性,我是覺得很難堅持。
協和這事很離譜,也有點見怪不怪,有一定機率發生這種事。慶幸自己轉行了,哪怕以後再怎麼卷,也不關我的事,但對於還走在這條路上的人來說挺不公平。

對這個職業祛魅了
@阿木,28歲,5+3
學醫最後能幹醫生的沒多少,轉行的非常多,當時幾個本科同學就去考公考編了。我的目標挺明確的,就是5+3+3,讀完本科念研究生,再讀博去三甲醫院,想把這條路走下來。
我高中時對生物比較感興趣,家里人在醫院工作。當時覺得當醫生收入不會太低,社會地位高一點,對救死扶傷還挺嚮往。家人說了會很累,當時我覺得能有多累,學了之後發現自己還是太年輕了。
本科我在山東一所醫學院學臨床醫學,不細分專業,學基礎理論知識,有實驗課,也做動物解剖,但沒有接觸到真正的患者。大四之後去醫院實習,看到臨床工作的流程、帶教老師處理病號,才真正開始對這個行業有親身體會。
我是山東人,以後想在山東工作,準備研究生考山東某大學的外科。帶教老師會告訴你行業發展、哪個專業比較有前景,推薦甲狀腺外科、乳腺外科、利尿外科,專業發展比較迅速,手術壓力沒那麼大、時間短,不像胃腸、肝膽要做好久,還要接觸排洩物。
考研競爭非常激烈,好像380個考生只錄取100個。我第一志願外科沒成功,調劑到內科,不太感興趣,也不能換,既來之所安之。
2022年進大學之後,就去醫院規培。我考的是專業型碩士,三年研究生和三年規培合併在一起,畢業證、學位證、規培證,執行醫師資格證,透過考試同時拿到。
考研分專業型碩士和學術型碩士,學碩偏向科研方向,做實驗、發文章。我對臨床比較感興趣,而且學碩以後當大夫要多出 3 年規培時間,大家都願意選擇並軌。
規培去的山東最出名的一家醫院。那會兒激動又緊張,規培和實習截然不同,是以住院醫師身份在醫院工作。
一開始進科室,老師和師兄師姐不會安排太多事情,先讓你做一些比較簡單的,熟悉流程了再上強度,慢慢開始值夜班、週末班,感覺壓力挺大,該學的還挺多的。

在醫院各個科室輪流轉,每個科室待1到3個月。工作都挺瑣碎,跟著主任查房,把分管病人的病歷、病程補充好,下醫囑,還要接新病人。跟手術就在旁邊遞器械,或者去拉鉤,就是患者的病灶切開之後,需要我們把傷口固定住。
最不想幹的就是寫病歷。不僅要寫鑑定史、既往史、家族史,還有做過的檢查,亂七八糟。內科對病歷要求高,規定的時間該寫規定的內容,寫完導師批改,改到合適為止,不能有差錯。
在醫院裡規培生是最底層的存在,都是捏軟柿子。一開始我被瘋狂捏,本來不該我乾的讓我去。抽血按理說是護士幹,早上患者空腹抽血,交給我們值夜班的幹。後來我學精了,說有工作沒幹完,或者該誰幹。實在沒法拒絕也不能不幹,也不願意當刺頭。
沒有寒暑假,按醫院的放假模式,但是假期會安排值班。每個月醫院給600塊錢補貼,我問了其他學校朋友,我基本上是最少的。
如果跟管規培的教秘關係好,可以找他幫忙分配到輕鬆的病區,完全看人情世故。大家都願意去輔助科室,排班少,工作強度也不大,活不會很難,打報告這些比較基礎的線上工作,去那相當於放假。
有時候遇到難搞的病號會比較崩潰。有些患者不懂專業知識,覺得很多檢查做了沒用,說為什麼要開這種檢查?然後我就解釋,講不通就找上級大夫。在神經內科遇到一些腦炎患者,晚上會有很多問題,家屬也非常擔心,會反覆叫你,晚上睡不了覺。

既要完成規培,又要完成學業。前兩年都有課,白天上班,晚上和週末上課,週末一天學專業課,還有英語、政治。
有時候要值班,就不去上課。醫院不好請假,學校開假條就可以。醫院的活你不幹就還在那,第二天還是你的。很拼的同學臨床忙完忙實驗,平均晚上睡三四個小時,我偶爾拼一拼,還是身體比較重要。
經常想不幹了、不念了。尤其是結束完一攤臨床工作,還要搞實驗、搞科研,然後實驗結果也不順利,感覺自己什麼也幹不明白,會深深地自我懷疑。
規培之後的感受就是只要能吃苦、有個好心態就能幹醫生,我還挺能吃苦,別的優點都沒有。聽說過退學、退培,有的覺得不適合,壓力太大不想幹了,大多數都還堅挺。我的動力就是來都來了,不能半途而廢,想想最初的熱愛、理想啥的,鼓舞下自己,要不然真的堅持不下去。
馬上規培結業考試,之後就畢業。報了北京上海的大學,如果博士能上就念博,上不了就找工作。
我理想的還是三甲醫院。現在三甲拿編制挺難,至少要博士,越是大醫院門檻越高。博士學位是最基礎,還要看研究方向、科研產出。
之前沒聽說過4+4模式,這事在我們圈內已經激起民憤,大多都很無奈。要說覺得不公平,我個人而言倒沒有,本身起點不一樣,也不是一個階層,我們的競爭對手不是這一類人,但就是不太得勁。

這12年經歷的磨難,只有經歷過的人才知道。發現別人透過捷徑,很輕易拿到一些在我們心中含金量非常高的學位、資源,就非常不平衡。
現在對這個職業祛魅了。以前有濾鏡,一切都很美好,真進入到這個圈子,發現還是不太一樣。但是我還是喜歡學醫,一步一步來,儘可能做自己認為對的事。

辛苦讀那麼多年
算什麼呢?
@陳希,24歲, 5+3
學醫之前接觸到的資訊給了我錯覺。醫生很光鮮亮麗,很有社會地位,受人尊敬,很有成就感。一些影視作品裡也表現的特別光鮮亮麗,讓我很嚮往。
我有比較親近的人得了病,但特別隱蔽,症狀都是很常見的小毛病,就沒重視,去醫院晚了,沒法治療。我當時就在想,如果我是醫生,會不會能早點發現症狀,帶他早治療。
大學在湖北的大學學臨床醫學,就是基礎醫學理論、常規醫學知識,還要學內外婦兒產科等等。說實話很浪費時間,考研考一個細化的科目,為什麼不能大學就選一個科,這五年一直深入學習呢?
臨床醫學90%的人都考研,本科出來真的找不到工作,專碩三年拿到四個證出來之後就可以找工作。當時不知道自己要幹什麼,隨波逐流。
考研競爭蠻激烈的。筆試篩掉一部分人,當時我選的科室有16~20個人進複試,只有三四個人被錄取了。我第一志願沒上成,調劑到瀋陽一個大學。
研究生選的內科。排除掉所有不喜歡的,只剩內科了,內科我學的比較好,很少有手術。兒科跟小孩子打交道很麻煩,婦科需要對患者的隱私部位進行體檢,不太喜歡,外科手術很多,一個手術站那一小時起步,很累。
規培前問過師兄師姐,說很苦、上班很累,當時我沒辦法懂,直到自己上了臨床,真的是悔不當初,沒想到可以這麼累、這麼苦。

我選的瀋陽一個醫院,去了腫瘤科、神經內科、消化呼吸。前期壓力很大,對醫療系統操作不熟悉,什麼都不瞭解就要開始管病人,雖然有主治醫師兜底,但依然壓力很大。有的病人因為你是學生,很輕視你,跟病人溝通需要技巧和語言藝術。
規培日常就是早上8點去病房等夜班交班,之後跟著主治去查房,執行醫囑,之後寫病程、敲病歷,中途有病人找你詢問各種,以及會收新病人或者辦理出院等等。
待遇很差,國家每個月600塊補助和醫院發的低保工資,加起來沒超過2000,還得自己租房,不太夠自給自足,可能我還是太功利了。
我對臨床已經很厭倦了,挺沒意思的。每天寫病程就是很機械的工作,下醫囑和思考患者的診斷比較有意義,但以我的知識還不足以完成,只能做很瑣碎的工作。
我想象的專碩生活可以繼續延續大學生活,但根本不是。白天上班,晚上就只剩下沒有靈魂的軀殼,只想睡覺躺平。
其實也學到了一點臨床知識,比如寫病例,開一些常見的醫囑,以及對一些症狀的簡單處理。看見你治的病人轉危為安,他們真心感謝你那一刻,特別開心,但這種時候其實很少。
每天上班之前,焦慮的不行,真的很辛苦、很痛苦,身邊有一些學生因為這份工作患病,沒有經歷過的人不會懂,這份工作帶給我們身體和心理上的摧殘。

我已經在考慮以後要不要當醫生。醫生的工作強度和他所獲得的工資,感覺不成正比。
工作強度真的太大了,而且沒辦法完全下班。我們有白班和夜班,夜班是從下午5點一直到第二天早上8點,中途可以睡覺,但是病人有什麼情況,護士就會呼叫你,就得趕緊起來。早上8點還要把患者交給同組小夥伴才能回家。還經常無報酬加班,不能拒絕,像下午4:30下班,來了病人就得收患者,就要加班。
我們學校是假期七八月份透過線上把一年的課上完,安排的特別緊,每天上午4節、下午4節,感覺平衡不過來工作和學習。
我身邊五個朋友,三個想考公,一個想轉行,只有一個真的很想成為醫生,並且一直在努力。發現這個工作很難之後還是很熱愛,我覺得這種人真的特別厲害。
要不是這次新聞爆出來,我根本不知道有4+4這種東西。很氣憤,很荒謬,沒想到關乎人命的地方,居然會把不專業的人安排到不屬於他們的位置。醫院裡同事和老師會聊,大家特別灰心,覺得自己辛苦讀那麼多年算什麼呢?
我現在對學醫已經沒有熱情了,誰來問我學醫,我都不想讓他們學。拿到研究生證、規培執業證,以後有一條退路,沒什麼工作可以選的時候,還有資格當醫生。在探索其他方面,比如做自媒體賬號,或者想辦法轉行,完成我棄醫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