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AI修道,我們在“載歌在谷”種下一場思想的豐收|AI圓桌交流會回顧

用AI修道,我們在“載歌在谷”種下一場思想的豐收|AI圓桌交流會回顧

📅 活動時間:2025年7月29日📍 活動形式:線上圓桌交流🎙️ 主辦方:載歌在谷社群 秋季遊園團隊(點選下文“檢視原文”報名加入載歌在谷遊園志願服務)

在這個技術日新月異的時代,AI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變我們的工作方式與思維習慣。而在“載歌在谷”這個凝聚著熱情、理想與創造力的社群中,一場圍繞“AI在志願服務中的應用”的圓桌交流,悄然拉開帷幕。
本次活動不僅是一場技術分享會,更像是一場修行者的集體對話——我們稱它為“AI修道院”的第一次集體煉法。

🧙 開場破題:周載南——AI時代的“修道院長”,丟擲全場最核心的問題

本次“載歌在谷”AI交流圓桌,由社群發起人及聯合創始人周載南帶來一場兼具高度與溫度的開場。他不僅從自身使用AI的深度實踐出發,也提出了“AI修道院”這一激動人心的概念:
“AI的時代,就像當年計算機剛剛普及的時候,不會用計算機的人只能手算、手抄。而今天,不會用AI的人也將面臨巨大的落差。我們這一代的志願者,可以成為世界上第一批 truly native 的AI社群人。”
他倡導以“修道院”作為類比,鼓勵大家在志願服務中“修技修心”:一邊服務社群,一邊用AI增能自身,並分享自己從“只會用AI寫幾句話”走向“掌握AI結構化策略與流程協作”的路徑。周載南提出四種AI能力成長路徑:
  • 潤色與表達:例如用AI潤色商業文案、生成法律郵件;
  • 創作與結構:AI協助寫作、影片分鏡、自動生成指令碼;
  • 調查與策略:透過AI分析數百頁行業規則,提出合規申請;
  • 協同與提效:構建AI Agent實現角色扮演(控方律師 vs 辯方律師),模擬攻防提升決策維度。
他還現場介紹了多個案例,包括:
  • 自己在創業過程中,用Claude等大模型完成行業資質申請,從原本“花錢請律所+耗時數週”的模式,轉化為“獨立完成+48小時透過稽核”;
  • 利用AI進行“左右互搏式論證”:一邊讓AI扮演世界頂級控方律師起草陳詞,一邊再扮演辯方找漏洞,“逼出自己的思維盲區”;
  • 用AI生成的活動視覺內容、宣傳文案乃至歌詞翻譯,“把一支英文歌AI潤色成中文版”,並在志願活動現場播放;
  • 自主構建“AI Hiring Test”:為招募Marketing實習生,他用AI做出標準範例,作為候選人考核基線。
最令人動容的,是他提出AI不僅是“工具”,更是“修行”的法器:
“AI像是一種仙術,是鎧甲也是考驗。我們要用它放大創造力,也要學會‘不走火入魔’地使用它。”
這種“術以載道”的思路,令AI不再只是冷冰冰的技術,而是成為一場關於“如何成為更好的自己”的探索。

💬 實戰分享:每位“修士”都在構建自己的AI武器庫

這次圓桌的特別之處在於,每一位志願者夥伴都現身說法,講述自己如何在工作、生活、創作中與AI共舞:

👩‍💼 Kitty Gao:AI短影片導演的“分鏡重構法”

Kitty介紹了她如何用AI進行2分鐘短影片的指令碼策劃與生成:
“我只需要寫大致的提示詞,AI會自動補全鏡頭語言。然後再用Google內部的V3系統逐鏡生成,最後拼接出完整的影片。”
她強調,AI已經讓傳統“指令碼 + 分鏡 + 導演”的流程大幅提效,成為創意傳達的重要幫手。

👨‍💼 Xuan Wang:從郵件潤色到內容審查的智慧升級

在Google擔任政策工作的Xuan提到:
“我用Gemini潤色重要郵件,也嘗試讓AI輔助政策審查。特別是在面對冗長影片內容或敏感內容稽核時,AI可以節省大量人工成本。”
他還透露,他們正在探索如何將AI的判斷嵌入稽核流程中,以提高效率與一致性。

🎧 Zephyr Feng:AI助理,通勤路上的思維搭檔

Zephyr用一種極富生活感的方式介紹了他的使用習慣:
“每天上下班路上,我都用語音對話模式和ChatGPT聊天,拆解當天任務、整理思路、覆盤總結,還請它從多模態角度給我提供新觀點。”
他提倡“把AI當成第二大腦”,並以實際行動發起了社群的“CertifyHub”專案,推動AI產品原型孵化。

🧑‍🎨 Kitty(二次發言):多平臺文案一體生成,AI助你精準出圈

Kitty還分享了自己在內容營銷中的AI應用心得:
“我會直接告訴AI我要寫‘硬核風’還是‘小紅書風’,它能給出適配不同平臺的人群語言,非常精準。”
她強調,AI不僅能“寫”,還能幫創作者更好地“換位思考”。

🏡 Zainan Zhou(補充):AI三語協調家庭與工作生活

Zainan舉了一個貼地氣的例子——用AI協助他協調Airbnb房源管理:
“清潔團隊講西語,家人講中文,我就讓AI翻譯三種語言的溝通指令,一次搞定。”
這再次展示了AI在生活細節中的實用性。

🧚 Sunny Tang:AI並不全能,但讓我們更警覺與反思

Sunny則從“AI的幻覺”談起:
“我用它查自己正在追的劇的資訊,結果它一本正經地胡說。專業性、冷門資訊仍然要靠我們自己去驗證。”
她的發言提醒大家:AI雖強,但不等於權威,使用者必須保留判斷力。

🤝 社群共識:AI時代,志願者的成長有了新的舞臺

圓桌尾聲,大家圍繞“AI修道”的初心進行了自由討論,逐步形成了共識:

📢 下一步計劃:把“AI修道院”做成一個開放練習場

正如Zainan所說:
“每次活動後的總結、宣傳稿,原本要花2小時寫,現在用AI 10分鐘就能生成初稿。我們要做的,就是透過AI,讓志願服務成為學習場、練習場、成長場。”
未來,社群將發起更多面向AI創意、實戰與分享的交流會,也歡迎更多對AI有興趣、想要嘗試的朋友加入。

🧘 如果你也想成為“AI修道院”的一員,歡迎加入“載歌在谷”的志願者社群。一起探索,彼此點燃,在AI與人文的交匯中,走向下一個自我成長的高地。
點選“檢視原文”報名加入載歌在谷遊園志願服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