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上海頂尖民辦教育集團世外邁出歷史性一步,在美國馬里蘭州創辦的海外第一所直屬校——美國世外泉谷學校(簡稱,美國世外)正式在中國招生。
這所佔地近400畝的美式精英私校,從籌建之初便引發熱議:
一所中國背景的學校,能否在競爭激烈的美國教育市場立足?
萬萬沒想到,這所學校很快交出了答卷。

短短兩年時間,美國世外泉谷學校以驚人的速度躋身Niche美高榜單區域前列,學生首考SAT均分突破1500+,更在北美馴鹿數學競賽、Mathcounts、JHMT等國際賽事中屢獲佳績。
令人印象深刻的並非這些外部成就,而是第一批從國內去到馬里蘭的孩子們:
有人從一枚小書蟲,搖身一變成為美國知名學術辯論專案的獲獎者;
他們不僅擺脫了「內卷」慣性,肉眼可見地成長,還將來自中國文化帶給美國同學們。中西融合被這批孩子們實踐到next level。
這一切,如何在這所中國人自己辦的美國中學裡實現的?


國內中產娃的蛻變:不卷也能「贏」
談到送孩子去美初、美高,父母們最擔心的就是適應問題。語言障礙、文化衝擊、社交隔閡,每一項單拎出來都令人憂心。
三位美國世外的孩子卻帶來不一樣的視角:當充分給予信任和安全感,他們不用外力就能自己往前,找到追夢的路。
晨哲就是其中之一。
受父親從事外語工作的耳濡目染,晨哲在小學時就開始看英文著作。
初中進入國際體系後,從未刷過藍思值的他透過海量閱讀,在英語文學上達到超過國內同齡人的水平。
轉入美國世外後,這份積累讓他不止做一枚「書蟲」,而是有了脫穎而出的契機。
美高的人文課堂需要大量閱讀和思辨,許多託福高分學生都倍感壓力,才9年級的晨哲卻如魚得水。
一次中秋篝火晚會上,他甚至用英文講述《牛郎織女》的故事。美國同學聽得入神,原來中國神話可以這麼美!
後來晨哲不僅在學術上保持高水平,在老師的鼓勵引導下發揮更大影響。
他在“世界學者杯”中一路闖進決賽,站在位於耶魯大學的冠軍輪舞臺上,和來自60多個國家的參賽者同臺PK,拿下個人辯論、寫作、協同創作三項大獎。
這還沒完,回校後晨哲還萌生了創辦辯論社的想法,拿著企劃書交到校長手裡。
從來沒有9年級學生就創辦自己社團的先例,但校長為晨哲打破了。如今,晨哲創辦的辯論社不僅是美國世外的首個,還吸引了十多個孩子的加入。

如果說晨哲在美國世外的土壤裡,撕掉了中國孩子文科弱、只會死讀書的標籤,那麼Quentin則在體育運動上重新整理了對中國孩子的認知偏見。
在美高,體育是融入校園最好的方法。報到第一天,Quentin就感受到了。
那天他連行李都沒來得及放,看到同學們在操場上熱火朝天的打籃球,立馬被吸引加入。沒想到,那場球成了一座橋樑,不僅為他帶來友誼,甚至是一次追夢的機會。

他並非體育生,在國內時,對籃球的熱愛在學業重壓下沒能釋放。但到美國世外後,他有更多時間跟同伴切磋球技,也讓校隊教練注意到這個拼勁十足的中國男孩,破例將他招入球隊。
自此之後Quentin生活變得更充實:白天上課,下午3:30放學後去校隊訓練兩小時,每天雷打不動。為了精進技術,晚上夜自習後,他還會自己去體育館獨自加練一小時彈跳和速度。
半年後,他代表代表Junior Varsity二隊,參加了馬里蘭州的校級比賽,學校在那場比賽裡拿下第一名的好成績。

Quentin身穿2號隊服代表學校參賽
談到未來,籃球已經被Quentin放到申請規劃裡。「未來或許可以憑籃球進美國大學」。
很多孩子在國內90%的時間都撲在學習上,到了美高,如果學校不充分引導,很容易被迫成為「零社交」的獨行俠。
但在美國世外,孩子們似乎總能放鬆下來,讓曾經不敢想象的夢,一步步走成現實。
如果說,晨哲和Quentin是在興趣和專長領域撕下了中國孩子的外在標籤,那麼魔都女孩Mia則是從學術上重新找到了學習的意義。

在上海讀公立初中時,Mia每晚寫作業到10點,週末被補習班填滿。
儘管成績優異,她卻總擔心“少補一門就會掉隊”。不忍心孩子陷入無止境的內卷中,Mia爸爸在一眾寄宿美高裡相中了美國世外。
在沒有了被迫卷的壓力後,Mia好像被打通了任督二脈——九年級的她主動選修AP物理,透過免費學習平臺和校內老師「開小灶」指導,成績穩居全A,還有多個A+。
更讓父母驚喜的是她的蛻變:曾經連被子都不自己疊的女孩,成了宿舍裡“最整潔的模範生”;她創辦書法社,帶著各國學生寫春聯、剪紙,甚至將春聯貼滿校園。

看到這批孩子們的成長,不禁讓人感慨:原來沒有了分數捆綁,孩子真的可以生出探索世界的內驅力。
如何點燃孩子內驅力?
美國世外給讀者門帶來了一份專屬書單,
從經典文字中獲取跨文化溝通智慧,構建全球化成長思維體系。
👇掃碼新增美國世外老師領取👇


託底式教育:把未知變成安全感
跟我們以前見過的美高牛娃不同,美國世外的孩子非常多元化,尤其是在小初階段就讀國內公立學校的孩子不在少數。
而與傳統美高相比,美國世外的氣質也完全不同。得益於中方主辦的屬性,他們更懂得中國孩子和家長的痛點、焦慮。
僅從下面幾點來看,美國世外在一眾美國中學裡就是「無代餐」的存在:
學術中西合璧:數學、物理由中方老師授課,夯實基礎;人文課程由美籍教師帶領,培養思辨。
24*7小時“安全網”:中方班主任全程跟進,假期老師帶隊訪校、旅行,生病時徹夜陪護。
文化浸潤:中秋篝火晚會、春節剪紙活動、書法社團……讓孩子成為自信的文化傳播者。
語言融入:託福、SAT、競賽,學校都負責安排培訓和考試,學校本身就是SAT考點之一。
中國文化守住「根」:八年級以下有中文課,中國的語文、歷史和地理課必修。
自主管理:從“不疊被子”到規劃AP考試,學校用過程性評估教會孩子平衡學業與生活。

4月初恰逢美國放春假,在老師的陪同下參訪了11所大學,過了一個很不一樣的假期。
教育能做到如此顆粒度,的確令人驚歎。
這背後是對中國父母的深度共情,正如校長岑曉華所說,真正的國際化,不是變成西方人,而是帶著中國根基,與世界對話。
岑校長曾親歷國內國際教育從萌芽到內卷的全過程。他坦言,很多小留學生出國後,中文丟了,數學優勢也沒了,最後成了“夾心層”。
美國世外在辦校之初反倒很明確,既要接軌美式教育,也要守住中國根基。

美國世外的兩位校長
比如國內家長放不下的理科優勢,美國世外直接「搬」到美國。世外最出名的就是它的師資厲害,美國世外不少數學、物理老師就來自世外中學IBDP。
在他們的帶領下,孩子們的數理能力也得到大幅提升。
其實,大部分美高並不允許學生在9年級選AP課程,但因為孩子們水平的確漲得太快了。岑校長和美方校長溝通了中國學生的學術特殊性後,破例給像Mia這樣的孩子開放了AP課程。
也就不難理解前文提到的校內初中生有AMC8滿分、高中部SAT首考全員1500+的學術底氣從何而來了。

美國世外初中部奪得Mathscount地區賽團體第一和個人第一
在多數美國中學,中文也是令父母頗為頭痛的。在美國世外的初中部,中文、歷史和地理依然是中國孩子的必修課程,幫助孩子們依舊守住文化的根,並在文化認同的基礎上進一步探索多元視角。
春節時,孩子們排演古典舞《入畫江南》,美國同學看得入迷,這種文化自信,恰恰來自日常浸潤。“你連自己從哪兒來都說不清,別人憑什麼尊重你?”

春節時,孩子們表演中國古典舞蹈《入畫江南》(左),學校準備了拉丁美洲遊戲Pinata
除了學術之外,傳統美高最讓中國父母頭疼的,是“找不到人”。凡事都用郵件溝通,僅這一點就能讓父母們備受折磨。
岑校長卻要求老師做到兩件事:“看得見”和“接得住”。比如中方班主任,24小時*7「線上」給孩子們提供了“大家長”的溫暖。
學生換季感冒,有班主任凌晨三點陪著去醫院,全程用微信給父母直播檢查過程;春假帶學生訪校時,老師們提前聯絡多所大學,路線也安排得一清二楚。
不過,如果學生上課玩手機,老師會直接收走。這種“有邊界的熱愛”,反而教會了學生如何與權威平等溝通。
就像有美高父母告訴我們的,把孩子送出去唸書,不是買張門票,而是託付一段人生。
美國世外泉谷學校無疑給出了令人倍感踏實的託底。
想了解美國世外招生政策?
👇掃碼和美國世外老師聊聊👇


上海爸爸的真心話:我為什麼敢把女兒交給美國世外?
和許多焦慮的低齡留學家長聊過天,最常聽到的一句話是:孩子出去後,我們就像斷線的風箏。
但在美國世外泉谷學校,家長們的感受截然不同:
爸媽手機裡就有中方班主任的微信,有問題隨時溝通,老師會定期發來孩子的生活學習動態,還有定製化的報告PPT,每次帶孩子們假期出門也會分享照片。
“孩子剛到美國那會兒,我半夜總摸手機——怕她發訊息我看不到,又怕她真的發訊息。”是很多低齡留學父母的真實寫照。
Mia的爸爸也是如此。但這位在商場打拼多年的父親,送女兒到美國世外後,焦慮被一掃而光。
女兒最樸素的成長是,被子疊好了,衣服也能自己洗了。
去年12月,Mia放寒假回上海。到家第一天,奶奶就發現孫女房間“不對勁”:書桌整整齊齊,被子疊成豆腐塊。老人家偷偷感慨,疊了13年的被子,現在孩子終於能自理了。



美國世外的校園及住宿環境
更深的改變發生在女兒的學習驅動力上。
在上海讀公辦初中時,Mia是典型的“卷王”:週六早八點到晚八點連軸轉,全科覆蓋。
孩子的世界似乎被作業填滿,每晚都要做到10點,這在班裡竟然還算早的。
即便孩子成績名列前茅,始終處在外界鞭策的恐懼焦慮中,這並非孩子的內生性成長,而是以透支孩子心理健康為代價。
轉學美國世外後,Mia身上被同輩壓力被迫卷的習慣完全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自發的學習動力。
九年級時,Mia主動選修了AP物理,並且自己聯絡斯坦福學長輔導,一小時20美元的課費精打細算:“比上海便宜多了!”有次Mia爸爸想幫她找國內名師補課,女兒直接拒絕說,死記公式沒用。

如今的Mia,讓全家看到另一種成長可能:她即將參加約翰霍普金斯的夏校,自己聯絡社群做公益專案,甚至開始規劃大學申請。
Mia爸爸笑稱自己成了“甩手掌櫃”。
到底什麼是好的教育?看完美國世外的孩子們,我們似乎找到了答案——
當你周圍所有人都覺得你可以成為任何樣子,這股「相信」的力量,就會破土而出,夢想成真。
重點來啦!美國世外泉谷學校這次給留學全知道的讀者帶來了一份專屬書單。從經典文字中獲取跨文化溝通智慧,構建全球化成長思維體系。
👇掃下方二維碼向美國世外老師領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