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0年,這裡的變化非常大。歡迎海外僑胞能來這邊走走看看,到家鄉旅遊和探親。”今年是廣州華僑新村奠基70週年。曾以《我的中國心》紅遍大江南北的香港歌手張明敏是廣州市華僑外國語學校傑出校友,他15日在奠基70週年儀式上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歡迎僑胞為家鄉建設出力,並祝福全球華僑華人生活愉快。
新中國成立後,僑居海外的華僑實業家、文人、華僑子弟,紛紛放棄海外優渥的生活待遇和工作條件,毅然回來參加新中國的建設。

香港歌手張明敏在廣州市華僑外國語學校回憶往事。記者 陳驥旻 攝
“華僑在海外漂泊一輩子,人民政府拿出一塊好地方,讓他們建設居屋。”時任廣州市市長朱光說。1955年5月15日,華僑新村正式破土動工,這是新中國成立後首個為歸國華僑興建的大型住宅區,被譽為“新中國華僑第一村”,來自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1500餘名僑胞回國在此安居樂業。
愛國僑領王源興、方君壯、李祝朝、劉家祺等眾多傑出歸僑代表人物和粵劇紅派藝術大師紅線女、著名散文家秦牧、中國第一代留洋油畫家餘本、嶺南建築大師莫伯治、佘峻南等知名人士曾在此居住或為華僑新村獻計出力。
華僑新村落成之後,朱光還賦詩一首,寫道:“廣州好,僑伯構新村。出國飽嘗漂泊苦,回鄉今喜物華春,美景樂天倫。”

廣州華僑新村。記者 陳驥旻 攝
“誰都不想離鄉別井,以前是受戰火迫害真的沒有辦法,但是出國後大家會想念家鄉。”菲律賓愛國歸僑黃長水的孫子、香港僑界社團聯會會長黃楚基接受中新網採訪時表示,當時他的爺爺回到中國後,一直在北京、廣州、福建等地忙於建設,“如今祖國獲得很大的發展,我覺得很高興,也希望更多僑商回來建設”。
2024年,華僑新村入選中國僑聯、國家文物局認定的“共和國印記”見證物名單。華僑新村70年曆久彌新。如今的華僑新村不僅是歸僑僑眷安居樂業的幸福樂園,也是廣州僑文化的地標典範和對外交流的重要視窗。
華僑新村的牌坊、何香凝題寫的“華僑小學”、何賢捐資興建的“澄溪圖書館”、紅線女故居……走在華僑新村,建築彼此之間為獨立小庭院,路邊栽種鳳凰木、紫荊、白玉蘭、榕樹等。近年來,這裡以“繡花功夫”提升街區顏值,依託社群健身道打造華僑文化長廊,圖文並茂展現僑情村史、華僑名人故事,讓居民漫步僑村時,處處感受濃厚僑蘊。

廣州華僑新村部分沿街牆面和公共設施上有著色彩鮮明的塗鴉,吸引年輕人打卡。記者 蔡敏婕 攝
記者走到華僑新村的SOHO社群創新街區,這裡利用社群獨棟別墅的建築特色,盤活僑村閒置物業資源,吸引一批特色僑企入駐,如研發智慧吉他的拿火音樂、推崇可持續設計“綠美僑村”理念的Seed席地等。
這些企業由海歸人才創辦,形成獨特的僑創企業集聚效應,比如拿火音樂創始人陸子天,曾留學美國,其研發的智慧吉他榮獲多項國際工業設計大獎。
喜園咖啡館是華僑新村的“打卡點”之一,創始人陳洪彪說:“作為外籍華人,‘華僑新村’的名字讓我感到親切,這裡也居住著許多‘老朋友’,讓我有強烈的歸屬感。”作為新僑代表牽線搭橋,陳洪彪吸引更多僑青返鄉創業,2024年助力引進優質企業10家。
粵劇藝術大師紅線女孫子馬俊說:“從當時的一堆泥地,發展到現在高樓林立,是不容易的,靠著就是為祖國貢獻的人,他們的貢獻讓祖國發展。”印尼愛國歸僑王源興的外孫、香港華僑華人總會會長陳昆說:“當時建設這裡的原因,是想華僑在這裡有個家,如今這裡很和諧,周邊居民生活也很愉快,我覺得這樣就很好了。”
來源:中國新聞網(蔡敏婕)
編輯:李明陽
